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燕萍
摘要:在我國政府審計中,對國有企業的審計監管是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政府審計與國有企業間存在較為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影響審計的成效。基于此,筆者首先介紹了兩者間的信息不對稱,然后分析了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風險,最后給出了規避政府審計風險,加強國有企業監管的措施,以期為研究學者進行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信息不對稱;政府審計;國有企業
基于我國審計制度,政府審計會對國有企業進行全面監督。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得政府審計與國有企業間出現較為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導致政府審計不能對國有企業進行有效監督,阻礙審計監督作用的有效發揮。作為我國政府審計的重點內容,國有企業的審計能夠保障國有企業的資產權益,避免國有企業出現財務風險,確保國有企業的財務信息能夠真實披露。因此,在信息不對稱的背景下,進行政府審計與國有企業監管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一、基于信息不對稱的政府審計分析
(一)信息不對稱分析
從政府審計與國有企業的關系角度而言,因為委托代理關系的形成,使得委托人和受委托人之間必然存在信息不對稱現象,為了減少這一現象帶來的不利影響,審計應用而生。即使審計能夠通過相應的方法提高國有企業的信息真實性,但是在進行審計之前,政府掌握的國有企業相關信息比較少,導致信息不對稱問題的加重,很容易導致審計風險的出現。
從審計部門角度而言,審計部門會承擔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審計風險,但是卻不能全面掌握國有企業的相關信息。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在于政府審計的流程。通常來說,每一項政府審計項目都是通過審計部門委派的審計組進行的,審計組是由若干名審計人員組成,分別負責不同的審計項目,通過不同審計人員信息反饋的統計,實現對國有企業的審計。由此可以看出,審計過程中很容易出現信息不對稱以及信息傳遞失真等問題,導致審計風險的出現。
(二)基于信息不對稱的政府審計風險分析
首先,道德風險。信息不對稱問題非常容易導致道德風險的出現。事實上,審計單位和被審計單位之間存在一定的契約關系,當兩者之間出現信息不對稱或者不能夠有效監督被審計單位的時候,審計單位就不能掌握被審計單位的動態,控制被審計單位行為造成的后果,很容易導致兩者的權益受到損害。在我國政府對國有企業進行審計的目的在于監管國有企業,及時制止國有企業存在的違法亂紀行為。雖然國有企業有義務在政府審計中,向審計人員披露企業信息,但是由于信息不對稱問題的出現,很多國有企業為了保障企業利益,大都會隱藏真實信息,或者向審計人員提供虛假的企業信息,阻礙政府審計工作的順利開展。與此同時,對于存在違法亂紀行為的國有企業而言,很可能會掩蓋對自己不利的信息,甚至賄賂審計人員,如果審計人員本身道德素養與專業素養不足,很容易導致道德風險的出現。
然后,“逆向選擇”。“逆向選擇”主要是指國有企業意識到信息不對稱問題的存在時,會將不真實的信息提供給審計人員,保障自己的私人利益。就目前的政府審計狀況而言,抽樣審計方法的應用較為廣泛,審計人員會在國有企業的各項信息中,隨機抽取一定數量的信息進行審計,并根據樣本的審計結果推測出國有企業的狀況。從理論角度來說,抽樣審計方法能夠得到權威性的審計結果。但是在實際的審計過程中,國有企業利用信息不對稱,選擇規避不利于企業的信息,將正常的信息提供給審計人員,避免違法亂紀行為被發現。這種現象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政府審計的難度,也提高了政府審計風險發生的概率[1]。
二、基于信息不對稱的國有企業監管措施
(一)建立健全的委托代理制度
在國有企業中,委托代理關系存在較為顯著的公有制經濟特征,使得政府審計和國有企業存在較為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通常來說,政府審計在財務信息方面,處于劣勢地位,政府僅能夠審計國有企業公開的較為穩定的相關法律法規信息,根本不能全面地監管國有企業所有的真實財務信息。而國有企業能夠用較低的成本就了解到政府審計的相關信息,當企業受托人意識到信息不對稱問題帶來的利益時,很容易出現造假賬或者虛賬等違法行為,導致國有企業監管成效低下。
