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成
摘 要 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在身體發育與成長的關鍵時期,學生充滿著運動的激情,同時也需要經常進行一定的田徑運動項目的體育鍛煉,以進一步保證、促進青少年身體的正常發育,以發展學生的速度、靈敏、耐力、柔韌等身體素質。因此,高中體育教師都比較注重做好學生的田徑訓練工作,培養學生對田徑項目的興趣,加強引導學生積極鍛煉,全面提高高中生田徑訓練的鍛煉效果。
關鍵詞 高種體育;田徑短跑;訓練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06-0220-01
在高中階段,體育教師應強化學生的體育鍛煉,展現學生在體育活動中的自我運動才能。為此,我在田徑體育教學中,圍繞強化鍛煉的要求,對傳統的田徑鍛煉模式,在學生具體的鍛煉實踐中進行調整和改變。
一、指導提升運動員短跑速度
短跑運動的成績的指標相較于其他運動較為簡單,即為短跑的速度。所以為了幫助學生獲得更好的成績,只要幫助其加快跑步的速度即可。但想要提升學生的短跑速度并非易事,高中階段是人體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學生身體素質最強的時候,體育教師需要根據高中學生體力好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地短跑訓練計劃的制定,從而更好提升學生的短跑成績。
部分教師在指導學生的短跑訓練的過程中,一味注重耐力身體素質的訓練,卻忽略了短期爆發力的訓練,導致盡管學生的練習較為刻苦,但沒有收獲應有的成效。不可否認,耐力訓練也是短跑速度訓練之中重要的一環,但教師需要切實把握好爆發力訓練以及耐力訓練之間的平衡,只有在合理范圍之內才能獲得更好的訓練效果。
二、指導短跑動作技術要領
為了幫助學生獲得更好的短跑成績,教師還需要將專業的短跑動作與姿勢教學給學生。為了深化教學效果,教師可結合多媒體技術加以教學,通過播放專業運動員的練習方式和操作技巧,給予學生更好的學習印象。
在重點技巧如發力方法、動作姿勢的時候,教師需要放慢視頻播放的節奏,讓學生開展重點學習,針對學生掌握程度不高的片段,則需要加以反復播放直至學生掌握為止。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與專業運動員做好比對,從而更好幫助其吸收運動員短跑過程中的經驗和技巧,全面認識到自身的不足,更好加以自身的調整優化。
一味的短跑訓練由于其內容相對較為枯燥乏味,學生往往會失去練習的興趣,而為了杜絕這一現象的發生,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輔助性的鍛煉練習,如車輪跑、高抬腿跑步等,以更為生動形象的方式進行教學,讓學生正確掌握練習方法的同時,提升其主動練習的積極性。
盡管短跑的整個過程不長,但其動作技巧內容卻相對較多,所以在平日的練習中,教師可將各個工作加以拆解訓練。例如,進行起跑反應的專項練習,通過系統性的訓練提升學生的反應速度,從而更好在起跑線獲得更靠前的身位,幫助其獲得更好的成績。
在短跑訓練的過程中,學生的平衡能力也是重要的一環,運動員只有不斷將自身的重心往下靠,才能爆發出更快的速度。為了幫助學生進行平衡能力的練習,教師可融合其他運動項目展開學生訓練,如平衡木、瑜伽等,不僅幫助學生展開針對性地訓練,還能進一步豐富其訓練手段。
三、短跑力量訓練的方法
(一)爆發力量訓練方法
正如前文中所強調的,短跑運動過程中學生的爆發力直接決定了其短跑速度與成績。而區別于身高體重等,就高中學生層面的短跑比賽而言,爆發力是相對最為容易加以練習的一項體能技術。所以,為了幫助學生獲得更好的短跑成績,教師的首要訓練任務即為爆發力訓練,而最大力量法是目前最為常用的爆發力訓練方法。
最大力量法訓練內容較為豐富,包括跳躍練習、快速杠鈴練習以及跳繩練習。教師可輪換練習項目,從而最大限度上保證學生的練習興趣。通常情況下,每次的練習都有3至5組別,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能力進行操作。每一組之間的休息間隔不得超過5分鐘,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訓練的強度的價值。
(二)起動力量訓練方法
眾所周知,短跑的比賽項目時間很短,每一位學生的成績之間差距較小,所以對短跑項目來說,啟動力量尤為重要,其高低直接決定了學生的起步速度快慢。所以,教師還需要幫助學生進行專項的啟動力量訓練。
啟動力量訓練是整個短跑訓練項目中內容最為豐富的一環,目前我國高中階段有多重訓練方法。首先,學生可通過瞬間抓舉杠鈴的方法,達到啟動力量的訓練。其次,可以通過形式多樣的跑步訓練達到啟動力量的練習,如階梯跑、沙地跑等。類似的還有借助一定的體育器材輔助的跑步練習,如負重跑步、跟隨音樂節奏跑步等。再次,教師可組織一定的彈跳練習,如跳高、跳遠等練習,達到啟動力量的訓練目的。最后,教師還可以將學生兩兩分組,進行牽引跑步的訓練。不論哪一種方法,其核心要義都是幫助學生提升啟動力量,獲得更好的短跑成績。
高中教師在田徑活動中,有針對性地指導,有膽量地放手,有計劃地側重,在強化學生田徑運動鍛煉的過程中來實現體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以及高中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周俊慧.淺議情景教學在高中短跑訓練中的運用[J].文理導航(中旬),2017(0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