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兵
摘要:在高等學校辦學過程中,固定資產在資產總額中所占的比例較大,同時,也是高校用以生存、經營和發展所必不可少的資源保障,更是衡量高校辦學質量、規模以及經濟基礎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采取科學有效的內部控制手段加強對高校固定資產管理,以促進高校資產使用的安全性、科學性,實現高質量的會計信息化管理,對高校未來的辦學、經營以及提高資產的使用效率都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鑒于此背景,本文以現階段高校在固定資產內部控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針對性措施。旨在為高校強化固定資產內部控制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內部控制;固定資產;高等學校
現階段,社會以及國家對高等學校的辦學工作都予以了高度的關注和支持。受此影響,高校的投資規模也在不斷的擴大,其重要表現是高等院校的固定資產以及資產總值成倍增長[1]。而高等院校的固定資產也是高校開展科學研究、教學活動、后勤以及行政等工作最強有力的物質保障。通過對高校固定資產的衡量,可以探測出高校的辦學質量、規模以及經濟實力。但目前,高等院校固定資產的內部控制仍存在諸多問題有待解決,加強高校固定資產內部控制管理迫在眉睫。本文對此進行探討。
一、高校固定資產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職責缺乏明確劃分
現階段,大部分的高校在進行固定資產管理的過程中,均采用以賬物分管為主要原則的分類歸口管理方式。而不同的管理機構在職責的劃分上缺乏明確性,固定資產價值評估主要是由財務處負責,而房屋、教學設施以及土地資源等均由后勤部門管理;科研設備、試驗儀器以及圖書資源則由行政部門管理;但是,高校內部的固定資產主要使用者通常情況下都是各教學系部以及行政和科研院所等,這就直接導致了固定資產的管理和使用無法實現對接,出現賬賬不符的問題[2]。
(二)缺乏事前風險管理理念
近年來,由于生源不斷增加,大部分高校原有的校區已經不能滿足生源增加所需,因此,很多高校重視新校區的擴建工作,把關注的重點也放在了固定資產總量和規模的增加上,但國家對其撥付的資金已無法實現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部分高校便采取銀行借款的方式進行籌建。大部分向銀行借款的高校都認為本校未來的發展會使其具備充足的償債能力,并沒有意識到風險的存在。同時缺乏科學的評估機構對內部的收益和風險之間進行評估,而高額的銀行利息使得高校面臨著嚴重的財務風險危機[3]。
(三)內部控制制度無法發揮存在的現實作用
1.設置的崗位無法實現制衡性
部分高校的高層管理者并沒有充分的認識到內部控制制度在高校固定資產管理中所能發揮的作用,導致這一制度本該具有的監督和約束能力無法實現。不同的崗位和部門之間,在權力分配上無法做到制衡性,對于那些不相容的職務也沒有進行分離處理,對于資產管理中必不可少的賬務管理和保管工作沒有設置專門的崗位和人員,采購和庫存管理人員設置為同一人,對于那些事關重大的事件的決策也未能做到通過分離制度的制約,固定資產的部分控制活動針對性較差,可操作性不強[4]。
2.缺乏周全的審批、管理制度實現對固定資產請購和處置
在固定資產的整個活動過程中,內部控制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對于固定資產的從申請到最后的清查等各個環節,都應該建立起與之相對應的關聯性較強的授權審批流程。但是,當前階段,大部分高校在對待固定資產的采購上存在著明顯的隨意性,甚至于對待那些涉及金額較大的固定資產,也未能夠做到采取集體決策或是聯簽的方式做出決定。
(四)信息溝通不暢
長期以來,一些高校資產管理的不同部門之間都未能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所以在資產購置環節仍然缺乏統一調劑,無法實現資源的共享;即便有的部門已經購入該項固定資產,但是其他部門卻無法調劑使用,導致購入資產的利用率較低,有的甚至會出現長時期閑置現象。這造成了國有資源的極度浪費,影響了資金使用效率。
(五)缺乏內部監察機構
雖然當前大部分高校均有專門的內部審計機構,但是審計機構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卻存在審計制度不完善現象,缺乏有效的內部監督評價。而針對固定資產的審計,也僅僅停留在固定資產的驗收和購入的審計評價中,對于固定資產的一系列操作流程都僅僅拘泥于表面現象,這就極易導致舞弊行為的產生。
二、改進和完善高校內部控制的對策
(一)加強內部控制環境管理
