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秦化祥,胡榮黨
(溫州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附屬口腔醫院,浙江 溫州 325000)
口腔正畸學的教學不僅是書本知識的授予,更多的是臨床思維能力及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問題式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是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目前在國際國內都比較流行[1]。形成性評價是對學生整個學期的日常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所取得的成績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態度、策略等方面做出的綜合評價[2]。為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斷提高口腔正畸學的教學效果,我院正畸教研室在口腔正畸學教學中實行PBL教學法的基礎上,融入形成性評價,并以實施傳統評價法的PBL教學為對照組,進行比較分析,現報告如下。
選取溫州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2013級2個班60名本科學生作為研究對象,1班30人為對照組,實施PBL教學和傳統評價法; 2班30人為實驗組,實施PBL教學結合形成性評價。2組學生均為大四學生,年齡21~23歲,實驗組前期綜合成績(76.38±5.29)分,對照組前期成績(76.52±6.01)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108,P=0.761)。2組學生均在大四下學期開設口腔正畸學課程,使用人民衛生出版社《口腔正畸學》第6版講授[3],其中理論課36學時,實驗課16學時。
1.2.1 PBL教學的流程與實施 從矯治器和矯治技術章節開始到保持器章節的教學過程中均采取PBL教學法,每班學生按10人一組分為3組,每組由一位教師負責,每節課共6位教師參與。課堂中每組設立1名組長和1名記錄員且在不同章節輪流擔當。教學過程中采用正畸教研室編寫的以真實病例為基礎的PBL教案。課堂教學開始前一周,教師提前提供教輔材料,要求學生預習。課堂教學中分為5個階段:(1)學習病案。由組長朗讀;(2)提出問題。教師對病例設計專業問題提供學生討論,由組長主持,記錄員記錄;(3)頭腦風暴階段。學生就該病例及問題進行討論,提出解決相關問題所需要具備的專業理論及技能,給出解決方案;(4)總結。討論聚焦,形成本課堂知識重點;(5)拓展知識。教師引導學生分享課外獨立學習心得及學習信息和資源。
1.2.2 評價方式 對照組采用單純終結性評價,總評成績為平時成績(包括考勤、提問、實驗報告成績)占10%,期末理論考試成績占70%,期末操作考試成績占20%。
實驗組將總成績分為平時成績與期末成績兩部分,各占50%。平時成績包含如下:(1)平時評價為課堂出勤率5%,隨堂表現15%(教師在PBL課堂中觀察學生的隨堂表現,記錄在冊并進行打分);(2)期末時病例分析1次占12.5%(教師給予典型病例進行小組討論完成病例診斷和治療方案的制定,并以PPT形式匯報);(3)撰寫綜述一份占12.5%(要求學生在本課程結束之前自行選擇題目,通過檢索、查閱國內外文獻,就某個疾病的診療最新進展撰寫一份綜述,由考核小組專家評閱并打分);(4)自評和組內互評占總評成績5%,分期中和期末2次進行,學生根據實際參與情況、團隊合作精神、分析解決能力等進行自評和互評。期中評價結果及時反饋給學生個人,利于學生發現自身不足以期改進。期末成績包括2部分:(1)期末理論考試成績占40%:考試時間及考卷與傳統評價模式組相同,并由同一位教師閱卷評分;(2)期末操作考試成績占10%:統一安排正畸托槽粘接操作考試,與傳統評價模式組相同,同一教師打分。
參考醫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測評量表[4]自編口腔醫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測評量表和應用效果評價表,對2組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教學效果進行比較。其中,口腔醫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測評量表包括學習動機、自我管理能力、學習合作能力和信息素質4個維度,共30個條目,每個條目按5級評分(1~5分),滿分為150分。應用效果評價表共有10個條目,包括增加師生互動、提高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主動性、提升語言表達能力、提升人際溝通能力、促進同學間交流合作、提高分析問題能力、提高解決問題能力、積累文獻查閱能力、期望用于其他課程等,每個條目按1~10分計分,滿分為100分。
課程結束后發放調查問卷,統一講解調查目的、要求及問卷的填寫方法,當場收回。發放問卷60份,收回60份,有效回收率為100%,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錄入、分析,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在學習動機、學習合作能力、信息素質及總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在自我管理能力上2組未見明顯差異。說明PBL教學結合形成性評價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在自身的管理能力上尚不能通過一個課程的學習來提升,還需要一個更長時間的累積。見表1。

表1 2組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評分比較分)
結果顯示實驗組在增加師生互動、提高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升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提高文獻查閱能力、促進同學間的交流合作等方面的認可度優于對照組,在總分上也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形成性評價方式應用于其他課程的認可度也較高,說明學生對其應用持肯定態度。而在提高人際溝通能力上未見明顯差異,分析其原因,人際溝通能力的培養需要長期培養、鍛煉和內化,一門課程不足以讓學生感受到此能力的提升。見表2。

表2 學生對PBL教學結合形成性評價模式應用效果評價分)
PBL教學法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之余,也讓學生有更多的自我展示空間,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通過實際的病例分析提高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5]。但同時PBL教學法對學生的知識儲備要求更高,需要學生帶著提出的問題學習書本知識或者在校園網絡數據庫中查閱相關資料而求得問題的相關信息及結論,增加了學生的課外學習時間,導致部分學生懈怠,課前準備不充分,課堂討論中沉默應對。尤其是傳統評價法,在評分制度上對學生不起約束作用,所以部分學生依然是抱有期末考試階段臨時抱佛腳爭取考試考高分的心態,課前準備不充分,在PBL的教學課堂中參與度較低,從而導致對知識的掌握不夠。
與傳統評價法相比,形成性評價增加了學生的課堂表現占比,從形式上提升學生的自我約束力、激勵學生主動研習;通過自評和組內互評讓學生及時發現自身的不足,及時調整學習狀態,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能力;通過查閱國內外文獻撰寫綜述提升了學生的信息素質、積累學生文獻查閱能力同時檢驗教學效果;通過病例分析加強學生的臨床辯證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將形成性評價與PBL教學法結合使用,是對PBL課堂很好的補充,可以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形成性評價組學生在學習動機、學習合作能力、信息素質及總評分顯著高于傳統評價組,在語言表達、增加師生互動、提高學習積極主動性、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提高文獻查閱能力等方面的認可度優于傳統評價組。說明基于形成性評價的PBL教學法對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要求更高,更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升學生的文獻查閱能力和臨床思辨能力,對學生的學習有著不容忽視的導向作用,與國內外的研究一致[6-7]。
本組研究表明,基于形成性評價的PBL課堂要達到最佳的效果,關鍵點如下:首先,在課程開始前正畸教研室召集任課教師集體備課,在統一教學目標、教學方式和評價方法的同時,必須加強教師間的經驗交流,共同尋找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切入點,利于后期PBL課堂的統一開展和形成性評價的應用;其次,教師需要指導學生理解形成性評價的目的和內涵,端正學習態度,利于學生正確和客觀地開展自評及互評,以避免隨意性,而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提升;再次,學生需要正確理解基于形成性評價的PBL課堂模式,積極參與到課堂中,認真對待教師安排的各項學習任務,以提升自主學習能力為原則和目標,樹立學習信心,激發學習熱情,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達到真正的知識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