丁美琴

城市管理工作牽扯面廣、涉及部門多、綜合性強,會遇到各種新情況新問題,必須順應新形勢、滿足新要求、追求新作為。結合本地外商較多的實際,浙江省義烏市因地制宜在全國首創了“洋街長”治街模式。目前,“洋街長”治街模式已開展四個多月,效果顯著,城區多條道路面貌煥然一新,未來有望將該模式打造成城市管理的“義烏樣本”。
一、外商集聚給城市治理帶來新挑戰
義烏是全國常駐外商最多的縣級市,作為“一帶一路”國際貿易重要支點城市,目前有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萬名境外客商常駐,每年到義烏采購的外商超過40萬人次。龐大的外商群體在促進市場繁榮的同時,也給義烏的城市治理帶來新挑戰,如何管理外商集聚區成為擺在執法部門面前的新課題。
比如,福田街道的工人北路、稠州北路等主干道毗鄰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義烏國際商貿城。這一帶商鋪林立,萬商云集,人流量大,一直很難管理。由于中外飲食文化差異,很多外商選擇在義烏開餐廳,既方便家人和朋友聚會,又可以招待家鄉同胞,僅在毗鄰義烏國際商貿城的長春小區,就有百余家外商開的餐廳。他們除了把原汁原味的家鄉飲食文化帶到義烏,也把一些在家鄉常見的文化習俗搬到義烏。但這些文化習俗卻不一定符合中國的“規矩”,最典型的就是占道經營行為。
在他們的家鄉,很多餐廳都在外面擺放桌椅,客人們喜歡露天坐著,大家聚在一起吃飯喝咖啡聊天,并沒有什么不妥,但在中國這是占道經營,違反了相關法規。因為語言不通,執法人員和外商們溝通很是費勁,他們不能理解為什么在家鄉很正常的事到中國就違反了法律,執法人員給他們解釋中國的法規他們也聽不懂。于是長春小區餐廳占道經營成了執法的一大難題,一直沒有找到有效的解決辦法。
二、因地制宜“洋街長”制應運而生
為增進與外商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便于及時解決各種棘手的涉外問題,2017年6月17日,義烏市綜合行政執法局因地制宜,在外商聚集較多的工人北路、長春六街等路段,特別邀請了三位外商代表擔任“洋街長”,在全國率先推出“洋街長”治街模式。他們的主要工作是巡查發現各類影響所轄道路環境、交通、廣告等街面秩序問題,及時向相關部門反饋并監督整改。
這三位“洋街長”,一位來自阿塞拜疆,兩位來自哥倫比亞,都在義烏定居經商多年,在外商群體中有一定的影響力,平時熱心公益,雖然中文說得不是很流利,但和中國人日常交流基本沒什么問題,符合義烏市綜合行政執法局對“洋街長”崗位設置要求。在“洋街長”走上崗位之前,義烏市綜合行政執法局對他們進行了專業的業務培訓,通過經驗豐富的一線執法人員現身說法、PPT、視頻等方式,講解相關法律法規,進行相應案例分析,讓“洋街長”掌握基礎業務知識。
來自哥倫比亞的“洋街長”Fabio(中文名馬利)感慨地說,雖然我們早就把義烏當成第二故鄉,但身在異國他鄉,難免有時候會產生漂泊感,感覺和這座城市聯系不夠緊密,能獲聘擔任街長參與到城市管理工作中,我們對義烏這座城市有了更多的融入感和歸屬感,內心很溫暖,覺得自己是一名真正的義烏人,一定要盡力為義烏做點事情。
三、“洋街長”以身作則破解執法難題
來自阿塞拜疆的“洋街長”Asif(中文名阿西福)2010年來到中國,目前一家四口都在義烏,兩個孩子在中文學校讀書。他在義烏主要從事外貿生意,還在長春小區經營一家餐廳。之前他也和其他外商一樣,習慣在自家餐廳門外圈一塊空地,搭起大帳篷、擺放桌椅招攬同胞前來聚會,為此還受到過執法部門的處罰。
擔任“洋街長”后,通過和執法人員一起工作,阿西福逐漸意識到,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規矩,既然來到中國,就要遵守這里的規矩。阿西福說,看到執法人員這么辛苦,不管刮風下雨還是高溫酷暑,天天在外面勸導整治市容,我很敬佩他們,對他們有了更多地理解,我全力支持和配合他們的工作。如今,阿西福除了自己帶頭不再占道經營,還主動勸導沿街的其他外商遵守規矩。他勸導的效果特別好,溝通格外順暢,外商們認為阿西福能擔任“洋街長”,不僅是他一個人的驕傲,也是他們共同的驕傲,必須支持他的工作,所以外商們都很給阿西福“面子”,長春小區餐廳占道經營的難題迎刃而解。
三位“洋街長”與相關部門每周至少集中巡街一次,一起參與義烏國際商貿城周邊道路管理,職責涉及市容環衛、環保、市政等10多個方面,并不定期單獨巡查,發現問題現場解決,不能解決的及時轉交執法部門監督落實。平時,三位“洋街長”單獨巡查時會主動將一些需要執法部門解決的問題用手機拍下來,發到街長工作群,告訴執法人員及時查處。執法人員會第一時間趕往現場解決問題,并將處理情況反饋到街長工作群,確保小問題不過夜,大問題有回音。
四、“洋街長”協同執法“繡”出城市新氣象
老陳是一名有著十二年執法工作經驗的老執法人,福田街道義烏國際商貿城周邊是他負責的管區。商戶們與老陳執法時爭執主要源于從商鋪門口到馬路1.5米內的這部分面積,雖然沒有產權,但他們購買商鋪時是算錢的。商戶的心態是我出錢了,為啥門口不讓我擺攤呢?但實際這部分面積是帶公益性的,戶主必須要購買,且應免費提供給市民,屬于公共服務。
“洋街長”上任后,商戶們的心態不知不覺變了,和老陳的爭執也漸少了,從不理解慢慢到理解,現在商戶們都很自覺配合“洋街長”和老陳的工作,有些商戶還和“洋街長”成為朋友。老陳說,以前商戶們看到執法人員很反感,無論執法人員怎么耐心勸說就是聽不進去,有了“洋街長”的“柔性執法”,商戶們接受度比較高,一來不愿意在同行面前丟臉,二來進貨的客商們都說街道變整潔了,以后會常來。
由于義務國際商貿城周邊停車泊位緊張,商戶們有時找不到停車泊位就隨意停在人行道上。為滿足商戶停車需求,執法人員和“洋街長”一道實地踏勘,在義烏國際商貿城周邊新增停車泊位400余個,有效緩解了商戶車輛亂停放與停車難問題,規范人行道停車秩序。
四個多月來,“洋街長”們共解決各類問題100多個。在他們的積極參與下,義烏城區多條主干道發生了可喜變化,道路衛生、流動攤販、油煙污染、車輛亂停放、涉外糾紛等管理難題都能及時解決。更重要的是,外商們更配合執法部門的管理了,有二十多名外商還主動要求加入街長隊伍,在外商中產生了良好的示范效應。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形成有效的社會治理、良好的社會秩序,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和自覺維護。城市管理精細如“繡花”,讓外商成為“繡花工”參與城市管理、承擔社會責任,能夠適應新時代城市治理要求,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增強社會發展活力,“繡”出城市新氣象,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隨著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經濟體的互動深化,越來越多的外商來到中國尋求發展機會。如何管理好這一群體,是我國不少城市面臨的難題。義烏首創的“洋街長”治街模式,此舉開外商直接參與我國城市治理之先河,并初見成效,為破解我國城市治理難題探討可推廣的義烏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