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營銀行在市場準入方面通??紤]金融企業的最低注冊資本限額、公司的治理結構和相關內控制度、高級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以及金融行業整體的競爭狀況和國民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等要素,但是在市場準入監管中存在諸多問題,例如缺乏高法律位階支撐和具體實施細則等。
關鍵詞:民營銀行;法律;監管
一、民營銀行市場準入制度的概念
民營銀行市場準入制度就是指國家通過法律規定對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業設立民營銀行需要滿足的實體性和程序性條件。民營銀行的準入管理對一國的銀行業的結構和規模具有很大的影響,完善的準入制度可以為民營銀行提供一個高效率和充滿競爭性的經營環境,能夠更好的防范銀行的經營風險。
二、民營銀行市場準入監管制度現狀
一般的,市場準入要考慮以下因素:金融企業的最低注冊資本限額、公司的治理結構和相關內控制度、高級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以及金融行業整體的競爭狀況和國民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
《試點民營銀行監督管理辦法》對我國民營銀行準入條件作了明確說明,規定了民營銀行設立的門檻,即民營銀行需一次性拿出不低于5億元不高于10億元作為注冊資本,這己經遠遠高于普通城市商業銀行最低注冊資本要求,其要求上限甚至己經高于全國性商業銀行的注冊資本要求。同時要求民營銀行在設立后需要根據自身的發展情況逐步進行增資。由此可見,在準入門檻方面,監管層對民營銀行設立的發起人需要具備高于普通商業銀行發起人的資質。
對民營銀行設立時的股東資質也作了說明,文件要求設立股東原則上應當限定在20個以內,而且要求最大股東持股比例在20%以內(涵蓋其關聯方)。此外,文件要求最大股東之外的其他法人股東持股比例在股本總額的10%以內(包含關聯方)。股東中的單個自然人最大持股比例為2%,所有自熱人股東總計可以持股20%。文件的規定對民營銀行股東的要求是極高的,其中對主發起人還有更為嚴苛的要求。
公司治理方面,要求民營銀行采取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營管理層模式。在具體執行上,排除了以下情況:(1)經營行業過于繁多并且其中的主要核心營業不夠突出的企業、資產負債率居高不下的企業、財務杠桿率高于平均值的企業,以及市場反饋敏感,企業現金流量不穩定的企業不可以作為民營銀行的發起人。(2)企業由眾多的關聯企業,彼此之間股權關系錯綜復雜,股權結構存在異常情況的企業也被排除在發起人之外。(3)如果自然人投資者己經將資本投入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以及典當行這類金融風險較高的行業,會適當限制其入股民營銀行的權限與投資額度。
三、民營銀行市場準入監管存在的問題
(一)民營資本進入金融業缺乏高階法律支撐與具體實施細則
民營銀行監管法律皆為國務院或者人民銀行相關辦法、意見,缺乏統一完善的法律體系?,F有文件法律位階也僅僅停留在規章層面,更缺乏更高位階正式法律法規的支撐。除此之外,國務院發布的對民營銀行有準入規定的文件中,相關規定也是既少又過于原則化,具體細則更是少。相關法律位階不高的現狀導致相應法律效力層級過低的后果,最終致使民營銀行監管法律的強制力、威懾力效果不盡人意,不能起到約束民營銀行經營者和維護金融市場穩定的作用,同時,立法主體過低在內容上又造成了法律責任的缺失。民營銀行的市場準入并不能在完整法律體系框架下運作。
雖然目前我國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等法律一體適用于民營銀行,但是鑒于民營銀行資本來源和行業風險的特殊性,我國現有商業銀行立法對此并未有特殊規制。作為一種新生事物,民營銀行改革基調雖然確定,試點工作也步入正軌,但是相關法律依然是一片空白。民營銀行的推出作為重大金融事件,更應該在有相應監管法律基礎上慎重推行。因此,加強立法工作,從高位階解決民營銀行準入和監管標準,同時制定具體實施細則,將政策性規定落實到法律措施,形成完備的法律體系成為當務之急。
(二)民營銀行發起人資格的相關規定容易造成股東權益沖突
據《試點民營銀行監督管理辦法》有關規定,民營銀行原則上設立股東不超過20個,其中要求最大的股東以及他的關聯方持股比例不能超過股本總額的20%,這就很有可能會造成這樣一種奇怪現象:某民營企業作為主發起人設立民營銀行,可能在整個過程中該企業能夠做出99%的貢獻,但是受《試點民營銀行監督管理辦法》約束,其作為單一大股東,最多只能持有20%的股份,權責明顯不對等。如果說在起初探索階段,該主發起人還能積極主動貢獻發力,那么,隨著民營銀行模式逐漸成熟,其余股東僅僅坐享其成,行“搭順風車”之便,久而久之就會讓發起設立的大股東失去調動最優資源推動民營銀行發展的動力,作為“強勢”一方,其積極性無法保障,其余股東,作為“弱勢”一方又擔心自己話語權不足,于民營銀行發展不利。
該規定的初衷是為了避免民資控股的銀行受到股東影響進行內部關聯交易這一現象的出現,但是其衍生出的新問題也非常值得注意。當前,各主流民營資本都在積極投身民營銀行的探索,同時也是為自己集團金融產業進行布局,其熱情度和積極性都是由資本逐利性決定,而當民營銀行發展模式趨于成熟后,牽頭企業的99%付出與其20%的回報不成正比的副作用就會顯現,股東之間利益沖突就會影響大股東之間的合作。利益協調機制的不完善必然會阻礙民營銀行的科學健康發展。
(三)民營銀行較高的注冊資本和一次性繳足的方式不利于民營銀行長期發展
5億至10億的注冊資本遠高于普通城市商業銀行1億的要求。對于監管者來說,規定較高的準入門檻將對金融風險的防范工作產生積極效果,但是并不是說門檻越高對金融風險防范作用越強,物極必反,就民營銀行設立的注冊資本來講,過于嚴苛反而會阻礙民營銀行形成長效穩定發展機制,在這一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國臺灣地區民營銀行的設立。出資形式上,民營銀行的成立要求注冊資本為貨幣實繳。實際上這種較為嚴苛的規定不僅為世界大多數國家和地區拋棄,而且因巨額的實繳資本,對發起人企業經營是一種負擔,會迫使相應股東以短期資本獲益作為籌辦民營銀行的目的,極易造成金融環境的動蕩,對金融業的發展并無有利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剛、吳飛.我國首批試點民營銀行經濟狀況調查與政策建議[J].經濟縱橫,2016(12).
[2]金彭年.法與經濟交融視域下民營銀行準入之檢視與完善[J].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學報,2016,23(04).
[3]沈俊峰.民營銀行市場準入研究[J].經濟研究,2012(3).
作者簡介:王瓊(1994.2-),女,漢族,籍貫:遼寧盤錦人,沈陽師范大學法學院,16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經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