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越西
摘要:本文試從海明威生平和作品入手,分析作品體現出的“簡約”與“有力”特點,并深入分析小說《老人與海》,以期從廣義備稿角度對朗誦作品《老人與海》的呈現提供幫助。
關鍵詞:海明威;簡約;有力;廣義備稿;《老人與海》
張頌老師認為,“廣義備稿,是指不斷地學習和積累……狹義備稿,是指播音前具體的準備過程”①,如果把分析處理《老人與海》朗誦稿這一具體文本視為“狹義備稿”的話,其他的創作準備可以劃入“廣義備稿”的范圍。筆者試從較宏觀的“廣義備稿”角度,著重分析海明威的性格特點及作品的風格特征,以期獲得朗誦過程中的“心理依據”。
一、海明威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是一位富有傳奇色彩和獨特個性的美國作家,他通常被認為是美國“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的代表人物。王國維有言:“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②,其實,文學創作也一樣,“以我為文,則文皆著我之色彩”,作品往往帶著作家自身的烙印,海明威的生平也影響到了他的文學創作。
1.家庭培養:海明威的母親從小教海明威音樂繪畫等,希望他能成為有文化教養,有藝術氣息的上流社會分子;而其父親則喜歡帶著他運動、狩獵、冒險,培養他的“男子漢”性格。最終,父親的培養方式占據了主導地位,海明威被培養成了“硬漢”,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性格也因此或多或少留有自己的“影子”。
2.成長經歷:海明威中學畢業后成了一名見習記者,長期的報社工作讓海明威習慣了簡潔明快的語言風格,工作經歷成為了海明威文學創作的明快風格的重要影響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海明威來到意大利前線擔任救護車隊司機。一次負傷昏迷后,醒來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護士艾格尼斯充滿深情和溫存的眼睛,這一幕也成為了海明威長篇小說《永別了,武器》中的一幀感人鏡頭。親身經歷戰爭的這段經歷為海明威創作戰爭題材的文學作品,提供了無限的創作空間。
3.創作原則:海明威在其紀實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學創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說:“冰山運動之雄偉壯觀,是因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③,海明威認為應該刪繁為簡,將自己的思想情感隱藏起來,按照“冰山原則”給讀者留下八分之七的想象空間。簡要來說,海明威年輕時在報社的工作經歷,寫作時的創作原則,是其作品“簡約”風格的重要影響因素,而父親對他從小的培養以及成年后的戰爭經歷,讓其作品語言、人物形象都異常“有力”。
二、海明威的經典作品
海明威雖算不上外國文學史上的“高產”作家,不過其作品數量也并不少,由于篇幅和筆者水平有限,單就個別著作品味海明威作品的“簡約”與“有力”。《太陽照常升起》中的主人公杰克·巴恩斯不是英雄,但卻是某稱程度上的“硬漢”,無法治愈的戰爭創傷、難以實現的愛情結合、不可言說的隱痛、支離破碎的理想,凡此種種,都沒有摧垮他的意志力,都無法讓他在命運面前低頭。所以,雖然他是一個被命運“打敗”的人,但是他“敗而不垮”。《永別了,武器》雖然是長篇小說,但并不拖沓和啰嗦,事件描寫簡約干練,人物形象孔武有力,小說也表現出了強烈的“反戰”思想,有力地抨擊了戰爭帶給普通民眾的苦難,表現出了小說思想層面的“有力”。《乞力馬扎羅的雪》刻畫了一個面對死亡回憶往事的人物形象,主人公哈里慨嘆,“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碌碌無為的死讓人遺憾終生”。最終,哈里在飛向乞力馬扎羅山頂的幻覺中死去。哈里是有力的,“你有這樣一副好內臟,因此你沒有那樣垮下來,他們大部分都垮下來了,而你卻沒有垮掉”;文章對于浪擲青春與夢想的人的警示同樣是異常“有力”。
