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詩惠
摘 要 《搭配中的學問》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數學好玩的內容,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能力。通過前測了解到:一部分學生能夠進行有序思考,且具有一定的符號意識,但是也有一部分學生缺乏有序思考的意識核能力。通過多次教學實踐,總結得到應依托情境,在比較中,感悟有序重要;在討論中,培養符號意識,進行三次抽象;在變式中,抽象數學思維;在遷移中,構建搭配模型,有利于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 情境;問題串;搭配;反思
中圖分類號:U692.3+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06-0222-01
《搭配中的學問》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數學好玩的內容,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對學生今后的學習以及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是后續學習“統計與概率”的基礎。通過課前對學生的訪談和試教中的課堂反饋。可以發現本校三年級的學生對搭配已經具有一定的感性經驗,一部分學生能有序思考,且具有一定的符號意識,但也存在一部分學生缺乏有序思考的意識和能力。在實踐過程中,我主要把握以下幾點:
一、在比較中,感悟有序重要
本課,我選擇從學生們熟悉的肯德基點餐的情境引入——肯德基推出一個優惠套餐:一杯飲料搭配一份主食,享受半價。向學生提問:“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搭配方案呢?”并引導學生在紙上寫一寫,畫一畫。在這個環節,和預設的情況不同,絕大多數的學生都能寫出6種搭配方案,所以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因勢利導,選擇文字表示的兩類作品——無序的和有序的進行比較。圍繞“你更喜歡哪一種?請你說說理由”這一問題,教師讓位,引導學生展開充分討論,在分享思想的過程中,感悟到有序的重要性,有序可以幫助我們清楚地看出方案已經寫完整了。
二、在討論中,培養符號意識
增加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是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必要條件。這一環節,圍繞著“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搭配方案”這一大問題,我分層次地呈現了學生的表示方法,從文字連線——圖形——字母數字等符號,進行三次抽象。一次抽象——首先是把食物作為文字卡片,讓學生到黑板上移動卡片,把列舉的方法轉化為連線的方法,引導學生數一數(1個2,2個3,3個3),進一步抽象,在此基礎上通過觀察先選飲料再選主食和先選主食再選飲料的方案,初步感受可以從不同思路進行思考,但是都能解決同一個問題,擴展思維的寬度。
二次抽象——從文字連線過渡到圖形抽象。在學生經歷列舉到連線進一步抽象簡化后,通過追問:還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嗎?請學生在利用圖形卡片,將黑板上的文字卡片進行替換,進行直觀的二次抽象,讓學生在操作和討論中體會:一種圖形可以表示一類食物。
三次抽象——從圖形過渡到字母表示。依然通過追問:還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嗎?展示學生用字母表示的方案。通過問“誰能看懂這位同學的想法?”讓更多的學生參與思考和討論中,嘗試理解A1、A2、B1...符號表示的方式,進行第三次的抽象,讓學生經歷用數學符號描述現實世界的過程,逐步培養學生的符號意識。
最后,通過向學生通過提問“用文字、圖形、字母的方法,他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嗎?”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討論,發現解決問題方法多樣化背后,數學道理的統一性。從文字連線——圖形——字母數字等符號,逐漸進行抽象3次抽象
三、在變式中,抽象數學思維
通過前測和試教,我發現一部分學生在課前已經基本能達成本課規定的學習目標,那怎樣讓這一部分學生也有所提升呢?所以,我設置了衣服搭配、線路搭配、數字搭配等變式練習,要求學生在畫圖的基礎上進一步抽象,嘗試用加法和乘法算式表示,成功進一步抽象。為了避免學生在不理解的基礎上“亂”用算式,我著重要求學生結合情境說一說算式中的每個數字表示什么意思,成功將情境、圖示、算式結合在一起。
四、在遷移中,構建搭配模型
前面三個環節,我們都是從生活中的情境,不斷進行抽象,在這個環節,我依托黑板上的圖形連線模型,請學生觀察,說一說,看著這個圖,你還想到了什么搭配問題?在歸納后重新發散學生的思維。
通過不斷的教學實踐,我感悟到應該仔細研讀每一句學習目標,去思考教材中每一個環節的用意,讀懂教材中的情境,讀懂“問題串”。基于情境,關注每一個問題展開過程進行設計,用問題串,把整個學習過程串聯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緊緊圍繞著學習目標開展教學。同時,我們也應當充分預設學生學情,關注課堂生成,利用好課堂生成,讀懂課堂中的學生,對環節小目標做適當的調整。關注“情境+問題串”,為學與教導航!讓學生愛上數學,最后愛上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