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彬
摘 要 中學地理教學是開展生命教學的核心學科,它切實地將自然科學同人文科學結合在一起,同時自身具有的豐富的生命教學素材使得學生可以很好地實現對生命的認知,并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生命學習觀念,真正學會尊重自己的生命、熱愛他人的生命。本文就將以如何更好地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為主要內容,進行相應的策略探究。
關鍵詞 地理素材;生命教育;滲透
中圖分類號:O55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06-0253-01
一、地理教學滲透生命教育的優勢
(一)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具有獨特的優勢。認識生命的有限性、脆弱性、不可替代性、不可逆轉性是地理教學的重要內容;培養學生對生命的尊重,進而珍惜人類的共同生存環境是地理教育的重要目標;引導學生學會體驗,通過體驗生存和生活進而達到對生命意義的感悟和領會是新課程的要求。
(二)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層自然要素與人文要素之間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的科學,從整體反映人類生存的客觀世界。它不僅直接涉及到人類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還涉及到人類的精神世界。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人類的每種行為幾乎都與地理環境有關。而生命教育主要在于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生命與尊重他人的生命,進而珍惜人類所共同生存的環境。生命教育致力于人與自己的教育、人與人的教育、人與自然的教育、人與環境的教育及人與宇宙的教育,無論進行哪個方面的生命教育,地理課程都有著獨特的學科優勢,可以發揮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應用地理素材進行生命教育的途徑
(一)通過對“自然災害”的學習,認識生命的脆弱性和不可逆轉性,學會珍惜和保護生命
通過自然災害的教學,可以教給學生各種生存的知識、方法,逃生的本領,以及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要教育學生,生命的價值高于一切,每個生命都是不可逆、不可換的,所以每一個人都要千方百計地保護自己的生命,保護他人的生命,保護大千世界的一切生命。
在學習地震、海嘯、洪水、颶風、滑坡和泥石流等地理知識時,讓學生意識到:在大自然面前,生命是脆弱的,自然界任何一個微小的環境變化,都可能會使生命受到傷害。進入新世紀以來,重大自然災害頻發,破壞強度大,僅汶川大地震就奪去幾萬人的生命,給中國帶來巨大的創傷。
把所有學生培養成知危險、懂安全、能自救的最強生命力,這也必將使他們終生受益。日本是地震多發國,在遭受無數的創傷后,日本人非常重視地震知識的教育,無論小孩還是大人,都十分熟悉防震和抗震知識。例如,在印度洋海嘯肆虐前,一個年僅10歲的小女孩就是利用在學校學習的海嘯知識,及時提醒家人及其他游客,使近百名的游客從死亡線上奔了回來,她用知識保護了自己,保護了其他的生命。
(二)通過理解人地協調,使學生樹立憂患意識與和諧意識,懂得尊重和敬畏生命
我國地理教材是以人類生存發展所依賴的地理環境為出發點,以當代人類所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為主線,以人地協調理論為依據來編寫內容的,其中蘊涵著大量的生命教育素材。如全球變暖、生態破壞、水體和大氣污染、水土流失、南極空洞、酸雨、赤潮等環境問題都是人類不合理利用自然所造成,教師應運用這些素材培養學生尊重自然、善待自然,進一步教育學生樹立憂患意識與和諧意識。
老師還可以利用每年的“世界環境日”(6月5日),教育學生保護環境,善待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及其生存環境,是地球公民的共同責任。每年的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告訴學生地球是人類的共同家園。喚起學生愛護地球、保護家園,促進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意識,最終使人和自然和諧相處,實現可持續發展。
敬畏生命的教育要求學生對所有的生命保持最基本的善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內,避免傷害生命,要救助生命。在學習“青藏高原”、“青藏鐵路”時,補充介紹不法之徒對藏羚羊的殘酷獵殺和保護藏羚羊的影片《可可西里》;介紹在修筑青藏鐵路時,為了盡量減少對藏羚羊生存環境的破壞,克服更大困難,架起路橋,形成生命的通道。
三、通過體驗自然之美,真誠欣賞和熱愛生命
認識世界尤其是祖國的大好山河,增進學生與大自然的親密感情,讓他們感受到美,使他們欣賞并感激自然,培養學生的生態情感,引發學生內心中對綠色、陽光、生命和自然的熱愛之情。
組織學生到野外去接觸大自然,認識綠色、感受綠色。置身于大自然當中,面對高山峻嶺、江河奔騰、潮起潮落、繁星皓月,能感受自然之美;登長城、游故宮、直面孔府孔廟、穿梭錦繡中華,能感受生命的可貴、人類的偉大。不勝枚舉的良好素材孕育著強烈的生命意識,可以教育學生認識生命之可貴,珍惜生命之存在,欣賞生命之美好、尊重生命之個性、創造生命之價值。
生命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教育則是張揚生命、提升生命價值的事業,它承載著人類最美好的期許與愿望,引領著受教育者走向美好的生活。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無論從地理教學改革的角度出發,還是從時代呼吁生命教育的角度出發,都是勢在必行的。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切實把握好生命教育的結合點和切入點,使地理教學真正成為生命教育的重要渠道。
基金項目:泉州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第一批)課題《中學生生命教育實踐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