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肖橋 韋承先
摘 要 教師應該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以敏銳細致的目光觀察其言行,以平易近人的姿態與其共享喜怒哀樂,以真誠善良的心靈為其示范領航。只有真正得到學生心理上的認可,了解每個學生的心理狀況,才能談得上運用有效的方法去引導學生,培養健康的心理品質。
關鍵詞 培養;學生;健康心理;有效性;策略
中圖分類號:C961,D43,D0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07-0090-01
心理大師說過:心理變,態度亦變;態度變,行為亦變;行為變,習慣亦變;習慣變,人格亦變;人格變,命運亦變。事實上,一個人的言論是積極還是消極,習慣是良好還是不良,行為是否合乎道德規范,人生能否幸福等,都源于個人的心態。心態,是決定人生成功與否的杠桿。素質教育焦點之一是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而《中小學德育綱要》對中小學生提出了要誠實、正直、謙虛、寬厚、有同情心、活潑開朗、勇敢堅強、有毅力、重質量、勇于創新等心理品質要求。如何才能培養學生的這些健康心理品質呢?下面,我們談談個人的幾點粗淺看法:
一、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
小學生特別五、六年級正值青春萌芽時期,已開始對人生問題發生興趣,常如饑似渴地向書本、成人、社會各方面求教,懷著強烈的愿望去探索人生的奧秘。但由于他們還不夠成熟、不善于全面客觀地看問題,往往思想偏激,不能正確認識和處理自己與周圍環境的關系,并有效地解決好個人與客觀現實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以致引起心理上的沖突和各種消極情緒;同時,又由于他們還缺乏一定的導向能力,不能自覺地抵制一些不健康思想意識的影響,往往容易對人生產生一些不正確的認識,因而感到苦惱、彷惶甚至悲觀失望。所以,努力幫助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形成對人生的正確態度,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學校和教師應把這項工作滲透到自己的全部教育和教學活動中,除了日常思想教育工作外,各科教學也可以通過教師的講授促使學生形成唯物主義觀點,培養學生辯證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育他們正確地理解人生的價值,確立崇高的生活目的,養成不為身邊瑣事和私利所苦惱的習慣,節制自己的欲望,不愛慕虛榮,養成努力學習的態度和不斷進取的作風。中學生一旦懂得做人的道理,就能正確地對人、對事,客觀、全面地看問題,從而保證心理反應的適度,防止各種心理偏差的發生。
二、多給學生一些表揚和關愛
如果教師習慣“皺著眉頭”看學生,難的“面帶微笑”,對待學生不是批評,就是指責,缺少表揚與鼓勵,缺乏了解和關愛,那么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學生心情壓抑,情緒低落,這不僅影響他們目前的學習和生活,嚴重的還會對他們今后的發展造成障礙。相反,如果我們能夠給學生一些表揚和關愛,那么效果就不大一樣。對學生而言,老師真誠的鼓勵和愛護,往往是無價之寶,極易在他們心中激起成功欲,產生一股持久的驅力。
三、讓差等生嘗到成功的快樂,培養自信心
寸有所長,尺有所短,每個差等生都有可愛、可取之處,有自己的“閃光點”。所以要求每個教育工作者在施教過程中,盡量給學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機會,因材施教,全面分析,善于發現挖掘差生優點,幫助其樹立適合自身能力的明確目標,這樣,當他達到目標時,就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并對自己能力做出樂觀估價,培養起自信心。教師要抓住有利時機,給差等生創造成功的條件和機會,善于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給予充分的肯定、鼓勵,使他們在成功的歡樂中獲取奮發向上的力量,得到愉快的心理體驗,產生成就感,養成積極進取的習慣。
四、誠摯地關懷和愛護,促使差等生樹立自信心
差等生更需要師愛,教師應多和差生交朋友,在日常生活、學習上關心、愛護他們,理解尊重他們,善于激發差生的情感,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用情感感化教育學生,促使其樹立自信心。做為教師,在關懷和愛護學生的同時,也要嚴格要求,只有嚴格要求學生,才能有真正的關懷和愛護,嚴愛相濟才能教育好學生,教師只有對學生真誠關懷,嚴格要求,使其“親其師,信其道”,才能促使其思想學習態度的轉變。
五、激發差等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自信心
只有過硬的本領,扎實的知識,才是自信心的有力后盾,做為教師應該采取多種方法,調動差等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其學習興趣,促其轉化。我的做法是,首先通過家訪,找出其學習跟不上的根本原因,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合乎教育規律的教育計劃和相應措施。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富有哲理,但對于學生,尤其是剛進入中學的學生卻并不適用,在他們看來,任何失敗都是永久性、災難性的。因此,要積極創造條件讓每一位學生能享受成功的看快樂。如何讓學生嘗到成功的喜悅呢?我在制定各項競賽活動時,就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沒有一下子提出很高的要求,令學生“望而生畏”。而是從較低要求開始,讓學生“跳一跳”就可摘到果子,品嘗到成功的“滋味”。然后再加大力度,讓學生“拾級而上”。學生一旦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便會樹立“我能行”的自信心。
六、注重糾正不良心理狀況
有一位哲人曾經說過:“世界上最寬廣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胸懷。”當我發現學生存在不良心理傾向的時候,便及時加以糾正和引導。
事實證明,教師應該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以敏銳細致的目光觀察其言行,以平易近人的姿態與其共享喜怒哀樂,以真誠善良的心靈為其示范領航。只有真正得到學生心理上的認可,了解每個學生的心理狀況,才能談得上運用有效的方法去引導學生,培養健康的心理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