會計對于財務信息的隱匿是導致上述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如果國有企業構建并應用會計委派制度,能夠使會計人員和國有企業改變兩者的依附關系,有助于國有資產流失以及會計失真等問題的控制與預防。雖然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會計委派制度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是該制度在改善政府審計與國有企業監管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中,能夠發揮重要作用,還能夠使委托代理制度更加完善。另外,在我國現行的法律中,并沒有一部法律對政府如何審計監督國有參股企業進行規定,很容易導致政府審計與國有企業監管之間出現信息不對稱,所以有關部門需要盡快出臺相關法律法規,為政府進行國有企業的審計監督提供有利的法律保障[2]。
(二)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
大部分國有企業都缺乏對內部控制的認識,將內部控制看做是管理企業的內部事務,導致內部控制的監控職能得不到有效發揮;還有些企業沒有對內部控制進行準確的定位,導致企業不能保障財務信息公開的真實性,大大增加了審計的風險。在全球范圍內,企業內部控制的范圍與目標等參數都在進行不斷地修正,這就要求國有企業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跟隨國際市場的發展趨勢,提高國有企業的經濟效益,也能夠提高會計信息的可靠性與真實性,有助于國有企業風險的預防與規避,提高國有資產的安全性。
在2012年,我國財政部門以及證監會聯合公布的有關通知,就對全國范圍內的全部主板上市公司,提出了構建內部控制體系的要求,這里的主板上市公司就包括中央國有控股上市公司以及地方國有控股上市公司。通知中明確指出,國有企業需要建立并實施內部控制體系,并在上市公司披露的年報中,加入董事會對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成果的評價報告與注冊會計師出具的該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通過上述分析可知,國有企業建立內部控制體系是十分有必要的,在內部控制體系的強制要求下,國有企業能夠加強審計,有助于國有企業監管水平的提升,保障國有企業會計信息的可靠性與真實性。雖然對于國有企業而言,內部控制體系的執行難度比較大,但是其發揮的作用十分顯著,可以有效解決政府審計與國有企業監管之間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三)充分發揮政府審計的職能
和國外的政府審計有所不同,處于自由市場中的西方企業,基本不會參與到政府審計中。在我國特殊國情以及歷史發展的影響下,國有經濟作為我國市場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政府審計以及社會審計能夠對國有企業實施審計職能。但是經過改革之后,政府在國有企業中的角色有很大的轉變,從唯一的股東轉變成控股股東以及參股股東。
因此,基于信息不對稱理論,政府需要在明確其監督作用的基礎上,進行審計職能的轉變,將傳統的審計工作轉變為“間接監管”,也就是說,需要將政府在國有企業中發揮的直接監管職能進行淡化。從財政部門角度看來,需要將監管重點放在國有企業的財務管理以及會計管理;從國資委角度看來,需要將監管重點放在國有企業資產保值與資產增值等方面。總而言之,政府審計需要進行重新定位。發揮其對其余監管部門的再監督職能,避免審計風險的出現。除此之外,有關部門還需要協調政府審計以及社會審計,確保兩者的審計作用得到充分發揮,降低審計資源的利用率,增強對國有企業的監管[3]。
三、結論
綜上所述,政府審計在國有企業發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需要保障政府審計的有效性。通過對政府審計與國有企業間信息不對稱問題的分析可知,國有企業能夠通過建立健全的委托代理制度、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來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政府審計部門可以通過轉變審計職能的方式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這樣才能夠提高國有企業的監管水平。本文的分析依然不夠全面,僅供參考。
參考文獻:
[1]薛祥海.國有企業改革中的政府審計問題分析[J].現代商業,2016(24):63-64.
[2]王楊.基于內部審計路徑的國有企業政府審計與國資監管協同研究[J].中國內部審計,2015(04):16-21.
[3]司娟娟.國家審計對國有企業的監管職能研究[D].天津財經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