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鳳
(浙江省溫州市龍灣區第二小學)
《浙江省教育廳辦公室關于促進義務教育課程整合的指導意見》指出,圍繞立德樹人,針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依據國家課程標準與學生核心素養要求,全面梳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中重復交叉的內容,提煉課程整合主題,整合相關課程內容,增強課程實施的綜合性。根據這一文件精神結合實際教學中小學品德課程與地方課程在課程目標、內容和價值取向上具有諸多同質性,同時現實中執教這兩門學科的老師也基本上都是同一批教師,這就為兩門學科的整合提供了外在的師資條件。鑒于此,我們品德團隊從課程整合的內容、學生的學習方式,評價等三方面對小學品德與地方課程的整合進行了專題研究,其中課程內容的整合探索是兩門課程整合的前提,本文以《我是中國人》為例,談小學品德與地方課程的內容整合策略。
(1)課程性質的共同性為整合提供方向前提
小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地方課程》存在著不少相近的課程理念,重疊的內容標準。
小學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一門以小學低年級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具有良好品德與行為習慣、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為核心、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具有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特點。
浙江省地方課程是一門綜合課程,內容包括浙江的歷史、地理、社會、經濟、文化以及義務教育階段的各項專題教育。課程設計秉承“來自本土、面向浙江、服務當地”的理念,注重各學科領域知識的相互滲透和有機整合,充分反映浙江的地方特色,幫助學生了解家鄉的歷史傳承、風土人情、民間藝術等,認識家鄉社會發展的現狀和前景,感受“浙江精神”,激發學生親近自然、熱愛家鄉、報效祖國、服務人民的情感。
從以上描述中我們可以發現,兩者都是屬于活動型的綜合性課程,課程落腳點相近基于生活化體驗,課程教學內容選擇都應該基于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經驗,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展。地方課程明確提出要注重各學科領域知識的相互滲透和有機整合。
(2)內容目標共通性為整合提供內容基礎
品德與生活課程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用三條軸線和四個方面組成課程的基本框架。它采用單元編排、主題統整的方式來構建,每個單元的課文共同形成一個鮮明的學習主題。
地方課程主要是對學生進行鄉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綜合性課程,形成浙江沿革、浙江環境、浙江文化、浙江經濟、和諧浙江五大主題,在每個主題下設若干個模塊內容。
由此可見,品德與地方課程都是根據主題來編排教材的。帶給我們的思考就是,我們能不能按照按品德與地方課程課標,梳理他們的共同內容,然后選擇幾個有共性的主題進行整合。現以二年級品德與生活、地方課程的課標為例,可以產生相同主題去整合學科開展教學。

這表明,地方課程的部分內容可以整合到品德學科來學習,從而減少學科間過多重復教學,提升課堂教學效率。通過對課標的研讀,我們可以通過民風民俗、各類名人、特產、家鄉地理、歷史這些主題來進行內容的整合,將可以統整的教學內容進行梳理。
要做好品德課與地方課程學科的相互鏈接開展主題式教學,首先要整合三門學科的共同知識點,重新梳理教學內容,建立新的教學資源體系。以“各類名人”為例,在這一主題中我們進行了梳理,可以整合以下相關內容:

如上表所述,品德課程中的內容與《人·自然·社會》《話說溫州》編排的內容有著緊密的聯系。《人·自然·社會》《話說溫州》》拓展介紹了浙江名人的相關資料,幫助學生了解家鄉浙江的名人,也相應補充了比較多的與此相關的典型故事,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豪情。
在地方課程中,有眾多能為品德課程服務的教學內容,如果教師只是在這片“資源海洋”中“大量捕撈”就會像一團亂麻,無法理清。所以,不管如何整合,要確保品德與生活課程的主體地位,不要為了整合而整合,都要本著一個原則:以品德課程為干,地方課程為葉,干為主,枝為輔,枝繁葉茂,相得益彰。
(1)能立足同級段,進行課程內容的增減整合
品德課程與地方課程都有各自的編排體系,所以同一主題的課程內容有的會分布在同一級段,有的分布在不同級段。當同一主題不同級段的課程內容發生沖突的時候,這時教師在課程整合的時候應該優先立足同級段,進行課程內容的增減整合。我們以上表1中各類名人這一主題中《炎黃子孫》一課為例:
《炎黃子孫》一課,其實我們可以整合的地方資源很多,我們最終為什么確定《王羲之和王獻之》這一素材作為整合的內容呢?首先考慮到在同一年級進行橫向的整合,以壓縮教學時間,可以使教學更加具有實效。其次該單元主要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為自己是一名中國人而自豪。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這是一個十分抽象的概念。所以,王羲之作為一個歷史文化名人,更能激發學生的自豪感,他的《蘭亭序》的故事,更能讓孩子走進名人,激發自豪感。
同級段的整合,如果我們能將地方課程資源有效加工處理運用,將重復交叉的內容進行刪減增減整合,這樣就可以減少同一極段的重復教學達到減負提質的效用。
(2)調整不同級段,進行課程內容的重組整合
當相同整合主題內容在品德與地方課程發生年級段相沖突的時候,要求以品德內容所在的學生年級段認知特點為綱,地方課程的內容要根據品德學科所在的學生年齡段的認知特點進行適當的拔高或降低的調整重組,這也需要教師對兩門課程的教材有一定的研究與統籌力 。
比如,在執教二年級品德與生活《 五星紅旗升起的地方》一課時,我們通讀教材,發現本課可以與地方課程的《我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小知識》和革命先烈系列故事相整合。在這么多資源中,我們發現不能都融入到教學中,應該有選擇地整合,最終選擇了三上第5單元革命先烈中《浙南劉胡蘭——鄭明德》的故事來補充感受紅旗紅色的含義。把三年級的地方課程內容引入二年級的品德學科學習,我們不能盲目地全般教材,我們要適時降低三年級教材內容。我們把《浙南劉胡蘭——鄭明德》一文進行內容裁剪,難度降低,制作成微課,讓學生聽故事,讓學生走近了革命先烈,進一步感受到紅旗是由革命先烈的鮮血染成的。
反之,如果《浙南劉胡蘭——鄭明德》是在更低段的地方課程中,這時我們就要適時拔高地方課程,加大難度系數,充實資源。
總之,在整合的過程中,我們切不可舍本逐末,只要巧用文本資源,就能使品德課堂的教學既體現了教師對文本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的能力水平,又使得學生的學習生長扎實到位。
目標的一致,是協作和整合的基礎。然而實際教學中,有些老師對于兩個學科之間教學目標的交融性熟視無睹,所制定的教學目標孤立存在,使目標無法全面落實。所以我們在備課時,需要特別關注到品德學科以及其他學科的教學目標間的聯系,找到兩者的交叉點,根據交叉點,確定實際操作的目標及大方向。那我們如何尋找兩個學科之間的教學目標的交叉點,生成新的教學目標?首先要分課程進行目標的對比,以品德與生活《炎黃子孫》與地方課程《王羲之與王獻之》一課進行整合為例,具體兩門學科的目標處理思考路徑如下表:

