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鴻義
摘要:業財融合從企業戰略發展的高度出發實現財務部門與業務部門的相互協作,將其引入到企業內部控制中,可實現財務與業務信息高度共享,強化企業關鍵性的內控活動管理,有助于促進企業內部控制體系更加完善。本文從分析目前業財分離的內控缺陷對企業實現戰略目標的影響入手,對業財融合嵌入企業內部控制體系的重要性以及具體應用進行分析探討。
關鍵詞:業財融合;企業;內部控制體系
一、目前業財分離的內控缺陷對企業實現戰略目標的影響
業財融合是指根據企業自身特點,在準確劃分和界定業務與財務的基礎上,對業務流程與財務管理進行融合。在企業內部控制體系中嵌入業財融合模式,可構建起集事前預測、事中控制、事后考核于一體的控制體系,進而提升企業內部控制效果。
在企業制定戰略目標時,需要對擬定的多個項目方案進行篩選,利用財務分析和風險評估,優選出最能夠滿足戰略發展要求的項目方案。但是,從實際執行情況來看,受企業業財分離的內控缺陷影響,企業在進行項目決策時增大了決策失敗的風險,阻礙了戰略目標的實現。在缺乏業財融合的情況下,若企業盲目選擇激進戰略計劃,則極易造成企業運作成本增大,財務風險增高。
二、業財融合嵌入企業內部控制體系的重要性
(一)強化企業經營決策風險管控
企業財務管理通過對生產經營活動進行管理控制以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的最終目標,從實質上來看,企業財務管理是一項價值管理活動。但大部分企業內部控制體系中,財務管理與業務活動之缺乏緊密聯系,使得財務部門難以及時準確獲取企業業務活動所產生的資料信息,導致財務管理控制活動滯后于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開展。與此同時,業務部門也無法及時獲取成本費用、資產配置、財務風險等財務信息,造成企業經營決策缺乏有力依據,嚴重弱化了財務管理的價值分析職能。
(二)實現企業經營價值最大化目標
在企業管理中,業務管理以“開源增量”為主要目標,重視銷售指標的完成,忽視與銷售相關的成本費用支出控制。而在企業內部控制體系中嵌入業財融合模式,能夠促進財務部門與業務部門相互合作,找出各部門的職能差異,采用統一的標準匯總業務與財務數據,使生成的財務業務信息能夠準確反應企業當期運營情況,促進“開源增量”與“節流增值”措施相互協調,實現最大化的企業經營價值。
(三)推動企業長遠可持續發展
在企業戰略發展中,企業經常采用擴大經營規模的方式以期實現戰略目標,但是這種經營方式忽視了對財務狀況和業務結構的把控,增加了企業運營風險。而將業財融合嵌入到企業內部控制體系中,能夠通過業務管理促進財務管理效率的提升,通過財務管理對業務管理進行評估和指導,保證企業各項經營策略和管理措施與企業實際經營能力相適應,穩步實現企業資產的保值增值,最大化地發揮業務管理和財務管理的職能作用。
三、業財融合嵌入企業內部控制體系的應用
COSO內部控制框架將內部控制系統劃分為五大要素,具體應用進行分析。
(一)在控制環境中的應用
企業控制環境是企業實施內部控制活動的基礎保障,要求企業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明確各部門職能和責任劃分,構建良好的企業內部環境。在控制環境中嵌入業財融合模式,能夠促使財務部門與業務部門在明確各部門職責的基礎上,形成相互協作、相互牽制的關系。
(二)在內控活動中的應用
內部控制活動是企業內部控制體系的關鍵所在,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業財融合嵌入預算控制。財務部門調查分析市場相關信息,收集業務數據,確定財務預算目標,并將職能部門上報的預算匯總成財務預算。各業務部門嚴格執行預算。企業要對預算執行情況進行考核,了解各業務部門預算目標實現情況,根據考核結果落實相應的獎懲措施。
