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東
合作學習是指使學生在小組學習中從事學習活動,并依據他們整個小組的成績獲取獎勵或認可的課堂教學技術。合作學習法在廣泛應用后被普遍認為是一種積極、有效的教學法。本文從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學生合作學習的益處和具體實施方法進行闡述。
合作學習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尋求高效率的合作學習模式,是我們不停思考、研究、探索的任務。通過教學實踐,發現合作學習中分組、任務與活動、展示與評價這三個環節影響著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如何提高信息技術課中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可以從以下方面實施合作學習。
1、創建合作小組
組建學習小組,應先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興趣愛好、操作能力、心理素質、家庭情況、性別等進行綜合評定,然后搭配成若干異質學習小組。組內成員要有明確的分工,在一個階段里每人都應有相對側重的一項責任,擔任一個具體的合作角色。如小組討論的組織者,操作者、資料員等,一定時間后,角色互換,使每個成員都能從不同的位置上得到體驗、鍛煉和提高。例如,在《計算機應用基礎》教材模塊6PowerPoint2010應用教學中,教師首先演示制作方法,然后要求同學們合理的分工,分工可以包括信息圖片搜集、聲音動畫制作、排版設計以及后期制作等等。這樣的分工要求學生必須以合作為前提,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結合他人的意見,明確制作的主題和目標。學生應該首先對本小組確立的主題有充分的了解與認識,小組成員可以互相分享與主題相關的知識。然后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要對問題進行討論。該把這個主題做成什么效果,該選取動態畫面還是靜態畫面這些問題都可以被同學合作完成。在最后的處理過程中,各位同學也要把搜集的材料整個在一起。整個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同學們不僅熟練掌握了PPT多媒體制作的要領,更培養了小組合作的精神,把個體充分的融入到群體之中
2、創設合作環境
合作學習環境主要體現在資源環境和教學組織環境。資源環境是協作學習需要的硬件條件,學生文件傳輸、討論評價軟件環境,學生資源應用的網絡資源環境等。教學組織環境是教學情景的創設,任務的驅動環境等。教學組織開展時主要有:情境部分,通過創設情境,介紹主題內容及其背景,讓學生知道將要學習的是什么,給學習者指定方向,激發學生協作學習興趣;任務部分,開展協作學習是必須有明確的共同目標,要求對本節課將要完成的事項進行描述,任務要求是真實的、可行的和有吸引力;資源部分,是提供完成任務可能需要的網上資源清單,對要查找的資料給出一個定位,這些信息可能包括網絡文件,專家的電子信箱或實時會議,網上可查找的資料等。例如:在學習“插入藝術字”這一內容時,教師與學生共同發現插入藝術字有兩種不同的方法之后,決定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來探索這兩種方法的步驟。教師為每一組學生提供不同形狀的藝術字,之后明確每一組的學習任務。通過教師的定向引導,學生明確了合作學習過程中的具體研究內容,活動的具體要求,學生則能高效省時的開展合作學習活動,盡快地達到教學目標。
3、互動研究,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是實施主體發展性課堂教學的重要策略,生生互動是合作學習的主要特征。生生互動主要是指在小組內部、小組之間的學生間的相互合作、相互協調、相互交流、相互補充、相互學習、相互發展。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合作意識、合作精神,在合作學習的過程參與中,學會合作,學會傾聽,學會分享,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達成學習的目標。
首先要樹立新的課堂教學的交往觀,要認識到,教學活動不僅是師生間的互動,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在生生互動中親歷過程,學到知識和方法,學會交流,學會傾聽,學會與人合作,培養自尊、自信、自立、自律的自我意識。
根據不同教學內容上的差異,在具體實施上有不同的方法,如小組討論法、操作觀察法、自己試驗法、資料調查法、信息搜集法等。這些方法往往不是單一進行的,可以綜合或穿插使用。
例如:在講任何一項操作時,都要讓學生進行操作、觀察,這時就用到了操作觀察法,而在操作觀察之中,針對不同問題,還需要同學小組內進行討論,就要用到小組討論法,有的操作還需要每個同學都在試驗中尋找答案……所以每一個學習操作過程都是在多種形式的合作學習方法穿插進行的,以到達學習的最終目標。
4、全員參與,親歷過程
從一定意義上說,親歷過程比知識本身更重要。我們要在學生親自經歷的探究過程中,指導學生學會探究、學會方法、學會體驗、學會學習。要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探究的過程中去,都要親歷探究過程。在學生親自經歷的探究過程中,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同時給學生自行探究創設必要的條件和提供必要的方法。
任何一項操作都有成功和失敗的可能,讓學生親歷過程就是讓學生親身經歷失敗與成功的過程,就是讓學生經歷由失敗轉入成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學習中的酸、甜、苦、辣,體會操作的全經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每一個學生參與其中,主體發展性課堂教學注重人本位,注重每個學生的參與和每個學生的發展,全員參與就成了它的重要特征之一。
5、啟發思維,解決問題
學生經過了探究過程,必然要得出結論,解決我們提出的問題,這是一個歸納、推理、演繹的提升過程,強調的是啟發,是指導。教師要善于啟發學生的思維,通過對過程的體驗,運用談話、提問、研討等方法,指導學生得出問題的結論,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教師的指導,絕不是各種形式的灌輸,作為教師應該是教學內容的設計者和創造者,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和協調者,是學生活動的指導者和服務者。在教學中教師要正確定位自己,做到到位不越位;指導不指定;參謀不代謀。
在指導學生得出結論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請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得出結論,不要把結論以任何方式硬塞給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防止“重結論,輕過程”的傾向。學生在經歷了探究過程以后,即使沒有得出結論,也是正常的現象,不要以結論作為評價學生探究過程的唯一標準。
6、展示作品,體驗成功
展示成果,不僅是教學過程的需要,還是主體發展性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的目的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是促進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和諧發展;可以在“展示成果”的過程中進行評價,通過學習成果、探究結果的展示,進行多元評價、主體評價、描述評價和發展評價,評價既是一種評估,也應是一種激勵。通過評價,應該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歡愉,從而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充分為學生營造了一種快樂體驗、探究經歷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合作探索的精神,激發學生勇于創新意識,發揮了學生自我潛能的,真正使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體,克服了傳統信息技術教學存在的灌輸有余,啟發不足;“復制”有余,創新不足;重教有余,重學不足的現象,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理念,豐富了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過程,培養了學生信息素養,為學生適應信息化生活、學習化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為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發揮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