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予 邵旻
摘 要 近日,一則“跨年夜初吻被已婚同事奪走,姑娘羞憤跳河自殺”的新聞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2018年1月1日凌晨,浙江寧波市某路人從酒吧出來,聽見遠處傳來陣陣痛哭聲。走近一看才發現,姑娘沈某獨自坐在河邊大聲哭泣情緒非常不穩定。路人擔心姑娘安危,便報了警。警察還未到達現場,沈某突然跳下河欲自殺。經民警相救姑娘順利被拉上岸,暫無生命危險。經過3天的排查,警察發現沈某自殺的原因是跨年大餐結束后,沈某被已婚男同事徐某突然強行奪去初吻,心生郁結。最終,徐某被警方處罰治安拘留12天。此新聞包含許多法律問題,但這位女子被強行奪去初吻,她的民事權益受到侵害,應該如何保護?
關鍵詞 “初吻被奪” 一般人格權 保護
中圖分類號:D920.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7.148
一般人格權是指法律賦予民事主體的權利,它指的是可以擁有對權利集合性人格權的享有,它存在有著重要的價值,關乎到人的尊嚴。
《民法總則》第110條明確規定了一般人格權,即:“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該條也十分清晰地規定了人格權,即:“自然人享有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等權利。”一般人格權作為具體人格權的補充,為了保護具體人格權沒有囊括的人格利益而產生,其價值在于:第一,一般人格權以人格尊嚴為核心價值,全面保護人的尊嚴;第二,一般人格權對法律所規定的具體人格權的內容和解釋進行規范,不得違反保護人格尊嚴的原則要求;第三,依據一般人格權的人格尊嚴原則,可以創立新的具體人格權;第四,對具體人格權不能進行保護的另外的人格利益。
一般人格權的特征如下:
第一,概括性。它指的是從其構成上看,它有著集合性的特點,它將不同的人格權進行總結,從而得出人格權的最根本的特征。
第二,普遍性。這個特征指的是對于人格權,它對于所有的主體來說都是一樣的,因此沒有因為主體的不同,或者是因為權利構成就會產生差別。對于自然人而言,不管他的民族習俗還是他們的財產狀況等等,這些個人因素都無法影響到他們對權利的享有。
第三,專屬性。這個特征指的是人格權和主體所有者是分不開的,就是這個權利只能是由權利人來利用,無法進行轉讓,也不能拋棄。
第四,法定性。這個特征指的是雖然人格權有著概括性特點,但是,在使用中,必須要以法律為基礎,遵守法律規定。
具體到新聞中,沈某的“初吻被奪”不屬于現行《民法總則》第110條中列舉的具體人格權類型之一,只能將其定義為“新型”的人格利益。當此種“新型”人格利益受到侵犯時,通過一般人格權對其保護。
一般人格權的權利屬于“概括式”的,并且是十分抽象的,屬于框架性權利,它的內容多是對其他相關利益的概括,具有著十分廣闊的內容。利用概括性模式雖然可以保護人格權,但是,它的內容不明確的話,常常會導致法官的自由裁量權的擴大。為了減少此類現象的發生,確認一般人格權受侵害的認定方法尤為重要。
第一,必須要衡量利益的大小。一般人格權和具體人格權有著很大的差異,它沒有對受害的標準有較為準確的認定。具體人格權在受到侵害時,一旦產生了損害事實,那么就可以認定這屬于損害行為。但是,對于一般人格權來說,它作為一種對民事主體全部人格利益為標的的權利,具有本身內涵和外延的不確定性。因為在實際中,它牽扯了一些不確定實踐,因此,無法從其對一般人格權損害的行為就證明其損害行為的違法性。在證明其行為違法性之時,更應對利益和法益進行嚴格衡量。越難被準確定義的侵害法益,它被判斷為違法行為時,能夠利用的“固定模式”也越來越少。由此可以看出,對非法侵害一般人格權進行認定時,要利用利益衡量,進行認定。
