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釔虹
(江蘇省啟東中等專業學校,江蘇 啟東 226200)
實驗教學重視學生能力與素質相互協調的發展,最終讓學生在素質方面形成社會責任感、安全環保意識、職業道德觀念和職業行為規范,在能力方面形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團結協作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和溝通交流能力。不過,素質與能力兩方面素養的形成還需依托項目、競賽、工業4.0實驗平臺和校企共建實踐基地四大方式。首先,中職院校在智能制造方面可以參加的項目很多,如“新苗計劃”、教師科研項目、學生研究項目等。其次,在競賽活動參與方面有電子設計、機械設計和挑戰杯大賽等。再次,構建工業4.0實驗平臺,讓中職生在智能工廠中得到鍛煉,利用APP平臺實現網絡實操,并且可以開展PLM、SCM等一系列服務。最后,中職院校和企業之間共同建立實踐基地。依托該“4+2”模式確立的實驗教學理論具體如下圖1所示。當然,重視素質和能力的培養與發展還不夠,需將此體現到實驗教學過程中,從而形成理論和實驗教學相結合、課內與課外互通、學校與企業合作、學習與創新同步的實驗教學新模式。

圖1 實驗教學理念
(1)根據企業的個性化需求合理安排專業,并適當調整專業方向。一名優秀的智能制造從業人員,不僅擁有較高的素質,還要具備過硬的專業能力。這兩點在相互配合與相互結合的前提下,才能不斷促進專業人才的進步。為了讓智能制造專業性人才盡快得到較好的培養,國家應對工程人才的培養提出總體性的要求,從而讓中職院校在培養人才有方向,并對實驗教學內容進行更科學的優化。
(2)根據各個年級學生學習能力不同的特點,合理劃分培訓階段。每個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都不同,不能以“一刀切”的方式安排培訓活動。當前,學生培訓包括分段基礎性課程和綜合創新性課程。前者主要針對低年級的學生,并在此階段以學習基礎性的知識為主。后者主要針對高年級的學生,甚至是畢業生,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主。
以工業4.0實驗平臺為基礎,加強校企合作,提高學生工業現場的親身體驗感。當前有很多中職院校與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如西門子等。通過校企合作,一方面提升了中職院校的智能制造專業培訓能力,另一方面加強了學生與工業現場的親身體驗感,從而讓學生在畢業之后有更強的崗位適應能力。特別是在智能制造軟件學習方面,如SiemensPLM的NX系統、Teamcenter軟件、CNC編程軟件等,學生通過實驗教學體驗了應用過程,并借助培訓一定程度上讓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得到了提升。
智能制造是我國工業發展的主要方向,一方面要建立科學、合理的實驗教學體系,為智能制造技術人才的培養提供必要的理論支持,另一方面學校要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與企業深化合作,從而在提升自身實驗教學條件的同時,為智能制造技術人才的培養提供更好的培訓條件和實操環境,以實現我國制造強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