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加工貿易蓬勃發展,國際貿易地位也不斷提升,但同時也出現了新問題,如之前發生的加工貿易“飛料”走私,貿易摩擦,以及現今我國加工貿易面臨轉型升級而顯現的一系列問題。在發展進程中,加工貿易監管的模式受到質疑,甚至挑釁。因此,探究出一條符合我國國情,適合經濟發展狀況,有益貿易發展的道路無可厚非。
一、我國加工貿易監管的現狀
加工貿易從發展至今40年以來,已逐漸成為我國市場經濟中的重要內核,但海關加工貿易監管的實際能力卻受到一定的威脅。
(一)海關加工貿易監管模式亟待解決。為實現加工貿易監管的關鍵性進步,監管部門采納了一系列的調整措施,但其基本方向并未發生改變。正因“舊模式,新情況”共主,加工貿易監管并未取得突破性進步。具體地,新的海關監管模式并未涉及到各個領域,仍有地級的海關監管模式維持舊的以合同、紙質手冊為監管基礎的方式。相關資料顯示,2008年以來加工貿易在對外貿易中的比重呈現出下降的趨勢,直到2011 年,加工貿易在出口中所占比重第一次落后于一般貿易,且差距呈上升趨勢。在2016 年的1-9月,貿易出口總額中有33%是加工貿易出口額,而一般貿易則占55%。
(二)加工貿易業務與海關人力資源矛盾突出。中國的加工貿易有很廣的受眾,但并不是每個企業都擁有優秀的加工貿易監管人員團隊。因為對加工貿易的監管有較高的技術要求,無論是小料件或是大組件或是完整的成品,都需要進行準確的檢查,但是又由于沒有準確的構成標準,故很難得知加工出口制成品所需的進口料件數量,這就需要大量的監管人員。正如廣東省某海關2012年的進出口貿易額、報關單位、稅收量以及貨運量分別是2010年增長的84%,35%,112%,52%,但關員卻僅比2010年增長45%。
(三)聯網監管模式的實行具有弊端。互聯網對加工貿易的監管主要是通過利用電子設備來為加貿主體提供加貿服務并進行及時性的監管。雖然利用互聯網進行監管具有方便性,但其需企業有較高的前期經費與專業技術。同時,加貿聯網監管有它自己的范疇與風險。
二、發達國家加工貿易監管的經驗比較
現今加工貿易已遍布眾多國家,其在加工貿易監管方面,如美國,日本,歐盟等發達國家都有所發展,且他們所留下的都值得我們進行經驗性的總結,從而得以“揚棄”。
(一)、不同的加工貿易發展形勢形成不同的監管。由于美國,歐盟和日本的加工貿易發展方向及決定因素不同,所以它的監管方式也不同。在美國,加工貿易監管的模式主張自貿區或外貿作業區是加工貿易的主體,專門監管機構的設立與相關稅收政策的采取制約了其加工貿易監管的形成。歐盟強調對加貿的監管不針對專門的區域。而日本長期以來,采取順委托與逆委托加工交易同時并舉的加工貿易監管模式。可見,美國、歐盟和日本在加工貿易的監管上都是循序漸進的,他們并沒有完全脫離加工貿易監管的基本模式,而是用自己的方法將其運用并得以發展。
(二)、各國制定了適合本國的保稅政策。稅收性政策在加工貿易監管中起到了極大作用。從各國的發展實踐來看,美國在保稅制度方面采取增值稅與低關稅政策,其加工貿易中基本都含有進口料件因素,只是未設置特有的保稅制度。而歐盟則為進口料件提供了在國內銷售的機會,其政策允許歐盟產品替代進口料件進行加工,允許先出后進。此外,歐盟對加工貿易的管理采取保稅與退稅兩種模式,并承接當今世界科技水平的發展,充分利用互聯網監管模式,將其效用發揮最大化。而日本則是通過優惠的關稅政策、法律制度和保稅政策等來支持加工貿易的發展。總之,各發達國家是在根據加工貿易監管不同階段的現狀來對其進行更加強有力的實現,他們各自所采取的保稅政策的最大共性是逐漸開放化,且有堅實的理論基礎。
(三)、加工貿易監管模式選擇的歷史必然性。美國具有得天獨厚的經濟政治條件,所以形成了其特有的加工貿易監管模式。至于日本,先天的不足,總是會讓它努力更多,依賴性更強,使其從開始的封閉保守化逐漸邁向國際化。而歐盟,基于它較低的就業率規定了更多的關稅政策來保護其加工貿易的發展。因而,加工貿易監管政策的制定,模式的選擇,方法的確定,都離不開本國自身的特點及性質。
三、啟示與對策
基于對美國,歐盟及日本等發達國家加工貿易監管的對比分析,并結合當前中國加工貿易監管的發展現狀,我們需加緊對加工貿易監管模式的革新與其手段的改進。
(一)準確掌握加工貿易監管模式,全面貫徹加工貿易轉型升級。依據當前加工貿易發展的形式,拓展保稅服務功能,引導加工貿易延長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促進貿易多元化發展,堅持新設定的監管地域向中西部傾靠,促進加工貿易梯度轉移是當前工作的重要內容。為達到以此為基礎的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要求監管部門對監管模式有更深的理解,突破傳統并樹立正確的監管理念,從容面對新問題、新情況。
(二)牢牢把握中國當前的實際情況,積極倡導對加工貿易實施分類監管。充分利用各部門的成功經驗,實施分類監管,倡導誠信核報。這是基于當前加工貿易企業整體管理水平不平衡以及其發展方向的改善所帶來的企業差異而設想的。實施分類監管,在很大程度上可提升加工貿易企業的整體性并促進加工貿易地區的協調性發展。
(三)全面采用信息技術,不斷提升加工貿易監管能力。我國雖已采用聯網監管手段,但卻存在很大局限性。其過高的技術設備投入,以及較高的技術水平要求,為加工貿易企業設置了較高的門檻,要求我們軟硬件設施同發展。從監管對象的實際需求出發,通過向社會公示招攬的形式對電子基礎設施的軟硬件進行完善,提升監管部門的執行力,從而形成多方面相促進的監管系統。
總而言之,加工貿易監管對加工貿易的發展具有極其重大的影響,我們要總結過去的經驗,根據現在的局勢,做好未來的打算,在促進加工貿易成長的路上不斷對加工貿易監管的模式、體制和措施進行思考,找到行之有效的路徑。
參考文獻:
[1]邊建民.我國加工貿易發展新趨勢及國際經驗借鑒[J].經貿論壇,2015
[2]姚大慶.匯率波動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基于出口加工企業的微觀視角[J].當代財經,2007(10)
[3]陳柳.外資優惠政策與外資企業壟斷[J].產業經濟研究,2006(02)
作者簡介:閆潔(1995.7),女,漢族,籍貫:陜西銅川人,西北政法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17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