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華
摘 要 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以學生為本,教學的過程要圍繞學生來展開。為此,教師應變革傳統的教學方法,建立新的教學策略,努力為學生創設情境,誘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勵學生大膽嘗試和探索,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引導學生從小就會創造性地學習。現結合我的一些實踐來交流一下“預習+教學+反思”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 小學數學;創新;教學
中圖分類號:C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07-0009-01
傳統教學的弊端:在新世紀教育發展綱要中指出,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用學的知識去獲得知識并創新知識。現在,我們的小學教育實際上并沒有擺脫傳統的教學模式,為了追求教學成績,大搞滿堂灌和題海戰,教師的精力放在了讓學生機械的學習上,學生的時間大都放在了做題上,無論是好的學生還是學困生,都是一刀切,不利于孩子們思維的擴展和學習的創新,從而壓抑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失去自信,不能真正的認識自我,學生的個性收到了極大的影響。新的課程改的是對傳統教學的創新,只有正確對待傳統教學的弊端,才能更好的進行新理念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改革。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才能得到應有訓練與培養。
一、“預習+教學+反思”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習信心。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無非兩個,或從別人的傳授中獲得,或從自己的學習中獲得。“預習+教學+反思”就是通過學生的預習首先獲得感性的認識,后經教師的講解鞏固,發現問題,反思并提升,升為理性認識,學生這樣獲得的知識會更牢固。并且,學生通過自學獲得新知識時會產生一種愉悅的心情。這是在一般學習中不可能體會到的。所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興趣是關鍵的。我們可以通過一些知名的故事來說服學生,也可以平日培養孩子的讀書習慣,真正讓孩子坐下來靜下心來。通過這些措施,使學生受到啟發,當然,實施預習是不能操之過急的,要循序漸進,特別是面對較低年級的學生,剛開始進行預習自學,教師要創造機會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消除特們的疑慮,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問題,要讓學生都有信心,相信自己能行。
二、要精心選材,分層次進行教學。在進行“預習+教學+反思”教學時,并不是所有的知識都進行自學、預習。對于下學生來說,主要是一些簡明易懂的內容可讓他們預習。對此,老師要精心選材,對不同的學生要采取不同的措施,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進行分層次教學。例如,我們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時,長方體的體積公式推導可與學生共同完成,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是在長方體公式的基礎上得出的,學生很容易接受。在教學時,老師讓學生通過預習、自學,搞清楚幾個問題:正方體和長方體有什么關系?正方體的體積該怎樣算?學生通過自己看書,同桌討論,很容易獲得新知識。在預習的同時,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好的學生要知道為什么這樣做,學困生只要弄懂怎樣就可以了。這樣,課堂教學時就不用再事無巨細地講,學生也就在預習的基礎上很容易的接受了。
三、這種方法不是快速見效的方法,而是有一個認知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自學預習,是一個長期培養學生習慣的過程。要由易到難,由扶到放,要教會學生學習。老師的指導,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關鍵。剛開始,我們的可以對自學內容設計一些預習思考題,讓學生逐漸有自己的思路學習,并從中學到以后看書應該弄清哪些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可以讓學生在預習中自己找問題。
四、師生信息的互動要及時。學生按照老師的要求進行預習后老師要收集材料,使學生預習、自學的信息能及時反饋,通過信息互動使學生或老師發現問題,學生在自學預習時對問題的了解程度和認知程度可能會出現偏差,此時老師在講解時對于正確的做法和認知的內容必須加以肯定,欠佳的做法要及時改正。通過練習學生就能發現自己的不足,從而不斷的調整自學的方法,使其自學的能力不斷提高,進一步反思及時發現問題。并通過要求對學生對章節內容進行小結,鍛煉他們對知識的歸納能力,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五、教師要學會觀察、傾聽。學生預習后,教師進行教學,教學的過程不是只按照教學目標完成任務,而是不斷的觀察和傾聽學生的聲音,適時采取措施,確保“預習+教學+反思”的完美結合。教師不但要觀察學生的面部表情,還要觀察學生的學習行為,而且要善于傾聽學生在課堂上發出的聲音。通過觀察學生的面部表情可以了解學生對上課是否感興趣,通過傾聽可以發現學生是否關于發表自己的想法,內容表達的是否清楚,學生是否有獨到的見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處理好與學生的關系,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親近,用教師的師德感染學生。只有這樣,學生純正的天性才能真正釋放出來。只有這時,“預習+教學+反思”才是人性化的教學。
總之,我認為“預習+教學+反思”比較適合小學階段高年級數學的教學方法,當然還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的補充完善,為新時期的學生學習和教師的課堂教學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
參考文獻:
[1]夏周強.小學數學創新教育課堂教學模式[J].廣東教育:綜合版,2001(1):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