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佳祺
摘要:本文基于非經常性損益視角和營業外收支確認原理,對我國政府補助下的會計準則處理不足之處進行了相關分析,提出在此方面的合理建議,即在營業收入內增加銷售掛鉤的政府補助內容,在資本公積內加入捐贈性政府補助環節方面的內容。一來便于解決理論上的些許缺陷,二來有利于減少使用營業外收入參與盈余管理事件的發生。
關鍵詞:政府補助;會計準則;問題
作為企業盈余操縱重災區的營業外收支,通常都會將一些事項不明的特殊交易納入其中,它是否具有正確性,有待疑惑。政府補助也在營業外收支中,特別是國有企業當中此比例會占很大部分,對我國目前情況來說,會計準則的處理要求是不管政府補助,還是和資產相關政府補助收益一起最后流入營業外收支,最終形成了當前損益。如果我們探究營業外收入這項工作的基本性質會發現,其不符合政府補助的納入條件。因為站在政府補助的特征角度分析,處理方法及政府補助在經濟內涵的反映,都有更為合適的處理方式。本文并不真正對政府補助資產和相關收益作細致探究,只是通過對政府補助最終流向的合理經濟分析與推理,進行對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提升問題的提出[1]。
一、政府補助的理論缺陷
從會計等式分析,即資產+費用=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不計較其他因素關系,這一公式反應出的是,那些構成超出費用的部分資源本期增加源泉。而另外方面也可以看出另一個問題,即一個企業的經濟資源形式所在。按照我國會計準則的相關概念說明,企業在經營期間的各項交易事項構成了資產,擁有者為企業,也會給企業帶來在經濟方面的預期資源。而費用即是經濟總流出利益,是在日常活動中發生與分配者利潤無關的一項活動。企業的最終目的是獲得利潤,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凈收入。而與這個概念相對應的則是對應條件下符合規則的總經濟流入。其實不管是費用,還是資產,在定義上都具備相等性,所以才會按照流出的時間基礎進行資本與費用化的問題劃分。因為會計等式的特征是對性,又因為債權人一般是不具有對超出債權部分企業凈利潤請求權力的,所以這個問題的區分,也就體現在相同的企業經濟利益流入與收入所有權益標準劃分的問題上,然而不論是資產相關,還是政府補助方面的收入,最終的走向都是營業外收入科目。
二、與銷售掛鉤的政府補助會計處理
一些關乎國家民生的類型企業,例如供水、電及糧食企業,有時常常會為了社會責任而選擇在運營時選擇盈利讓步,嚴重者還會虧損。這時政府補助在企業出現利潤率虧損的時候,是可以起到實際調節作用的,而且不會受到政策方面的限制,可以促進企業進行正常運營,穩定競爭市場。事實上,與銷量掛鉤的政府補助與市場銷售收入一道構成了以企業為主的全部銷售產品收入。在會計處理上,將這種類型的補助進行營業外收入的劃分實際并不合理,它既無法滿足頻率偶發性,性質上可以說也與營業沒有關系。所以這個時候的政府補助不能最后都流向營業外收入。然而如果單純將這種政府補助計入營業收入的范圍,也是不合理的。根據當下情況,政府性補助方面,與銷售掛鉤的補助仍舊被當作確認收入的理論性基礎看待。因為政府與銷售有關補助是隨著已有銷售行為而發生,所以體現在商品所有權上的報酬與主要風險必定進行了轉移,并沒有保留所有權相關的繼續管理權,也沒有對產品產生實時控制作用,因此這時的發生成本在計量上是具備可靠性的。
三、捐贈性政府補助會計處理
捐贈性補助也是企業的資本來源之一,實質上同樣也是資本的構成渠道。無條件的政府補助,例如政策性及稅收返還等,這些實際可以看成是資金來源。與其他種類的企業債務融資比較而言,政府補助通常利潤要高,不會有利息和本金的償付出現。但是比較權益融資的話,政府又對其沒有凈利潤現金分配權的規定,所以政府補助也不可能參與到企業的負債科目與股本當中[3]。由于政府補助所給的資金并非企業所有人,因此雖然企業人可以利用這筆資金,但無法直接進行分配。
從另外角度來說,營業外收支是具有對稱性,站在發生事項關系的受捐人角度上,受捐贈人的捐贈利得對應捐贈人的捐贈支出,債務人的債務重組利得對應債權人的債務重組損失,非貨幣資產的交易雙方,也必定會有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損益的產生。實際來說,政府對企業進行的偶發性補助,只要是企業可以持續存在并滿足企業獲得政府補助的相關條件,這種補助就會一直存在,還會再次獲得補助。但是因為這項補助資金和企業收入的定義并不符合,因此又不在股本范疇之內,倘若從這個被動角度出發,在沒有新會計科目增加的情勢下,企業資本公積中納入政府補助也算是合乎情理的選擇。
四、總結
因為國情不同,所以每個國家在政府補助準則下體現的會計準則也會有所不同,基于我國國企占比大的基本國情,發生政府補助的頻率也就相對較高,不適合在營業外收入中草率的加入政府補助項目。筆者認為我國的會計準則制定,應當與我國自身特點一致,以深入交易的經濟實質理解為基礎,深入規劃我國的會計行業規范、準則與法規,重點思考這些問題。本文基于政府補助會計處理準則視角,建議可以把銷售掛鉤的政府補助內容,計入到營業收入當中,且應當按照實際收入額度計算;另外,筆者認為應在資本公積中加入捐贈性政府補助。
參考文獻:
[1]黃杰敏.國際貨物銷售合同付款條款設計淺析[J].對外經貿,2016(04):34-35.
[2]何敬民.國際工程匯率風險與防范[J].國際商務財,2015(10).34-35.
[3]孫曉丹,王勃,劉俊穎.國際工程承包項目匯率風險應對[J].國際經濟合作,2012(9):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