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職校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故職業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名師的培養至關重要。在對職業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名師培養的研究中,本文主要圍繞思想政治理論課名師內涵界定、培養動因、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相關的培養建議四個方面將有關學者的觀點進行了歸納和整理。
【關鍵詞】職業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名師培養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職業院校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對學生在思想方面的引領與影響作用非常重要,因此,職業院校培養思想政治理論課名師對于促進學生素質的提高意義重大。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圍繞職業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名師培養的意義、存在的問題、解決的對策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與分析。梳理這些研究成果,并分析學者們的觀點和看法,是探索推動職業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名師培養方式更趨科學性與合理性的客觀需要。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名師”的內涵
通過整理發現,研究具體學科名師培養的文獻很少,但有很多學者研究了與此相關的概念,比如“名師”“教學名師”等。
(一)名師
章宏(2014)認為名師是在所屬地區或領域內師德高尚、教育理念先進、教學能力高超,教學效果良好,并被學生和同行認可的教師。劉延東(2008)對名師的概括是“忠誠、愛心、博學、創新、修養”。熊偉榮(2015)認為“名師之“名”,在于名“德”。名師除了要具備優秀的技能素養,還應擁有更高的思想境界”。美國學者斯滕伯格(Sternberg)(2003)認為名師就是專家教師,即知識達到專家水平、工作效率高、充滿創造力和觀察力的教師。
(二)教學名師
劉澤雨(2013)認為教學名師就是“上課受歡迎、教學效果出色的教師”,是在教書育人的效果方面有一定成績而非在科研方面成績斐然的教師,是在教學方面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又未達到和大師、大家一樣水準的教師。蔣玉蓮(2009)認為教學名師是在教學效果和科研成果上都居于一流水平,且在學識、創新能力、因材施教等方面均表現突出的教師。
以上有關“名師”“教學名師”的界定不盡相同,有的側重名望、有的側重科研、有的側重德行,但也有共通之處,即不管是“名師”還是“教學名師”都有其突出或優秀的方面,且都對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給予了高度重視。
二、職業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名師培養的動因
事物的發展是內外因相互作用的結果,學者們主要從內外兩個方面探討了職業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名師培養的動因。
(一)國家相關政策的外在推動
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與思想政治理論學科發展的重視,一系列推動職業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發展的政策應運而生。2008年,中宣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明確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的宣講者,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大計,教師為本,要加快建設高素質專業化的教師隊伍,推動職業教育發展,根據相關文件的精神,章宏、刑廣陸、歐陽光明等提出以出色的教師隊伍作為引領有助于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職業院校對學生進行職業教育的主渠道,故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培養對于提升學生的思想素質作用重大。
(二)職業院校學生素質提高的內在要求
袁戰國(2012)從諾獎中的名師出高徒的現象分析得出,在很多領域,名師出高徒都具有相當的普遍性,換句話講就是高徒往往是需要名師來成就的。
章宏、程道明(2015)認為“現代職教體系建設的核心是實現人的素質的現代化,即為學生應對經濟全球化和工業信息化挑戰提供個性化學習選擇和可持續發展的終身學習能力”,職業院校學生素質現代化的轉變需要思想政治理論課名師的培養與指導。2015年5月,國務院印發了《中國制造2025》,職業院校的學生是未來中國制造的生力軍,中國能否成為制造強國,很大程度取決于職業院校學生行為素養的高低。職業院校學生思想道德、職業意識和工匠精神的培養重任需要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來擔當。
三、職業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名師培養存在的困境
近年來,有關職業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名師培養存在的問題漸成熱點,比較突出的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名師培養厚此薄彼
職業院校往往以短期的就業目的為導向,注重學生技術能力的提升,忽視人文素養的培育,為提高就業率,最立竿見影的辦法就是提高專業教師的水平,因此,基礎課教師的培養也就被一些相對急功近利的學校放在了末位。歐陽光明(2015)認為,“由于重視程度不夠,一些高校沒有建立有關思想政治理論課名師培養的制度。雖然有部分高校制定了相關政策,但這些政策也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落實”。孫新鳳(2014)認為高職高專國家教學名師評選的導向影響了一些校名師培養的選擇,使得一些高職院校更偏重對專業課教師的培養,而忽視基礎課教師的發展。