第二,要做好認定利益衡量過程。一般人格權受侵害時,必須要按照實際的情形,做出實際的分析,這樣才能對其是否該被保護做出正確的判斷。首先,需要認定相互對立的法益和利益。在認定受侵害的人格利益時,不僅要對受侵害的人格利益進行判斷,還應對侵害人的個人利益進行判斷,在兩者間相互平衡對立的法益和利益。其次,需要對兩者的法益和利益進行評價。這需要的不只是高度抽象能力,從精神層面判斷,還應在利益的表現形式層面做出。最后,需要權衡相互對立的法益和利益。
第三,以違反公序良俗原則作為認定依據。“公序”的定義是立足于我國的社會秩序,“良俗”的著重點則是在社會道德層面,它的效力在保持道德規范上。傳統的權利救濟制度并不能及時有效地解決對于一般人格權并不能確定的利益類型進行保護的問題。而公序良俗對于一般人格權的救濟存在兩點優勢:一是,迅速性和全面性,這是相對于法律保護手段事件的滯后性和防衛
的有限性而言的。二是救濟方式的人性化,運用公序良俗的救濟更能反映和貼合普通公民的法感情,并能喚醒他們的權利保護意識。在司法實踐中,運用公序良俗原則填補法律的漏洞,將其作為兜底條款,實現對一般人格權保護的案例也是很常見的。因此,在遇到一般人格權受侵犯的案件時,合理運用公序良俗原則作為裁判依據,既保護了當事人的權益,又能維護民間的道德秩序。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2條對人格權做出相關規定,“本法所稱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姓名權、榮譽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所有權、擔保物權、專利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從此條可以看出,當公民遭受人格權侵害時,根據《侵權責任》的規定,可以要求對方承擔相應的責任。在《侵權責任法》中,第15條中對具體侵權行為造成損害后的承擔責任方式做出規定,可以停止侵害,并且要求返還財產,以及進行賠償損失,做出賠禮道歉等等。這些方式可以單獨進行,也可以將他們合并起來進行利用。
在這個新聞中,徐某最終受到的懲罰是行政拘留12天,沈某有權提起民事訴訟。徐某借著酒勁強行奪走沈某的初吻,侵害了沈某的人格尊嚴。徐某應當承擔侵害沈某一般人格權的侵權責任:
第一,賠禮道歉。徐某應對沈某做出賠禮道歉,以表達自己的悔過之意,并以此來盡力消除自己的“強吻”行為對沈某帶來的內心創傷。
第二,消除影響。徐某應對沈某做出公開致歉,盡力恢復因自己的侵害行為而致沈某降低的社會評價。
第三,進行賠償。根據我國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中,第7條對侵害人格權所應當承擔的賠償責任做了具體規定,即:“侵犯了別人權利造成精神損失的,然而沒有釀成嚴重后果的,受害人可以要求賠償,人民法院也能夠按照實際的情況,對侵權人采取相關的措施,比如恢復名譽和消除影響,以及進行賠禮道歉等。如果造成了嚴格的嚴重后果,那么人民法院可以對其進行相關的要求,比如要求侵權人做出恢復名譽和賠禮道歉,除了這部分的民事責任,還可以讓其進行精神損失的賠償,比如給與精神損害撫慰金。在《解釋》中,第9條就對其撫慰金類型進行了具體的規定,即造成殘疾的,就是殘疾賠償金,造成死亡的,就是死亡賠償金,造成其他的損害,就是精神撫慰金。結合本新聞,受害人沈某,可以要求徐某向其做出精神撫慰金的賠償。
本新聞中,沈某因羞憤跳河自殺,經救起無身體上的創傷。但跨年夜,跳進了水溫接近冰點的河里,衣物、鞋子、身上的手機等貴重物品如有損害,也可向徐某要求照價賠償。
[1]房紹坤、曹相見.論人格權一般條款的立法表達.江漢論壇.2018(1).
[2]林美慧.一般人格權的摒棄與替代.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10).
[3]劉志剛. 一般人格權形成路徑的憲法學分析.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