教師依據以上表格的整合思路,首先梳理品德與地方課程兩門學科在整合之前各自獨立對應的教學目標,然后依據學生的特點,在比較中重構整合課的課時教學目標,就能更好提高課堂實效。
我們發現可以整合的資源非常豐富,但在實際操作時,有時效果并不理想。原以為擁有取之不盡的價值素材的地方課程資源,容易讓教師、學生“迷了眼”,無法辨清重點,丟失了品德與生活課程教學的本體目標。沒有目標的資源選擇是盲目的,偏離目標的資源選擇是無效的。在資源選擇上,要與教學目標相統一,與教學主題相吻合,做到合理選擇為我所用。
如《五星紅旗升起的地方》這堂課時,我們在引進什么資源上做了很多的思考。為了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感受五星紅旗升起時的那份驕傲與自豪。起初決定引進二年級《話說溫州》中第四單元的“游泳之鄉”這一課,試圖讓孩子從家鄉的運動健兒身上感受那份愛國情懷,正是因為他們的努力讓五星紅旗高高飄揚。但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大家對“徐嘉余、朱濠、徐雅欣”這幾個人物一點都不熟悉,反而孫楊是大家的興趣所在。這樣的整合,不能激活學生的學習欲望。
整合是一種選擇,只有最合適的資源,才是最有價值的,它必須為教學需要服務。要確保品德與生活課程的主體地位,不要為了整合而整合。
情的把握提高課堂效率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把學情作為教學內容呈現的基本依據,會使教學內容選得有效,讓學生學得高效。
在教學中,我們要根據不同教學主題、教學內容,同時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認識水平,在深入了解學生的興趣、需求、經驗和能力的基礎上,把握好教學目標,設計教學環節,呈現相關資源。各種資源的呈現,要適合學習需要,講究成效。如《五星紅旗升起的地方》第一次試教時,老師在引導學生了解五星紅旗的含義這一環節,她出示了革命烈士的照片加上凝重的配樂,希望通過這一方式,讓學生了解五星紅旗的意義。但在課堂實施過程中發現,這樣的資源呈現方式忽視了學生的心理特點,難以讓學生真正參與進來。
二年級學生他們好動、愛玩,喜歡聽故事。根據這一特點,第二次試教,老師就改用了講故事的方式來呈現資源。先語音播放革命先烈鄭明德的故事,再由學生補充講述自己了解到的故事,如狼牙山五壯士的故事等。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充分了解到革命先烈為了祖國的統一,英勇地獻出了生命,進一步感受五星紅旗是由革命先烈的鮮血染成的。五星紅旗的含義就留在學生的心中。
紙上得來終覺淺,心中悟出始知深。“悟”是個體經驗的整合和提升。面對學生感覺遙遠而陌生的學習內容,在教學中,我們通過給學生提供各種熟悉、親切地資源,創設情境,內化內悟。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幾年小組合作已成為熱門話題,似乎一有公開課,就必然少不了小組合作的形式。剛開始做課時,我們也深陷其中。
在《炎黃子孫》的教學中,我們嘗試采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每一個小組選擇微課進行學習后,再進行小組個性化的匯報。結果發現,讓二年級的孩子進行個性化的匯報簡直就是揠苗助長。老師引得很辛苦,學生學得很吃力,反而沒有給予學生獨立思考,獨立表達的機會。合作太難,分享不易。我們重新思考,尋找問題癥結,開始重新尋找孩子更感興趣的學習方式來替換一些沒有實效的小組合作。
我們首先引導孩子如何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微課(示意圖略);接下來,在小組合作學習微課資源之后,不再進行小組的個性化展示,而是根據我們整合的地方資源,讓每一個孩子參與到闖關當中來。
這樣,一步步引領孩子體驗,孩子學得更有滋味,也更有收獲。
所以,我們在組織教育活動的整個過程都要考慮到孩子。關注孩子,以更好地進行資源整合,讓孩子在更豐富的資源中走進生活。
整合是一種途徑,也是一種策略,通過整合,能起到“1+1>2”的效果。當然,整合的研究與探索也應該“與實俱進”,就是要讓小學品德課程內容的整合力求扎實、源于真實、走向豐實,從而真正使整個小學品德課程的教學在整合的東風中“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