(二)名師選拔標準有缺陷
何莽、許陳生(2011)認為名師的選拔標準不夠清晰,比如評選高職名師的標準是具有“雙師型身份,且“為人才培養做出過重大貢獻”,而關于“為人才培養做出過重大貢獻”的標準是什么,并沒有詳細的規定。蔣玉蓮(2009)認為名師限額申報、硬性分配的評選體系有失公平,這樣一種體系明顯偏向普通高校,限制了職業院校產生名師的數量,更挫傷了職業院校培養名師的積極性。
(三)名師培養效果欠佳
張忠(2016)認為,培訓對于教師的成長非常重要,為了促進教師的成長發展,很多學校也為教師設置了很多培訓項目,但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是培訓由不同的部門設置和組織,容易導致相互脫節和內容重復,致使培訓效果不佳。孫新鳳(2014)認為各種培訓或培養措施缺乏成果驗收機制,只強調過程,不追求結果,缺乏目標任務的學習,自然收不到良好的培養效果。對于基礎課,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培養來說,有合理、實用的培訓科目固然重要,但有與之相對應的學習結果評估亦不可或缺,前者是教師成長為名師的基礎,后者是教師學有所獲的保障。
四、職業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名師培養方法
學者們有關職業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名師培養方式的探究較多,但尚未形成系統的、成效顯著的培養模式。已有的文獻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了研究。
(一)創建名師培養工程
美國學者彼得·圣吉(Peter M. Senge)(1990)認為建立共同目標,進行團隊學習,能夠改變心智模式,超越自我。近年來,為構建一流師資力量,國內各省市興起了名師培養工程,設立名師工作室、建立名師培養基地等漸成流行趨勢,也得到一些學者的充分認可。如刑廣陸(2014)認為教師要成長為一個成熟的專業人員需要經過一系列的過程,在最后的名師大師培養階段要設立名師大師工作室,培養起職業教育專家隊伍。
名師培養工程雖不斷改革深入,但多傾向于一些實踐取向的專業課領域,關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名師培養的工作室或培養基地也大多存在于本科院校當中,職業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名師培養工程剛剛起步,經驗與效果有待深入研究。
(二)選拔培養青年名師
一些發達國家,如美、英、日等國非常重視青年教師的培養,他們認為青年教師更有活力、思維更活躍、更有感染力。趙菊珊、馬建離(2008)認為青年教師不僅是教學的中堅力量,也是學校和學科建設的希望,提出通過教學競賽的方式來推動青年教師的成長。劉澤雨(2013)認為目前思想政治理論課名師出現了青黃不接、后繼乏人的現象,為解決人員斷層問題,選拔培養青年名師就成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關鍵環節。
(三)建立老帶新師徒制
唐信焱(2014)認為教師也是一種職業,教學也是一種技能,師徒制是職業院校培養學生職業技能的一種重要方式,那么學校在教師培養方面也可采用這種方式。王春暉(2015)認為在教師培訓中可以運用教練式培訓模式。
教師教學、科研、師德等方面的提升有規律可循但無定律可遵,很多實踐內容只可意會、身教,不可言傳。因此,相關部門參照一定的標準選取部分在教學、科研、德行等方面表現突出的老師,與培養對象形成一對多、一對一甚至是多對一的老帶新師徒制有很大的推廣價值。
(四)建立名師培養激勵機制
岳柏冰(2016)從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出發,認為要把表彰獎勵和物質待遇相結合,把精神層面的需要與物質層面的需要相結合,加快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培養。邢廣陸(2014)從《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規定出發,認為要改善教師工作環境,提高教師待遇和福利。
綜上所述,學者們的相關觀點為職業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名師培養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也為進一步深入、系統地研究職業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名師培養提供了空間。
參考文獻:
[1]劉延東在第四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頒獎會上的講話[N].中國教育報.2008/09/13
[2]熊偉榮.名師的“名后”發展還需多重催化——基于J市名師專業發展現狀的實地調研[J].基礎教育研究.2015(7)
[3]劉澤雨,王紅麗,董金明.選拔培養思想政治理論課青年教學名師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3(3)
[4]教育部社會科學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文獻選編(1949—2008)[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5]章宏,程道明.現代職教體系下的名師內涵研究及啟示[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32)
[6]歐陽光明,司俊麗,岳柏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名師培養狀況分析及對策思考[J].課程教學.2015(5)
基金項目:
本文系湖南鐵路科技職業技術學院2016年院級課題《職業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名師培養研究》(課題編號:HNTKY-KT2016-6)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陳素娥(1987-),女,講師,湖南鐵路科技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