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金龍
【摘要】金融系統在當代社會經濟運行中占據重要地位,金融行業相關制度是否合理對國民經濟能否實現穩定增長具有重大影響。而在金融行業中,銀行的地位和作用尤為突出。對于我國來說,國有銀行是銀行業的主體與核心,面對當前金融行業競爭激烈、金融風險較大、金融危機傳染性強的現狀,加快國有銀行改革步伐是推動金融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由此使得國有銀行改革問題成為理論界的重要研究課題。本文介紹了我國國有銀行改革的相關理論、實踐歷程,并就推進國有銀行改革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國有銀行;銀行業改革;實踐
國有銀行是一種普遍存在的銀行制度,它不僅對處于轉型階段國家的經濟發展具有深刻意義,也在發達國家的銀行系統中占據一定比重,其經營往往服務于國家特定的政治經濟目標,從而對社會的穩定和整個經濟系統的運行產生重要影響。對于我國來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由此實現了經濟的跨越式發展,但也逐漸暴露了國有銀行在管理體制、應對風險和競爭等方面的問題,從而對進行國有銀行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
一、有關國有銀行改革問題的理論
由于國有銀行地位的特殊性和國有銀行改革產生影響的深遠性,理論界對該問題給予了充分關注,并從多角度進行了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市場結構改革
該理論側重于從產業組織理論角度研究國有銀行改革問題,認為國有銀行的市場結構會對其經營效率產生影響,因而在國有銀行改革過程中應放寬市場準入、注意營造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使國有銀行的經營不再處于壟斷狀態,用良性競爭來推動國有銀行的高效發展。在加強國有銀行競爭方面,還存在這樣的觀點:通過對大型國有銀行進行拆分、重組形成資產規模大致相同的小型國有銀行,從而在堅持國有化的前提下,加強彼此間的競爭。此外,也有學者認為,應通過提高資本市場發展水平、增加外資引入來創造較好的競爭環境。
(二)產權改革
產權改革理論是對新制度經濟學的應用,其核心觀點為國有銀行經營效率低下是由產權關系界定的不清晰所導致的,國有銀行改革應從產權改革入手。具體來說,國有銀行應明確產權、建立多元化產權結構,借鑒世界范圍內大型銀行的發展經驗,對國有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造,從而解決由于產權不清晰問題所引起的政企不分、主體虛置現象。此外,在改革步驟和推進方式上,有學者認為,應采取先試點、后推廣,先部分、后整體;先內部改革、后外部上市的方式,從而使得產權改革工作有序高效進行。
(三)公司治理改革
該理論認為良好的治理結構對國有銀行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改革過程中,應注意國有銀行在該方面的缺陷,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現代金融企業制度。同時,需加強對國有銀行的內部監管,制定科學的決策流程和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從而提高國有銀行的經營管理水平。此外,還應注意解決銀行業經營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存款人、貸款人與銀行之間掌握信息數量的差別會引起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等問題的產生,因此國有銀行在改革過程中除進行一般意義上的治理改善外,還應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信息不對稱現象。
二、我國國有銀行改革的實踐歷程
我國在國有銀行改革方面的實踐主要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一)四大專業銀行形成
1979年,為適應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快速發展,我國恢復了中國農業銀行的正常運營,由農業銀行負責開展農村信貸工作、領導農村信用合作社。此后,中國銀行也被分離出來,在外匯市場上充當專業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也不再隸屬于財政部,而是直屬于國務院,負責開展國家國定資產投資管理工作。1984年,中國工商銀行成立,成為管理城市工商信貸業務的專業銀行。至此,我國形成工、農、中、建這四大職責分工明確、業務范圍相互獨立的專業銀行,從而改變了由人民銀行同時完成業務經營和監督管理工作的局面。
