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群姣
摘要:本篇文章首先對企業分立的基本含義進行概述,從流轉稅稅收政策、所得稅稅收政策、個人所得稅稅收政策三個方面入手,對企業分立納稅籌劃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解析,并以此為依據,提出加強企業分立納稅籌劃的優化對策。希望通過本文的闡述,可以給相關領域提供些許的參考。
關鍵詞:企業分立;納稅籌劃;問題;對策
在當前社會經濟全面發展背景下,諸多企業開始采用資本運營重組的方式來實現企業規模的擴充或者收縮。在此環節中,除了人們耳詳能熟的企業合并之外,同時還有一項新型的資本運營方式,也就是企業分立。企業在實施分立時,一般采用戰略重組形式,提升自身綜合實力,利用分模塊發展,增強自身競爭水平,以此促進企業戰略標準的實現。但是在進行企業分立時,將會存在稅務問題,包含的稅務有增值稅、營業稅等。并且,諸多企業分立一般將會存在不動產權轉移現象,因此從企業稅負角度來說,企業所得稅和土地增值稅在某種程度上將會給企業資金流帶來一定影響,進而使得企業分立項目失敗。因此,企業在進行分立過程中,應該做好稅務籌劃工作,在減少自身分立成本的同時,實現企業價值的提高。下面,本文將重點從闡述和分析企業分立納稅籌劃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一、企業分立的基本概述
所謂的分立主要指,企業結合有關法律標準和需求,分立成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企業現象。在面臨金融危機之后,諸多企業開始執行分立政策,利用這種方式,不但可以提升企業自身效益,同時還能將企業重資金或者企業投資人員撤資現象進行處理,以實現投資者相關的效果。或者是因為企業內部生產的產品缺少可以迎合的稅率,假設沒有進行獨立核算,將會給企業帶來嚴重的稅負。這時可以應用企業分立的方式迎合自身多方面要求。企業在實施分立之后,將會有效增強自身綜合競爭實力,注重自身產品的研發,實現企業運營效率的提升。此外,通過實施納稅籌劃工作,可以有效緩解企業稅負[1]。因此,企業分立過程中納稅籌劃對企業的今后發展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二、企業分立納稅籌劃中存在的問題
(一)流轉稅稅收政策分析
在沒有實施“營改增”政策之前,增值稅主要指流動環節中增值部分進行納稅。在實施“營改增”政策之后,增值稅中又包含了營銷、無形資產以及不動產等內容,而企業分立的本質在于被分立企業在運營發展環節中可以實現業務轉讓,該行為和“營改增”政策相關標準不相符,進而不需要進行增值稅繳納。而在“營改增”政策實施之后,企業分立依舊迎合該標準,所以,企業分立也不包含在“營改增”政策實施后增值稅納稅范疇中。假設在企業分立過程中,存在資產轉讓現象,其轉讓給整體業務單元,換句話說,和該資產有關的債券和職工一同實現轉讓,這時該現象不需要繳納增值稅。而企業分立資產分割一般劃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是把資產和有關債務與職工實現一同轉移,例如企業非法人運營部門等。另一個是僅僅分配企業資產,不隨著整體業務單元實現轉讓[2]。第一種現象滿足相關稅務法律標準,可以將其列入到不支付增值稅范疇中;第二種現象不滿足相關稅務法律標準,應該將其列入到繳納增值稅范疇中。
(二)所得稅稅收政策分析
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后,我國企業重組現象較為活躍,而在相關稅務體系沒有發布之前,我國缺少統一的企業分立法律標準,所以,諸多企業即便具備分立意愿,但是缺少相關的法律機制當作憑證,進而使得該活動受到約制。隨著相關法律的頒布,不但給企業分立含義加以確定,同時制訂了諸多與企業分立相關的稅務政策,以此實現了我國企業分立效率的提升。然而,從當前情況來說,我國企業在實施分立工作時,相關法律體系需要對被分立企業實施減資資產,假設原股東沒有將原始股權進行舍棄,就會產生分立之后企業注冊資本大于分立前期企業資本情況,這是我國相關法律不允許的。