鑒于當前很多高校都存在固定資產管理的職責劃分不清、分工不明以及多人管理現象,高校應該建立起一個以校領導負責,直接對資產進行管理的資產管理機構,對全校的資產進行集中統一管理,而不同的資產管理部門也應該以校領導為核心,建立歸屬于校領導集中領導和管理的資產管理機構,樹立其資產管理的核心領導地位,將職、責、權切實落實到實處,以便于固定資產管理工作的開展[5]。
(二)加強資產風險管理制度
高校固定資產結構應該始終保持結構合理的狀態,固定資產的管理和使用部門應該積極做好與財務部門的合作配合工作,以便于財務部門可以科學有效的對固定資產做好購置預算。并針對固定資產購置的可行性展開一系列的分析、研究和論證,并以規定的程序進行審批,對固定資產購入過程中可能產生的風險進行防范,防止因固定資產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低造成資金緊張,進而擾亂高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因此,對于高校來說,在防范固定資產購置所誘發的風險之外,還應該加強對固定資產使用、流轉過程中可能存在的資金流失的風險。建立風險防范制度,以明確的制度約束資金的使用,避免造成資產的流失[6]。
(三)加強固定資產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
1.加強固定資產審批和請購制度的構建
高校在進行資產購置的過程中,應該嚴格遵循相關的控制制度和采購流程。所有需要購置的固定資產都應該由資產購置部門進行集體購置,并且應選擇公開招標和采取國庫集中支付的方式。首先,作為高校的資產需求部門應該按照規章制度填寫請購單,然后上交到資產部門,進行可行性評估;在確定有購買的必要后,資產管理部門選擇同采購商不存在明顯的利益關系的 采購員進行價格的詢問與比較,填寫采購設備的數量、價格以及名稱和型號等相關信息,然后交由主管部門進行集體決策和審批。
2.加強固定資產驗收制度的構建
在固定資產運送至學校后,應該由所有與之相關的部門共同對其進行驗收。在驗收的過程中,必須要對合同以及發票中與數量、質量和價格相關的內容進行格外關注,并仔細核查。對于那些含有較高技術含量的價值較高的固定資產,在必要的時候可委托具有相關驗收資質的專家或機構進行驗收,并出具驗收合格報告。對于那些接受驗收后,判定合格的固定資產,應該填寫固定資產入庫單,并在固定資產的賬簿上登記[7]。
(四)加強信息化管理平臺的建設步伐
對于當前高校所存在的各部門之間無法建立起順暢的溝通方式的現狀,高校可以充分借助信息網絡平臺,搭建一個信息化的溝通渠道。以此來實現各部門間的信息交流,也可以做到對固定資產的狀態進行實時關注和監督,以便于對其進行集中管理。這樣以來,也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重復購置現象發生,從根本上實現資源的實時共享,促使高等院校的固定資產管理工作朝著信息化、規范化的方向發展[7]。
(五)加強內部監督評價體系的建立
高等院校應該加強對固定資產內部控制的監督機制,在監督過程中,主要采取專項監督和日常監督相結合的方式,在固定的時間內加強對固定資產內部控制監督制度建立及其實施情況的監督核查,并開展有效性評價。通過這一監督制度的建立,對內部控制的缺陷進行改進。
總之,在當前高等院校間競爭日益加劇的時代背景下,高校必須要給予固定資產內部控制以高度的重視,建立健全內部控制管理制度,以滿足高校長足發展的需要。近幾年中國計量大學對固定資產管理制度的改革實踐即是一個明顯的例證,意義非凡。該校利用資產管理大數據平臺,啟用了固定資產接口,通過計財處財務系統與設備處固定資產系統實時對接,實現了入庫信息和入賬信息雙向流動,既滿足了固定資產管理的需要,也保證了固定資產與財務的同步管理,有效解決了計財處與設備處兩部門賬賬不符的難題,為該校提高固定資產管理效能和水平提供了保障。
參考文獻:
[1]吳健紅.論內部控制理論在高校固定資產管理中的運用[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7,37(3):9-10.
[2]朱焰,余萬林,李振仙.對大數據時代高校固定資產管理的思考[J].管理觀察,2017,22(2):131-132.
[3]甘朝暉.基于風險管理的高校固定資產管理優化建設[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7,28(17):47-50.
[4]張暉.地方高校固定資產內部管理體制創新探析——基于風險管理的視角[J].商業會計,2013,38(23):95-97.
[5]劉芳.基于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視角的高職院校固定資產管理探討[J].財會通訊,2012,39(5):67-69.
[6]陳建華.關于強化高等職業院校固定資產管理的思考——基于內部控制的角度[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4,38(11):28-29.
[7]殷珍兒.基于內部控制視角的城鎮集體企業固定資產管理探析[J].會計師,2015,31(22):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