(二)國有商業銀行正式形成,金融危機后出臺系列改革整頓措施
1994年《商業銀行法》的頒布標志著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獨立主體地位的形成,真正形成自負盈虧、自主經營的發展方式,不再受限于過去的專業性分工,從而使得國有銀行之間開始出現業務范圍重疊、交叉的情況,由此加大了市場競爭。1997年,一場由泰銖貶值引起的席卷整個亞洲的金融危機使我國認識到金融市場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特點,從而增加了對整頓國有銀行、提升風險抵御水平的重視,制定了一系列包括補充資本金、加強內部管理、加快完善機構管理工作步伐在內的改革措施??陀^來說,雖然這一階段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國有銀行的風險意識、提高了國有銀行的風險管理水平,但其并未真正觸及國有銀行改革的關鍵性內容。
(三)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
這一階段的改革觸及國有銀行改革的根本,是改革的關鍵階段,目前我國在這一階段已取得一些成果,但仍有一些工作需要完成。具體來說,這一階段的實踐主要有:
1.財務重組
這一工作主要包括對國有銀行資本的補充和對不良資產的處置。具體來說,國有銀行通過發行財政注資增加核心資本,通過發行次級債券、混合資本債券、可轉換債券等增加附屬資本,同時也通過核銷、出售等手段對不良資產進行處理,從而使得資本充足率提高,降低銀行的經營風險。
2.建立現代公司治理架構
這項改革是指在國有銀行中建立股東大會、董事會等現代公司組織管理體系,將股東大會明確為銀行的經營決策機構,而董事會則是最高風險管理機構。
3.引入戰略投資者
這一工作是以提高國有銀行經營理念科學性、學習先進管理經驗和技術、增強核心競爭力為目的而展開的,國有銀行根據經營理念和各自需要的不同,選擇特定的國際金融機構為戰略投資者,與其進行充分溝通與協作。
4.資本市場上市
這一改革是指在保證國家控股比例的前提下,在海內外進行整體上市,從而增強國有銀行實力。目前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均已完成上市工作。
三、加強國有銀行改革、提升改革質量的對策
(一)改善股權管理機制
雖然目前我國國有銀行已在股份制改造工作上取得一定成果,但需認識到的是,我國國有銀行在產權多元化方面仍有待改進。因此,應增加對相關理論的研究,制定更為合理的股權管理機制,從而盡可能地兼顧安全與效率,實現國有銀行更高效率的發展。
(二)提高金融業務創新水平
提升改革質量對增加創新投入、提高業務創新水平也做出了要求。當前我國銀行業已由過去的壟斷階段轉變為市場競爭階段,國有銀行要在競爭中處于優勢,就必須加大創新力度,從而避開激烈的同質化競爭,而在新業務領域占據先機。
(三)進一步加強公司治理
在國有銀行改革中,應在現階段公司治理結構已初步建立的基礎上,加強科學管理,增加對高級管理人員的培訓,同時,應注意完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盡可能使高級經理人之間形成良性競爭,從而使得銀行實現較高經營管理水平得到保障,為國有銀行改革提供內在動力。
(四)合理發揮政府在國有銀行改革中的作用
國有銀行改革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削弱政府對于國有銀行控制權的過程,這對國有銀行市場化的推進具有益處,但同時也應注意合理發揮政府作用,科學利用政府宏觀調控手段,從而對改革平穩推進起到支撐作用。與此同時,需加強政策性金融機構的建設,從而使得國有銀行的發展得到更有力的支持。
四、總結
國有銀行改革對于發揮銀行業在社會經濟中的作用有重大影響,對其提高自身盈利水平也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我國通過長期實踐在這一領域已取得一些成就,但仍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改革工作仍需繼續。為了更好地推進改革,我國應采取改善股權管理機制、加快業務創新等措施,從而有效提高改革工作的效率、實現改革目標。
參考文獻:
[1]王玉盈.國有銀行管理體制改革問題研究[J].知識經濟,2015,04:78
[2]宋金照.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問題研究[J].財經界(學術版),2015,12:3132
[3]史進峰,李振華.走向決定性時刻:劉明康回憶國有銀行十年改革路[N].21世紀經濟報道,20130805009
[4]樊志剛.國有銀行改革要選準方向[J].甘肅金融,2014,12:1820
[5]程曄.淺談國有銀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徑與關鍵環節[J].綠色財會,2014,1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