(三)個人所得稅稅收政策分析
通常情況下,企業實施分立的方式有兩種,在這兩種方式中,自然人股東所形成的納稅義務一般是被分立企業減資過程中持有的相關股權,從該本質角度來說,其可以將企業分立過程中自然人股權具備的非貨幣性資產投資情況進行體現。因此,自然人股東需要支付20%的個人所得稅,同時在五年內無法實現納稅遞延。在這種狀況下,使得自然人股東由于不能根據相關要求準時進行稅務繳納,將會使得企業分立工作被迫叫停[3]。
三、加強企業分立納稅籌劃的優化對策
(一)設定規范的初始方案
首先,應用無償資產轉讓形式,設定土地轉讓方案。在沒有實施“營改增”政策之前,土地應用權的無償轉讓一般不劃分到增值稅納稅范疇內,企業所承擔該部分的稅負為零。但是結合相關稅務標準,在進行該活動時,需要結合相關標準支付一定的增值稅。另外,由于有關財政稅務處理方式存在差異,所形成的優惠政策也會大不相同,這給企業應用相關稅務政策帶來了影響。由于涉及的計量不同,則產生的結果不會相同。為了給征管工作的落實提供條件,讓企業享有更多的稅務資產。所以,相關稅務標準中已經明確指出,在享受期限內,分立之后的企業本質和稅收本質沒有出現一定轉變,可以享有分立之前的稅務優惠政策。
(二)明確企業分立方案
為了將企業面臨的問題進行處理,在進行企業分立方案設定時,可以采用存續分立方式,通過實現企業合理戰略布局,減少企業稅務成本。從股東層級角度來說,在股東以及股比不發生改變的情況下,設定企業分立方案。為了構建完善的戰略標準,可以應用標準企業分立方案,將企業劃分為四個部分,同時確保股東以及股比不出現改變。之后,根據各個資產要求對其進行充分劃分,分立之后的四個企業資產情況應該做到統一對應。通過這種標準,可以實現企業標準化分立,根據分立情況,實施納稅籌劃。通常情況下,企業分立一般涉及了資產、勞務以及負債等內容,在進行比例分攤核算的過程中,應該利用資產口徑等形式實現凈資產核算。資產核算價值需要對其賬面價值進行核算,這時企業將無法精準評估和操作,進而給征管稅收工作的開展帶來約制[4]。資金盈利情況一般和公允價值有著一定的關聯,與賬面價值之間不發生關系。因此,資產占比需要根據公允價值進行核算更為合理,并且,有關政策應該進行適當修整。分立企業根據相關標準對被分立企業沒有超出法律期限的虧損情況進行補充,同時利用凈資產公允價值與被分立企業凈資產公允價值之間的占比情況實現核算,以此保證核算結果的精準性。
(三)調整非股權支付部分
企業在實施分立的過程中,通常非股權支付和負債情況一般與分立企業相一致。所以,采用凈資產方式實現對非股權部分的核算,也就是資產和負債之間的差額。資金計稅標準是:剩余的債務和非股權所支付的所得額進行核算。但是負債作為企業所創造后期經濟效益時義務,企業應該結合實際情況實現稅前所得抵扣,也就是企業在具有虧損明確要件的基礎上,才能實現負債核算。同時,根據非貨幣性資金交換情況實現配置。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假設企業要想實施分立工作,這時企業應該設定規范的標準和方案,也就是在確保股權占比不出現改變的情況下,才能開展分立工作。在這種狀況下,被分立企業能夠獲取一定的稅務優惠,將企業分立環節中可能出現的相關稅務進行扣除。因此,企業需要結合自身真實狀況,合理設定納稅籌劃方案,獲取更多的稅務空間,在減少企業稅負的同時,促進企業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靳科.企業納稅籌劃風險問題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7(01):172-173.
[2]郭社欽.營改增下的企業納稅籌劃與管理策略研究[J].知識經濟,2015(06):146-147.
[3]李翠杰.企業納稅籌劃中的風險問題及應對措施[J].金融經濟,2014(02):160-162.
[4]程斌.企業分立階段所得稅的納稅籌劃[J].會計之友,2012(08):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