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無論在中國還是在德國,“重男輕女”現象一直以來是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和討論的社會現象,它的存在反映了中德文化中消極的一面,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語言是反應一個民族文化的最直觀最表層的工具,它受到社會以及文化的直接影響。本文將從相對直觀的角度,即語言學的角度入手,剖析這一根植與社會文化深層的現象。主體內容分為兩部分:即語言學中德單詞層面以及意思表達層面。
關鍵詞:重男輕女;構詞;語言;文化;表達;中德
一、中德文化中的“重男輕女”現象
1、中國文化中的“重男輕女”現象
中國社會除了最初的原始母系社會時代,自古以來是父系社會,這種現象可以說是中國社會根深蒂固的文化偏見。長久以來,男性在社會中占據支配地位,優先獲得資源。具體的表現:古代皇帝可以擁有六宮嬪妃,家境殷實的人可以擁有三妻四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始終是男人的事情,女人的事情在當時的人眼中就是傳宗接代[1],家庭中必須要求有一位男性后代,社會上找工作以及求學也是男性占據較多的優勢。
2、德國文化中德“重男輕女”現象
在德國,婦女的地位一向非常低。第三帝國時期,甚至出現了讓婦女“回到廚房”(zurück in die Küche)的說法,德國婦女結婚后呆在家里也曾經是一個長久的傳統。社會中男性的就業機會遠比女性多,即便是同樣的崗位,男性的薪資水平也要比女性多,據相關調查,德國高層中的女士所占比例非常小,女性精英幾乎是鳳毛麟角。
二、從單詞層面
1、漢字構字與意思
就“女”字形體本身來說,甲骨文中的形象像是一個雙手交叉跪著的女人形象,漢代《說文解字》中解釋“婦”字:“服也,從女執帚掃灑也。”表達了婦女地位低下,柔弱無力,從事家務勞動的傳統形象。而相反的,“父”字在甲骨文中,形象手持棍棒,《說文解字》中也解釋:“矩也,家長率教者,從又舉杖。”是指手里拿著棍棒,隨時教育子女的主宰者形象。[2]漢字中,以“女”部構成的字意思多是貶義:奸、奴、婢、婪、嫉、妒、婊、妓等,以“母”部構成的字也是同樣的情況:毒、毋等。一個標志性的事件,“五四運動”后中國才出現“她”這個字。之前一直是代表男性的“他”字。
2、德語構詞與意思
“祖國”在德語里叫“父國”(Vaterland),相應的,“對祖國的愛”,“戰士”在德語里面分別是Vaterlandsliebe, Vaterlandsverteidiger。個人出生所在地的城市叫Vaterlandsstadt,“國君”叫“國父”(Landesvater),父母處、家里德語叫“父屋、家(Vaterhaus)。
一般跟男性相關的構詞大多都是褒義詞,如sich ermannen(鼓起勇氣),beherrschen(掌握),herrschen(統領),相反的,帶有女性等單詞所構成的單詞不少帶有貶義,如Mutterwitz(天然的狡猾),Frauenperson(蠢婆娘),Weibsleute 、Weibsstück(蠢婆娘),Mutterkind(媽媽寶,貶義)。[3]
三、從語言表達
從古代詩歌、篇章、經典作品來看,講述的內容也多是明顯直白的重男輕女的內容。孔子在《論語》中就曾講過的“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在《韓非子》中也有令人驚詫的“產男則相賀,產女則殺之”的言論。“三綱”中的“夫為妻綱”,“女子無才便是德”,俗語總所說的“好馬不配二鞍,好女不嫁二男”都是對女性深深的壓迫。反之從現代漢語表達來看,凡是關于歌頌志氣以及美好品質的大多是跟男性掛鉤的,如英雄好漢、養兒防老、早生貴子、望子成龍、多子多福等。
德語里的情況也是如此,德國人崇尚父親,稱萊茵河為Vater Rhein。某種思想的創立者在德文里叫做“XX之父”,如思想之父(Vater einer Idee),戲劇之父(Vater d?nischen Theaters)。悉心關懷某人叫做“父親般的照顧某人”:jemand v?terlich betreuen,就連德語的熟語中也有ein Mann ein Wort,eine Frau ein W?rterbuch(男人一言九鼎 ,哪像女人愛反悔)的說法。在固定表達中,占據領導以及積極意思表達的基本上均是含有男性角色的,如通世故的人:ein Mann von Welt,精明強干的人:ein ganzer Mann,成功的人 :ein gemachter Mann。反觀對于含有女子的表達,lange Haare,kurze Sichten(頭發長見識短),so eine dumme Gans(蠢女人),M?dchen für alle(字面意思:服務于所有人的姑娘 表達意思:打雜的人),in den festen H?nden sein除了表示“已有賣主,不再出售“之外,還表示“女子已經出嫁”,將女子比喻成牲口,將婚姻比喻成“買賣”。[3]
四、結語
總之,中德文化中確實實實在在存在“重男輕女”現象,并且明顯地反應在中文和德語這兩門語言中。本文通過對漢語、德語單詞以及漢語德語中句子中表達出的不同意思的分析,明確地展示出了這一現象。現代社會這一現象雖然有所緩和,女性地位也在逐步提高,但是離男女完全平等還有一定差距,這一進程不是能夠一蹴而就的,社會文化是長期形成的,所語言中存在的“重男輕女”現象也不可能很快消失,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大的遺憾和無奈。
參考文獻:
[1]王越洋,《淺談我們身邊的重男輕女現象》[J].社科論壇 2018 137
[2]王玉鼎,《漢語與重男輕女思想觀念》[J].榆林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0(3)33
[3]黎東良,《中德跨文化交際理論與實踐》[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2012年七月 第一版,237頁
作者簡介:張天舒(1995—),女,漢族,山東省淄博市人,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2014級德英雙語專業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為中德文化對比以及中德跨文化交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