三、《老人與海》
在了解了海明威其人及其作品后,無疑對他的寫作風格和寫作特點都有了一個大概的認識,不過要想對朗誦作品《老人與海》有一個更為精細化的創作準備,還不得不再仔細研讀研讀小說《老人與海》。
1.小說《老人與海》:筆者閱讀的《老人與海》是余光中先生的譯本,這個譯本最早于1952年12月1日至1953年1月23日在臺北市《大華晚報》上連載,是最早的中譯,不過余光中自認為當年譯筆尚未熟練,經驗更是不足。海明威的寫作風格簡潔而緊湊,句子不長,段落也較短,人物也多為陽剛硬漢,所以余光中認為翻譯時必須對準其身份,如《老人與海》中漁夫在岸上只跟小男孩對話,在海上只能自言自語,使用的詞匯非常有限,所以譯得不能太“文”,否則就會像“白手套,套在老漁夫粗獷的手上。”④為了更貼近原文風格,五十多年后的2010年,余光中先生開始了大修改,每頁少則十處,多則二十多處,修改后的譯本文字更簡潔,語言更精煉準確,更符合主人公的性格特點了。
2.朗誦作品《老人與海》和海明威小說《老人與海》:朗誦作品《老人與海》最早見于“首屆沃爾沃卡車杯CCTV朗誦藝術大賽第一場決賽”,由金北平、曾湉二位老師搭檔完成,朗誦開頭的字幕是“作者:海明威”,在之后的“聆聽經典——首屆沃爾沃卡車杯CCTV朗誦藝術大賽頒獎晚會”上,喬榛和丁建華老師進行了再演繹,而字幕也變為了“作者:海明威 編輯:周樺”,朗誦稿是否由“周樺”改編,不得而知。由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編著的系列教材之一《播音主持創作基礎》第146頁也選取了這篇朗誦稿,題目是“老人與海(節選)”,作者是海明威。筆者拙見,朗誦作品《老人與海》并不是海明威小說《老人與海》的“節選”,而是“改編”,朗誦者或編輯為了更好地彰顯“朗誦稿的主題”,根據想要傳達出的精神實質,對原著進行了有選擇的摘錄以及有目的的改寫,因此,如果改為“老人與海——改編自海明威同名小說《老人與海》”也許會更加準確。
3.“老人”與“海”的關系:有人認為,老人在大海的面前是渺小的,無能為力的,只能作無畏的抗爭,“老人<海”;也有人認為,老人代表著勇敢與堅毅,代表著人類戰勝自然的力量,在大自然的面前,老人從不言敗從不認命,在大海面前,老人是偉岸的英雄,老人征服了大海,征服了自然,“老人>海”。不過,筆者認為,老人與海并不是對立關系,而是交叉關系、對立統一關系,二者是平等的。
結語:筆者拙見,廣義備稿更多地服務于內部技巧,狹義備稿更多地服務于外部技巧,逐字逐句琢磨朗誦稿《老人與海》的文本,對于提升朗誦質量有極大的幫助,甚至從短期來講,朗誦的質量高低取決于對于文本的“細摳”程度。而想要作品上一個臺階,最終還是得依靠個人的積累,用廣義備稿和內部技巧去“拔高”。了解了海明威其人、其文,熟悉了他的“簡約”、“有力”的文風,對于細致把握、精微拿捏朗誦作品的自白與旁白大有裨益,相信從廣義備稿的角度進行細致的準備后,一定會對朗誦作品的呈現起到巨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中國播音學(修訂版)[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3.
[2]王寧.試論海明威小說創作[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1(04).
[3]萬培德.海明威小說的藝術特點[J].文史哲,1980(02).
注釋:
①張頌,《播音創作基礎》(第三版),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年4月,P34。
②王國維,《人間詞話》,江蘇文藝出版社,2007年4月,P2。
③海明威著,殷德悅譯,《午后之死》,河南文藝出版社,2012年12月,P23。
④海明威著,余光中譯,《老人與海》序,譯林出版社,2012年6月,P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