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琳
摘要:公民教育是培育少年兒童責任感的重要途徑。作為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必須具備公民的基本素質,而學校對學生進行公民教育從而使得學生具備公民素質以及社會責任感。文章通過探索公民教育的內涵與教育途徑,為國內公民教育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公民教育;家庭公民教育;小學責任教育
中國的公民教育發展較遲,在國家層面的公民教育政策頒布晚:2001年《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頒布,是我國第一次系統而全面地為公民道德建設提供指導性文件,標志著我國公民道德教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在“戰略主題”中提出了要“加強公民意識教育”,培養“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國家雖然制定了綱要,但是,綱要僅僅指明了方向,具體實施還是眾說紛紜,需要各個地方從實際出發,以校為本開展教育。
一、公民與公民教育的內涵
公民這個名詞,由古至今,從西方到東方,內涵不斷發展延伸,直至今日,其內容依然在豐富。公民最早是從西方,古希臘的城邦制而來,奴隸主和自由平民因享有特權在法律上被稱為“公民”,而奴隸僅是“會說話的工具”,可見公民離不開自己的城邦,隨著時代的發展,公民的內涵不斷豐富,而公民身份包含的內容也逐漸增加,但是依舊是在國家之下,公民身份才得以存在,因此,公民身份決定著個人與國家之間的關系,而這種關系還包含權利與義務。權利不僅有選舉權、表達權、監督權等政治權利,以及生命權、自由權、尊嚴權、安全權等人身權利,還有財產權、社會經濟權、宗教信仰權。與權利對應是義務,如遵守法律、維護國家利益、服兵役、參與國家管理等。公民身份的出現,使得公民在抉擇或采取行動時,要為自己行動負責[1]。同時,還要對社會、人類負責,甚至對國家、全球盡責。可見,公民身份是公民的權利和義務的展現,又是公民內涵的擴充。
那么如何培養人成為一個合格的公民呢?必須通過公民教育培養和教化人,使之具備公民的基本素質,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公民。在筆者看來,公民的基本素質分為公民知識、公民思維和公民技能。公民知識包括法律知識、道德知識,知道自己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如上述的公民身份具備的權利與義務,明白自己作為一個公民有哪些權利與義務。其次是公民思維,即判斷能力,這是在具備公民知識之上的一個層次,也可以叫做辯證思維能力,通過已有的知識進行判斷、分析問題,培養人的主人翁意識。最后是公民技能,也就是人如何參與到國家、社會治理與管理,在參與過程中,如何收集處理信息、討論說服、協商決策等內容,在行動與實踐中,運用公民技能。
而在公民教育的過程中,還要注意三個方面:家庭、國家與社會。公民基本素質教育,即公民知識、公民思維、公民技能的教育,是在家庭、國家與社會共同參與下完成的,家庭是公民教育的最小單位,國家通過制定公民教育的標準與內容,在學校教育進行實施,學校是實施公民教育的主渠道。社會是最大的教育單位,潛移默化地作用于人。因此,實施公民教育應當考慮到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
二、中國公民教育的渠道
在筆者看來,可以通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這三個方面來分析。由于學校是公民教育的主要渠道,所以首先根據上文中的兩個綱要,學校就要開展相關的教育活動。教師作為主導者,自身必須具備公民基本素質,然而,反觀現狀,除非是思政教師,一些教師并不具備基本法治素質,更不要談教育學生了。許多教師認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只要管好教學,時事政治一概不談,形成政治冷漠的態度。一些教師更是對社會不公現象的評論轉化為國家政治制度批判,且不說教育學生成為公民,這樣教育出來的學生多少人成為憤青,在網絡上發表自以為是的謾罵評論。因此,教育者自身應當具備公民知識、公民思維,為學生辯證地分析,而不是主觀的去否定。另外,還可以為學生提供公民教育的平臺,比如利用班會,組織辯論賽、主題討論課、開展模擬法庭活動,要求學生課前進行新聞資料匯報思考等等,提高學生在主體方面的意識,同時教育者對學生的觀點也進行了解、評論,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參與感、搜索能力和表達能力。其次,教育者與教育者之間也應該做好交流、溝通,相互提高公民素質、提高公民意識,交流公民教育事實的方法。同時,學校還可以外聘一些法律、政界人士,來學校與學生面對面交流,彌補教育者在具體領域的教育不足。
社會方面,主要強調社區的公民教育作用。一個社區里,居民的各種情況都比較熟悉,居住距離也相近,所以居民間的交流也會比較密切。社區與街道辦事處、小區業主委員會往往起到比較大的作用。為了培養“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社區基本上都會有宣傳欄,布告板等宣傳渠道,所以好好利用這些宣傳渠道,培育良好的社區氛圍,也會在鄰里間產生很好的效應。另外,組織社區志愿活動、開展公民教育知識普及活動也是一種比較好的方法。社會方面除了社區的公民教育活動,還有一個途徑——社交媒體,也就是互聯網的公民教育。比如:共青團中央開通了各個網絡媒體的賬號,開展公民教育宣傳活動,平時發表一些關于時政的言論等等。但是,網路畢竟有利有弊,如何做好疏導、宣傳工作,依然值得細細探究。拿最近的“紅黃藍幼兒園”事件來說,在新浪微博的刪除熱點,禁止討論等禁止活動,就引人不禁遐想,究竟是輿論被誘導還是真相潛伏在冰山之下,相關部門在公民熱議的同時應該做好疏導,而不是懶政,直接禁止討論,這樣才讓公民真正具備參與感,推動公民教育、公民意識的發展。
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長與孩子間、孩子與孩子間都有教育的作用。家長除了傳導公民教育的知識以外,更要讓孩子接受生命、美感教育。只有感受到生命的珍貴,才會產生責任感,只有感受到人間之美,才會學會去珍惜。因此。在公民教育之前,家長可以對孩子進行情感教育,而不是硬邦邦的,你不可以做這個,不可以做那個,讓孩子明白為什么,有意識地以身示范,改正家長自身的一些問題。另外,在家庭內部,孩子與孩子之間也有密切的交往活動,家庭與家庭之間也可以開展組織一些交流活動,比如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的一些活動就可以在家庭間實施,一來促進孩子間的聯系,二來促進親子間的交流,引導孩子關注身邊發生的事情,學習理解與包容存在的差異,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雖然文章提出了三個方面:學校、家庭、社會的公民教育措施,但是,由于公民教育包含的內容較多,角度也有所不同,文章見識尚淺,有待筆者深入探究。
參考文獻:
[1]余進軍.中國公民教育與美國公民教育之比較[J].社科縱橫,2017,32(06):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