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洺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由“新時期”走進“新時代”,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在新時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應順應時代的發展進行相應的變革,充分利用新時代多元化的社會主義文化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切實提高其針對性,和時效性,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有效推動在校大學生群體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使他們成為思想過硬、政治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和建設者,從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關鍵詞:社會主義文化;多元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國夢
前言:
高校作為培養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機構,其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都是教育的重點,且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和改進的。隨著國家提倡加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以及素質教育理念不斷地推進和深化,我國社會主義文化蓬勃發展,加之十八大提出“立德樹人”根本教育任務,使得高校在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不斷優化和改進教育手段,豐富教育的內涵。
一、文化多元化概述
所謂的文化多元化,通常是指國家或民族在發展的歷程中,在繼承和弘揚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借鑒和吸收其他國家或民族優秀的文化,從而形成以我為主、兼收并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社會氛圍。借用《論語·子路》中孔子的一句名言概括就是:“和而不同”。
馬克思曾在其著作中指出:“古往今來,每個民族都在某些方面優越于其他民族”。而每一種文化都是這個民族的象征,內含著其特有的價值觀念與行為方式,凝聚著這個民族的精神實質。因此,在世界范圍內,各種文化都應在和平的競爭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因此,文化的多元化就應該以本民族文化為主,借鑒和吸收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精髓,補齊自身的短板,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二、多元化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
黨和國家領導人歷來都很重視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意義,提倡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發展國家文化軟實力。尤其是十八大提出“立德樹人”根本教育任務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更是對此高度重視,不斷出臺文件三令五申。特別是在2017年年初印發的兩個重要指導性文件:《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與《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明確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到“極為重要的戰略任務”的認識高度,同時也明確指出:“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實施中華文化傳承工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育教學。”在同年召開的十九大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也指出:“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可見,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的多元化文化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以及兩者間有機融合的問題已經引起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并專門出臺文件和措施予以指導。因此,高校必須深刻領會文件及十九大報告精神,找到多元文化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契合點,在開展傳統文化教育中滲透思政教育,讓當代大學生提高思想認識,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在踐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實現中國夢,完成國家賦予他們的使命和責任。
三、文化多元化語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發展策略
(一)普遍性教育和針對性教育相結合
高校在對學生開展思政教育時,再以既有教材的基礎上,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學生進行普遍性思政教育,同時還要邀請其他高校或社會上思政教育的專家和學者來校開展講座,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思政教育。此外,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暨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的開局年,高校應加強對學生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新時代思政理論知識的學習,同時也就當前國家經濟轉型、發展走向及大學生群體創新創業和就業創業的實際問題開展專門的學習,全面提升學生在思政方面的認識,促使他們成為踐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先鋒隊和主力軍,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高校在開展理論教育的同時,還要引領和指導學生思政實踐教育的工作,通過評選優秀學習標兵、黨員標兵等形式,引導學生開展形式各樣的思政創新實踐活動,比如參觀學習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加社會公益勞動等活動,以此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與制度化,充分實踐“教學做合一”的理念,努力營造學生們“比學趕超”的氛圍,為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構建思政教育網絡微時代意見領袖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微博、微信為首的自媒體傳播方式深度融于我們的生活,當代大學生群體作為時代的弄潮兒,已知走在時代發展的前列,引領者網絡時代新科技發展的方向。因此,高校要抓住學生的這一特點,結合移動互聯教育的優勢,及時拓寬思政教育的途徑,有效利用新媒體的宣傳優勢,構建網絡微時代的思政教育意見領袖,通過意見領袖引領當代大學生的思政教育,把網絡變成聯系和了解當代大學生思想狀態以及對他們開展思政教育的良好渠道,在網絡世界上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以此推動在校大學生群體整體的思政素養,促使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能夠不斷創新、與時俱進。
(四)在實踐中摸索和研究多元化文化的思政教育策略
在新時代文化多元化的語境下,高校除了利用上文所說的幾個開展思政教育的途徑外,還要結合自身的特點和校園文化,不斷在實踐中摸索和研究開展思政教育的新途徑、新策略,將情、理、法作為開展教育的關鍵點,在開展校園文化建設和教學實踐中不斷對學生滲透思政教育,使之形成制度化和常態化。
總結:習近平主席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高校作為培養當代青年成才的重要機構。在文化多元化的語境下,應根據十九大報告精神的指引,針對當代大學生獨特的特點,遵循本校的實際情況,結合自身的校園文化,不斷研究和探索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路徑,充分利用多元化文化帶來的思想碰撞,不斷以科學和創新的方法構建思政教育機制,落實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樹人”根本教育任務,促使當代大學生群體成為踐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力軍和突擊隊,努力實現中國夢。
參考文獻:
[1]孫殊葶.淺談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發展與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8(12).
[2]趙璐.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課程教育研究,2018(08).
[3]郭嫽.探析文化多元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學改革[J].考試周刊,20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