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翔龍
摘 要 自漢朝至明朝,中國基本處于半開放時期,對外交往活動比較頻繁,以政治交往和貿易交往為主。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進入主動全開放時期,交往領域不斷擴大、交往方式不斷豐富。明朝的對外開放政策兼具了開放與防御雙重特點,而在改革開放政策下,我國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明確兩種對外政策存在的不同及產生的原因,以對外開放的差異為中心軸,延伸至不同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比較,培養古今對比研究的思維,有利于加深對當前改革開放政策的認知。
關鍵詞 明朝;對外開放;改革開放;古今對比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07-0083-01
一、明朝對外開放政策與當前改革開放政策的不同點
(一)方式領域不同
政治交往是最主要的方面,明朝十分重視派外交使節出使別國,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鄭和七次下西洋。也歡迎外國使團來訪中國,積極爭取恢復與周邊國家的友好往來;同時注重同各國的貿易往來,明朝政府確立了由官方主導的對外海上貿易形式,史稱勘合貿易。交易的貨物以農產品為主,推行“厚往薄來”的朝貢貿易,對各國貢使攜帶的私物交易免征其稅。在文化、科技、體育等方面很少與外國進行交往互動。
當前我國不斷擴大與外國交往的范圍和領域,在經濟、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均堅持“引進來走出去”,不斷汲取外國的先進經驗,補齊國內各方面建設的“短板”,力求在擴大開放中實現互利共贏。政治方面,我國領導人積極參與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活動,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在國際事務中發言權和話語權不斷提升;外交方面,我國建形成了全方位立體外交格局,與世界多個國家建立外交關系,以東道國的身份多次舉辦國際賽事、多邊外交會議(如G20峰會,金磚國家廈門會議,“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等);經濟方面,到外國投資建廠,積極推動產品進出口,同時引進外國資金和技術,不斷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
(二)影響不同
首先明朝的開放政策帶來了中國與各個國家間的物質交流,引進一大批農產品,改變了我們今天的生活方式;同時,這些農作物的普及提高了中國農產品的產量,使中國人口大幅增長;后期出現了西方傳教士,對于東西方文化交流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有利于向各國宣傳優秀傳統文化;開辟了通往歐洲的海上絲綢之路,使中國出現了早期的資本主義萌芽。其次,海禁政策抵御了東南沿海方向的倭寇侵犯,維護了政權的穩定。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明朝的對外開放忽視了回報性。
我國目前形成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格局,產生了積極影響。在政治上實行對外開放,加強與世界各國人民的交往,積極參加外交活動,有利于建立新的合理的世界政治新秩序,為我國進行社會主義制度改革和現代化建設創造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在經濟上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貿易活動,有利于吸收外國的資金,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充分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學習外國先進的管理經驗,加速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進程;文化上實行對外開放,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國門,引進西方先進文化,加強與外國的科技、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動我國科教文化事業的發展,培養技術頂尖人才。
二、明朝對外開放政策與當前改革開放政策存在差異的原因
(一)內部國情
明朝的封建專制主義制度不斷強化,國力強大,國內政局比較穩定但缺乏民主,專制主義極其嚴重;造船業發達,天文地理知識進步,為遠航提供條件;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手工業發達,工商業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經濟呈現繁榮景象。
當前我國政府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積極轉變職能、簡政放權,建立起了服務型、創新型政府,政治局面穩定,公民的民主意識不斷增強,政府為公民提供了表達訴求的途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經濟發展迅速,國民收入不斷增加,人民生活質量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即將成功;科技創新能力提高,產業技術創新鏈形成,科技人力資源雄厚,通訊及交通手段日益更新。
(二)外部國際地位
明朝積極參與國際事務,鄭和下西洋、鄭成功抗擊倭寇,海上力量中心整合,航海業崛起。當時西方國家處在工業革命前夕,整體實力比不上明朝,所以明朝當時國際地位較高。但是周邊小國頻繁挑起戰亂,沿海倭寇勾結居民入侵不斷,成為實行“海禁”的直接因素。
當今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經濟、科技、軍事實力雄厚,文化軟實力顯著提升,中國發展模式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可。中國在國際貿易體系、科技領域、軍事領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我國積極承擔國際責任,展現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參與聯合國的維和任務,援助戰亂國,與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均建立了友好合作伙伴關系,周邊外交環境和平穩定。
三、結束語
一國所實行的對外政策,與本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的發展狀況緊密相關。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是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條件,對外開放,不斷擴大開放領域才能促進社會進步、提升國際地位,在國際事務中掌握更多話語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周家明.明中期以后開海思潮研究[D].山東大學,2017.
[2]謝博,岳蓉.鄭和下西洋對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啟示[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8(01):1-7.
[3]黃海洲,周誠君.中國對外開放在新形勢下的戰略布局[J].國際經濟評論,2013(04):23-4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