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公平是一個交叉多門學科,涉及眾多知識又具有相對獨立性研究領域。單從教育學視角分析研究教育公平是不全面,不深刻的。多學科視角下的教育公平,其理論有著不同的側重,現實中的教育公平在實踐方面也存在著問題,因此,提出實現教育公平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教育公平;多學科
教育公平問題是一個涉及政治、經濟、管理、哲學、倫理等眾多學科知識的復雜性問題。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以及對教育公平問題的思索與日益重視,已有許多專家和學者從多個不同角度就教育公平進行了研究。由于研究視角和學科背景的不同,對教育公平的概念定義也有所不同。我國對教育公平問題的理論分析受外國理論的影響很大,主要是借鑒國外的觀點和方法來研究現實問題。近年來,國內理論界也從不同側面和角度展開了對教育公平的研究,為我們的認識提供了理論基礎和發展階梯。
一、多學科角度下的教育公平
第一,以教育社會學作為認識角度。在社會學中,公平主要表現為機會均等,將“教育公平”與“教育機會均等”相等同,二者可以互換使用,或將“教育公平”限定于“教育機會均等”上。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組成部分,更是社會公平價值在教育領域的自然延伸和體現。社會公平具有四個特征:對象的全體性、前提性、適用性和共享性。美國學者科爾曼和瑞典學者胡森將教育公平定義為“教育機會均等”;而教育資源在不同社會分層中的公平合理配置是衡量教育公平的重要指標。我國現階段教育公平的內容主要包括:教育起點上的公平,教育過程中的公平和教育結果的公平,促進教育公平就要在這三大方面進行徹底的社會改革,從根本上改變導致教育不公平的社會制度。
第二,以教育經濟學作為認識角度。“教育公平”是與教育資源分配和享用聯系在一起的或具體表示為個人獲得教育資源的多少與其對社會的貢獻或報酬相稱;另外也有將教育公平界定為資源分布公平與機會分布公平。從教育經濟學角度簡單地說,教育效率為教育投入與直接產出之比。并由此產生一些可量化、可測量的指標,如:升學率、畢業率、輟學率、生師比、教室利用率、圖書利用率等。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率的關系問題就是教育資源的分配問題,堅持“教育公平與教育效率并重”的原則,在全社會中合理分配稀缺的教育資源,大大增加受教育機會,提高教育的普及化程度,使教育向著更加公平的趨勢發展。
第三,以教育倫理學作為認識角度。教育倫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教育領域的善惡矛盾,教育公平問題便成了其研究的重要問題之一。教育倫理學認為教育公平是要求教師在教育職業活動中,公平合理地對待和評價全體合作者,或教育活動中對待每個教育對象的公平和對教育對象評價的公平。最根本的公平是人格上的公平,就是處理好公平中的人際關系的問題。實現教育公平的平等性和差異性原則、道德性和相對性原則和優先性和補償原則。
第四,以教育學作為認識角度。從教育的內部審視教育公平,即教育本體的課程與教學公平,主要表現在課程改革、教學形式和學業評價等方面。課程是各級各類學校,依據培養目標,規定了教學科目及其目標、內容、進程、范圍和分量的總和,為了培養學生的發展而營造的學校環境的全部內容。課程與教學不可分割,既不能離開課程講教學,也不能離開教學談課程。因此,課程改革也與教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努力采取各種對策實現課堂教學公平,構建有利于課堂教學公平的和諧社會大環境,確立科學合理的培養目標和教育理念,加大對教育的財政經費投入,提高教師素質和專業化水平,建立科學的課堂教學評價機制。教學評價必須要有理論支撐,立足于學生發展的評價,結合質性和量化兩種評價方式,反對甄別或選拔的評價功能觀,主張全程性評價,反對終結性評價,實施多元化的學業評價制度才能體現真正的公平。
二、我國教育實踐中公平的問題
我國建國以來教育事業已有很大的發展,使過去落后的教育境況得到有效的改善,但基于我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各地區經濟的不平衡發展,以及我國是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中國家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教育公平的實現,只是一定程度上的,仍然存在問題的教育公平。教育公平的主要問題表現在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和群體之間存在很大的差距。縮小教育的這些差距,促進教育的公平和均衡發展,成為我國實現教育實踐中公平的目標。
(一)教育不公平的城鄉差距,是指城鄉間同一年齡段,同一教育階段之間的教育水平存在差異。農村辦學條件落后,農村教師的待遇差,大量師范生不愿到農村基層從事教學工作,導致農村教育更缺乏師資,如此惡性循環,成為農村教育發展的桎梏。加之,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城鄉教育質量差距加大。從師資配置角度關注城鄉發展失衡導致的教育不公平現象,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建立教師支教政策。
(二)教育不公平的地區差距,主要是指中國的東部、中部、西部三個地理地區之間教育存在的差距,不同省份之間,同省不同市之間的教育差距也被包括在內。主要表現為一是不同地區教育資源投入形成極大差異,形成地區間教育不公平二是不同地區之間的居民受教育程度存在明顯差異三是不同地區間升學率的差異形成教育的不公平四是不同地區間的師生比的差異導致不同地區教育的不公平。
(三)教育不公平的群體差距,主要有兩種表現一是指城、鎮中的外來打工人口與城、鎮本地居民的子女的教育形成了巨大差距;二是指男女性別教育差距。在中國長期以來一直存在的男女教育公平問題仍然是教育不公平的表現之一。
三、實現教育公平的對策建議
建設社會主義強國,增強國民素質,提高人力資本素質,中國必須重視教育,堅持優先發展教育,把促進教育公平擺在突出位置。大力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把中國的巨大人口壓力轉化成人力資源的優勢;加快教育發展,促進教育公平,建設中國社會主義人力資本強國,協調經濟社會發展,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教育公平要完善公平競爭的規則,應用教育領域廣泛接受的選拔性考試作為篩選方式。因而,考試制度、考試內容、考試結構和考試方法等方面的科學性、可行性和公平性應予以重視;確定公平合理的教育政策,建設國家教育智庫,通過大數據分析與評估,從而形成教育政策和執行方案;建立完備的教育法制,教育立法的產生和發展催生了中國教育法學的產生,教育法學研究推動了教育立法的完善,并為教育立法提供學術支撐。教育法制的不斷完善,在制度層面上保障了教育公平;優化教育公平環境,強化公民的教育公平觀念和教育民主意識,建立健全公開透明、公正合理、程序嚴密、有效監督的教育公平制度與環境。
參考文獻:
[1]褚宏啟.關于教育公平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 [J].中國教育學刊,2006,(12):1-4.
[2]王鵬.從教育學的角度審視教育公平[J].貴州教育,2006(17):6-12.
作者簡介:王優(1994—),女,漢族,湖北咸寧人,碩士研究生,黑龍江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