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經歷了長期的發展,在明朝達到巔峰狀態,明朝的監察制度縱橫交錯,結構嚴密,包括中央和地方監察制度。但是因為特殊的朝代原因,監察制度存在一些泛化現象,缺乏一些合理之處。明朝嚴密的監察制度設立,同時對當代中國具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明朝;監察制度;泛化;借鑒意義
中國監察制度歷史悠久,如果說在隋唐時期達到成熟階段,那么明朝就達到了頂峰。明朝監察制度標志著封建集權巔峰時代,縝密的監察體系反應出明朝統治者政治需求,開始由封建集權轉向君主專權,為皇帝一人專政提供強大的政治力量。回顧明朝監察制度,對我國當代社會政治發展有很深刻的現實啟示意義。
一、明朝監察制度的泛化
(一)明朝監察制度設置的泛化
明朝監察制度分為中央和地方兩部分,但是在設置的時候卻存在交叉復雜,職能重復,官員冗多等情況。
都察院的監察范圍大,內置設置完備。十三道監察御史在統屬關系上屬于都察院,但是十三道監察御史在行使監察權時卻是獨立的,監察情況直接向皇帝報告。都察院與十三道監察御史的關系既獨立又干涉,雖然使雙方都受到牽制,保持監察官員的廉潔性,但是嚴重降低了監察機構的工作效率。十三道監察御史甚至可以包攬大部分監察事務,導致都察院名副其實,猶如空設。
六科給事中是與都察院平行的監察機構,也是直接對皇帝負責。都察院名義上是最高的監察機構,但是它卻管不了六科給事中。六科給事中是專門設置來監督吏、戶、禮、兵、刑、工,這是對內的監督體制,降低了行政效率。對外監察都察院和十三道監察御史,可以肅清政風,但是工作效率極其低下。
地方上形成了以提刑按察使司為核心,以十三道監察御史、巡按御史、都撫為輔的監察體系。有的職位可設置兩人以上,人員眾多,浪費資源。
(二)明朝監察職能泛化
明朝都察院和十三道監察御史不僅繼承了傳統的御史監察職能,糾察百官,審核刑獄案件,彈劾不公官員,平反冤假錯案。”除了傳統的御史監察職能而且還擁有行政權和司法權,權力擴大。
其一,考選官員。明朝將監察制度與考核制度結合于一體,規定監察機構在監察百官時,還要負責考選官員。
其二,問擬刑名與審錄罪囚。這是直接參與司法行為的一種表現,諸御史除了審核司法刑名案件外,還直接參與司法審理過程,嚴重干擾司法獨立、公正。
其三,十三道監察御史的雜職:“監察御史在京除刷卷外,還要巡視軍營、監臨鄉試、會試及武舉,巡視光祿寺,巡視倉場,巡視內庫、皇城、五城并輪值登聞鼓;在外則巡鹽、巡潛、清軍、提督學校并管理茶馬、攢運、印馬、屯田等事”。
其四,議政職能。明承元制,實行諫官和御史制度統一行使,監察諸御史都有言諫和議政權力,“凡政事物失,軍民利病,皆得直言無避。有大政,集闕廷預議焉。”
六科給事中對于六部監督權也有諫言之權,同時還協助六部完成日常的行政工作,雖然是以監察職能為主,但是也擁有了一些行政職能。其已經超出了單純的監察范圍,逐漸行政化,這是六科給事中職能泛化的主要表現。
二、明朝監察制度對當今的啟示
明朝監察制度在中國古代監察制度史上發展到巔峰時期,錯綜復雜,加強中央集權制度,實質上是加強了君主一人專權。當前我國正著力構建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習近平總書記注重反腐倡廉工作,強調對權力運作的監督和制約。需要國家機關之間相互監督、相互促進。
(一)建立監察機關垂直領導體系
明朝監察機關中十三道監察御史和六科給事中有一定獨立性,往往直接向皇帝報告,直接對皇帝負責。明朝監察機關都是有皇帝垂直領導,不受行政機關的干預和限制。
我國監察機關實際上隸屬于同級行政機關,受到行政機關的限制和制約,并受到行政機關的領導。這樣監察機關難以真正行使監察權,對行政機關十分依賴,行政腐敗由此滋生。如果我們建立完善的垂直監察體系,監察機關只對上一級監察機關或者同級人民代表大會負責,不再受行政機關領導、限制。只有這樣才能監察機關才不會顧及行政壓力,真正發揮監督職能。
(二)嚴格限制監察權,加強對監察機關的法律監督
明朝的監察權行政司法化為我國當代監察制度建立總結了深刻教訓,但是在監察實踐中,監察機關依賴行政司法機關,監察職能私下淪為行政司法權附庸。社會主義國家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執法必嚴,建設法治國家,有法必依是其基礎和前提。因此,我國要加強監察制度建設是以加強監察立法為前提,讓監察權行使有明確的依據,并提供監察實施的強有力保障措施。國家制定法律來明確各監察主體之間權限,監察法律法規的內容越具體明確,那么監察權實施過程中就越少阻礙。
(三)堅持廣開言路原則
明朝監察制度體系雖然布滿全國,皇帝只能聽到監察官員的聲音,對于事實真相無從考證,就容易造成冤假錯案。在當代中國,我們要廣開言路原則。首先給予人民言論自由,老百姓對于國家重大事件、法律法規有發表建議的權利;其次,完善言論交流平臺。國家給予人民各抒己見的媒介,當今最常見的是媒體。最后,國家各部門專家需對來自不同聲音的建議考量分析,并給出官方解釋。廣開言路可以補足監察體系的缺陷,更貼近人民的日常生活,體現人民意志,充分發揮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特色。
參考文獻:
[1]邱永明:中國監察制度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12
[2]吳晗:朱元璋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程蓓蓓:明朝地方監察體制淺析[D].新學術論叢,2010,(1)
[4]劉永昌:淺談我國古代行政監察制度及其啟示[N].湖南民族職業學院學報,2010
[5]路遠志:明代監察制度特點的歷史思考[J].河北火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31
[6]明·李東陽、申時行等:《大明會典》卷七十六《行移署押體式》.臺北市新文豐公司出版,1976
[7]《明史》卷七十三《職官志二》,P1032
作者簡介:
王露婷(1990-),女,安徽宣城人,碩士在讀,安徽大學法學院,研究方向:中國法制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