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素質教育是現階段大力提倡的教育模式,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是心理健康以及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這兩樣工作將會對于學生的綜合素養以及現階段提倡的素質教育的普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說無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提高德育教育功效,有效率地培養和提高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綜合素養。
關鍵詞:素質教育;綜合素養;義務教育
中學和小學教育是奠定人才培養的基礎,是人才深入培養的起點,不僅需要學生擁有很好的思想品格、道德水平、文化內涵以及身體條件,更重要的是需要擁有很好的心理素質。根據中小學生的教學目標,運用有關心理健康的課程,讓學生從小的教育接受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建立良好的健康心理,充分利用心理教學課堂的品德教育功能,增強學生自我調節自身心理的能力,有目標地培養學生自己獨特的心理個性品質,最終實現加強學生的綜合素養的目的。
一、 心理健康教育在九年義務教育時間段的發展現狀
由于很多外在條件的作用,心理健康在九年義務教育時間段內的課堂教育上還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在翻看很多教材之后發現,一些關于中小學生的品德教育的教材在編寫的過程中對于“指導正確的價值觀念”和“中立的價值觀”兩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意見。而這兩個問題不僅僅存在于教材上,而且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也存在同樣的分歧。比如:在科技發展的今天,很多學生覺得“中性”是很前沿的,然而這樣一種看似前沿的觀點很容易造成學生對于性別的不清晰甚至發生錯誤的認知方向,這樣的結果會使得家長和老師非常擔心學生產生錯誤認識。那么,一些學生將具有中性特征的人作為崇拜對象會不會對其自身的成長產生影響?隨著社會的進步,中性的一些客觀現象的確存在,而隨著這樣的發展,使得對人物性別的認知觀產生影響,逐漸產生對性別模糊等問題。這時候,需要的是對于價值觀中立還是需要對于價值觀的引領?針對這樣的一些實際存在的問題,其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傳統的學生德育教育和現階段的心理健康教學特征存在很大的差異。
二、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在九年義務教育時間段相結合存在的困難
首先,兩者的教育目標存在差別。重心在于培育學生的個人性格的健康以及學生的潛在能力的發揮方面是心理健康教育把握的。而需要采用規范化的教學和影響作用進而有助于學生產生正確的價值觀和正確的道德認識,重點在于培養學生對于自身的社會角色的潛在意識而且需要踐行自身所承受的社會職責,這些是傳統的德育教育的側重點。比如:我們熟知的《狼來了》這一篇寓言故事,在心理健康教學的過程中重點在于讓學生認識到不能在打發無聊時間時候采用低級的方式,而在傳統的德育教學過程中側重于教導學生為人需誠實。簡單地從這一個例子中也能看出兩種不同的教育方法存在較大的差異。
其次,這兩種教育方式的教學理念存在差別。評判學生的心理現狀以及今后的發展等方式堅持“價值觀念保持中立”的態度,不簡單地判別一個學生的品行,采用正確的教育方式讓學生客觀地分辨價值,這是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而德育教學與其相反,其需要有明確的價值觀念,根據重要的價值觀念來評判和引領學生的作為和品德,同時批判一些錯的品行,讓學生養成一種正確地價值觀念。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如果需要展現德育教育的功效,那么最根本的問題是要正確地處理價值觀念的方向。
最后,這兩種教育的方式方法存在差別。心理健康教育重點在于聆聽、理解,讓學生能夠主動接納,德育教育也是需要運用于學生的精神和行為兩個方向,從這個層面來講,這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存在相似之處。不同在于,德育教育更注重強制性的讓學生被動地傳遞社會價值觀念,這期間需要的是采用不斷的考試、訓練等方式來加深內容的學習,這種方法不僅起不到教育作用,甚至會產生相反結果,不能正確地解決學生的思想品德等問題。
三、 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學習中,九年義務教育對德育功能的實現方法
其一,讓教材的設計更加貼近生活。九年義務教育對于青少年來說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在這一階段需要讓青少年養成正確的價值觀、是非觀念、正確的道德觀念以及正確的善惡觀念。面對現在社會上的諸多誘惑,青少年的道德觀念最重要的是需要通過健康教育和學生現實生活相融合。在編寫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時,切實根據學生的真實生活,這樣可以讓學生在學習和品鑒教材時感受到生活氣息,感受到真實的生活場景,有利于學生關注一些現在社會話題,因此,選擇一些實際例子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內容。比如:青少年在青春期時所遇到的問題,怎么樣消除自身在學習上的壓力。根據這些貼近學生生活的例子讓學生更加關注,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結合教材中的例子反思自己的問題,通過自我思考加深德育教育的效果。
其二,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給予一定的實踐要求。九年義務教育的過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在絕大多數時候都不能很好地實現德育教育的目標,歸根結底是老師沒有在課后布置一些正確并且合適的教學作業。相比于語文或者數學的教學過程,這種課后作業的布置方式也有一定的差別,對于德育教育,老師應該更為關心的是學生的行動能力。如果學生有著巨大的學習壓力并且心情低落煩躁時,可以利用這一點來布置一些作業。比如:“把握身邊的一些不為人知的美”,目的在于讓學生抓拍住生活中覺得美麗的生活場景,其中可以很好地提高學生的審美觀,讓學生能夠積極發現生活中的美,讓其擁有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積極尋找并體會到生活中人性的美好,進而實現德育教學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張鳳娟,張萬波.關于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吉林教育科學,2000(12).
[2]戴麗紅.論心理健康與正確認識自我[J].四川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0(02).
[3]楊忠健.社會活動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之六[J].中小學管理,2000(12).
作者簡介:
馬艾冰,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甘肅省東鄉族自治縣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