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小榮
新課程表準則將解決問題作為一個重要目標,這個更顯得課程標準的改革需要。著名數學家波利亞說過,所謂解決問題就是再沒現成的解決方法時找到一解決的途徑,就是從困難中找到出路,就是尋求一條繞過障礙的路,達到可以解決問題的答案。新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不僅使學生學到知識,更重要的是使他們在錯綜復雜的情況中,利用所學的知識對具體問題作有條理的分析和預測,不再是固定的題型,而是靈活富有挑戰的,進行創造性思考去探索和解決。能讓小學生用原有的知識,技能和方法遷移到課程情景中解決新的問題。也有從現實生活中提取的,通過數學模型,求解,假設,推理的實際問題。而對新問題如何尋找解決的方法和途徑呢?運用知識和體現數學在世界周圍的力量,探討解決問題的策略就顯得尤為重要。策略是解決問題的行動指南,具有指導性,靈活性,一個人的策略應用好壞直接影響解決問題的過程。解決問題策略形式多種多樣的,是和小學生在數學問題中的解決策略有:選擇一種運算,發現一個模式,制作圖表,畫處險段比例分析,畫圖和列表,猜測,假設,邏輯推理,你想反推,檢查和修正等等都是解決問題的策略。策略發展和運用好的同學,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更有芳香有條理,達到的效果更好。下面就來探討一下解決問題的策略。
一、教法突破,提高教學實效
傳統的數學教學課堂主要以灌輸式的填鴨教學為主,也就是教師站在講臺上講解,學生被動地順著教師的思路,跟著教師的步伐完成對一道習題的理解與解答。這一過程中,教師是主角,整個題目幾乎都是教師在講解、分析,學生的思維很少得到鍛煉,這種教學方法很難真正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久而久之,學生會養成一種被動接受、被動學習的不良學習習慣,不利于學生解決問題思路的養成,同時也是對數學學習規律的一種間接的否定,教師要勇于打破這一傳統的教學方法,采用創新性教學方法來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可以通過師生轉換的方法讓學生走上講臺,針對某一題目為其他學生講解,成為題目的分析者與探究者,這樣才能使學生的神經與思維得到有效鍛煉,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性與創造性。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充當一名引導者或者裁判員,對于學生的講解給予評價,如果學生在講解中,思路遇到不順暢的地方,要給予特殊的提醒與指導,通過鍛煉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來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全面確保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提高。
二、聯系生活,找準認知起點
數學問題發生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天,小學生已經初步接觸生活,對于生活中的現象已經有所理解和感受,教師要善于將學生的問題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把數學問題貫穿在學生感興趣的實際生活中,從而使學生產生探究的欲望或興趣,主動開動腦筋解決問題,這樣才能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問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例如,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常見的一個項目就是計算年月日等時間類問題,為了有效鍛煉學生對月份中時間的記憶,教師可以將這一鍛煉過程與學生的生日聯系起來,首先將學生的生日各自記錄在一個本上,然后,向學生提出問題:如:小明的生日為6月5日,小紅的生日為7月19日,那么兩個人的生日相差多少天?學生一聽到生日的話題,定會萬分激動,直接進入計算狀態,一些學生如果沒有認真思考,就會忽略六月份的天數,若按照31天計算,結果得出的答案是錯誤的,這時教師要注意糾正學生的錯誤,明確錯誤的地方,讓學生重新回到一個對月份天數的計算當中,這樣的教學方法往往能夠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加深學生的記憶。
三、預留空間,拓寬數學思維
數學問題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也就是說一道數學問題,能夠有多種解決方法,教師要意識到這一問題,每當遇到一道題,不要直接為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要讓學生自行思考,鼓勵不同的學生利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問題,對于用創新性解題思路的學生要給予積極的獎勵。
例如,直角三角形的面積求法。在沒有正式向學生公布其面積公式之前,教師可以將這一問題首先寫到黑板上,然后再在旁邊畫出一個直角三角形,讓學生通過讀題目,看圖形,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案。
一些學生結合以往學過的普通三角形的面積求法,底×高的一半,就會得出,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分別為底和高,將二者相乘再除以二,得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也就是兩個直角邊的乘積的二分之一。
也有一些學生通過觀察直角三角形的圖形,就會發現任何一個直角三角形都是長方形或者正方形面積的一半,通過結合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長乘寬,就會得出直角三角形的面積公式為:直角邊乘積的一半,學生通過觀察圖形和試題,得出自己的解題思路和方法,在這一過程中伴隨著學生的思想與見解,是對學生的思維能力的鍛煉,學生的數學邏輯得到了培養,為以后解決問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四、合作學習,探究解決方法
一些相對較難的數學題,單純依靠某一名學生的力量是無法得到解決的,這時正確的教學方法就是發揮集體的力量,讓學生通過合作來集體探究,以探究的方式得到解決,將學生按照性格特征與學習成績等級分成若干小組,然后給出問題,讓學生在小組內部形成探究,通過探究的方式來對問題抽絲剝繭,使問題得到解決。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可以自由發表見解,提倡答案的多元性,完善學生對這一題目的深入理解,并鼓勵學生能夠通過相互的合作,提供更具有創新性的問題解答方法。
五、錯題、錯因歸類
小學生在做題時,常常發生這樣的現象,對于同一道題目而言,小學生第二次去做時也并沒有全做正確。針對這一問題,在校,我覺得可以讓學生使用一個錯題本,將自己平時經常做錯的題目集中歸類、做好解題過程和錯因記錄。在校, 可以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時常拿出來閱讀和練習。相信學生的進步會較顯著,學習興趣也變得越來越濃厚,慢慢地,讓學生們不再害怕做數學解決問題,讓學生喜歡數學,愛上數學。
小學數學是學生邏輯思維的成長點,學生數學學習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關,教師要善于利用解決問題的教學策略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數學解題能力,突破傳統的教學方法,調試思維。通過轉變師生角色來鍛煉學生的主動思維的能力,通過合作探究來培養學生的交流與合作能力,通過將數學學習與生活結合起來來鍛煉學生在實踐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和方法。在平時的生活中,教師要與學生多加溝通,通過溝通能夠明白學生真正的學習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