2.業財融合嵌入資產管理控制。在固定資產購置前期,財務部門要對固定資產設備投資項目進行評估和分析,業務部門要對設備制造商的經營規模、生產質量、商業信譽等情況進行調查核實,企業管理層在掌握這些資料信息之后對固定資產項目進行正確決策。在固定資產管理過程中,由財務部門與資產管理部門共同對固定資產進行驗收,確認資產價值,對資產進行相關賬務處理。如,A公司為拓展市場業務,擬購置壓縮機全新生產線,建設新廠房,擴大產品生產量。在固定資產購置之前,A公司項目建設部提出項目方案,財務部門對項目方案可行性進行分析,預估新設備和新廠房建設產生的未來現金流,以及預測生產線投產后銷售與成本的變化,計算項目的內部收益率和凈現值等財務指標,使企業項目建設部了解該項目方案未來一定時期內的盈利情況,并根據上述財務信息作出項目方案決策。
3.業財融合嵌入績效考核控制。企業財務部門和業務部門可根據生產經營情況,構建起集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于一體的指標評價體系,并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評價方法,對各部門績效進行考核。
(三)在風險評估中的應用
在企業內部控制體系中,風險評估要對企業經營中潛在的風險進行分析評估,并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風險對企業經營發展帶來的影響。在風險評估中應用業財融合的方法如下:由財務部門評估企業各項經濟活動中可能存在的風險,再由業務部門根據風險評估結果,結合當前企業所面臨的政策環境、行業發展以及技術投入等現狀,決定開展具體的業務。最后,由財務部門對擬定業務進行風險評估,為業務部門優化調整業務方案提供依據。通過業務與財務部門之間的相互配合,可強化企業各項經濟活動的事前控制,起到風險防范的作用。如A公司為新建生產線和廠房擬定融資方案,管理層傾向于選擇融資美元債,而外幣融資方式是否適合于本公司的實際情況,必須依靠財務部門進行風險評估。財務部門對套現保值風險、銀行利率風險進行分析評估,并考慮到利息費和顧問費對企業成本費用的影響,認為融資美元債的風險較大,所以不建議公司采用這種融資渠道。
(四)在信息溝通中的應用
信息溝通是收集、處理和傳遞企業內部控制信息的過程,將業財融合嵌入到信息溝通中,其目的在于提高財務與業務信息整合利用的時效性,為企業經營者提供有價值的決策依據。在業財融合模式下,企業內部控制要打破不同部門之間的信息壁壘,暢通信息傳遞渠道,財務部門也要將成本核算、公允價值、資產負債、企業利潤等財務數據及時傳遞給業務部門,使各部門根據掌握的信息數據做好各自的工作,實現信息的雙向流動,為企業戰略發展提供可靠依據。
(五)在內部監督中的應用
在企業內部控制體系中,內部監督是對內部控制執行的有力約束,能夠反映企業內部控制的執行情況,并對已發現的問題提出改進建議,從而減少財務與業務中的違規違法行為,企業管理層通過內部監督對內部控制體系進行完善。在內部監督中應用業財融合模式,可將收集到的財務與業務信息作為審計監督證據,分析與評價內部控制的可持續性,監控內部控制的執行有效性,為內部控制體系完善提出更加有價值的建議。
四、結論
總而言之,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嵌入業財融合模式,可有效解決財務與業務銜接不順暢的問題,促使財務與業務部門相互協作,進一步完善企業內部控制運行框架。企業要結合自身經營管理情況,將業財融合嵌入到的內部控制五大要素之中,不斷提高企業內部控制水平,幫助企業實現戰略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陳碧銳.基于業財融合的企業管理會計實施初探[J].中國國際財經(中英文),2017(8):82-83.
[2]劉鳴.企業業務財務一體化實現過程中的風險控制[J].現代經濟信息,2014(9):104-105.
[3]李旻.企業財務內部控制的缺陷與優化分析[J].商場現代化,2015(8):122-124.
[4]張舒.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問題和應對策略探析[J].商場現代化,2014(8):130-132.
[5]秦嶺.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執行的保障措施[J].中外企業家,2015(6):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