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陽 于冰 張碩
摘 要:2017年,國家針對雙師型教師的發展進行了全面的要求。目前,地方民辦高校雙師型隊伍建設迫在眉睫,但是很多民辦高校對雙師型教師的定義模糊、管理不完善、激勵機制不健全等,阻礙了雙師型教師的發展。文章對雙師型教師的發展現狀進行梳理,針對雙師型教師隊伍的發展給予一定的對策及建議。
關鍵詞:民辦高校教師;雙師型教師隊伍;激勵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作出頂層設計,并明確指出,要全面提高職業院校教師質量,建設一支高素質雙師型的教師隊伍。
目前學界對雙師型教師的定義其實沒有形成一致的意見。一些人認為雙師型教師是同時有行業資格證書以及教師資格證書的專任教師。而行業資格證書主要包括工程師、經濟師、會計師、審計師、律師等,即“雙證型”。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雙師型教師是同時具有非教師職稱系列及教師職稱系列證書的教師,非教師職稱系列指的是高級工程師、會計師、經濟師等初級、中級、高級職稱等。第三種說法是雙師型即教學能力加之行業實踐能力,做到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保持對行業信息的實時把握與更新。
1.無明確的雙師型團隊建設的評價標準及內涵定義
絕大多數高校雖然已經把雙師型教師團隊建設提上日程,但是,針對到底什么是雙師型團隊、如何建設、如何評價,大多數高校沒有明確的內涵表述。僅是對上面我們提到的擁有雙證或者雙崗等教師定為雙師,但是,其中不同的雙證含金量不同,雙崗的崗位職責也不同,顯而易見,這種認知是很不客觀不全面的。因此,在這種錯誤的定位下,雙師型團隊建設造成一種惡性循環現象,即教師拼命考證,或者走形式在企事業單位托關系掛職等。
2.激勵機制并不明確
在絕大多數民辦高校,雙師型團隊建設僅是在學校的總結報告中的文字體現,對真正意義上的雙師型團隊教師應該獲得什么樣的待遇沒有明確的表述。因此,教師并不積極地培養自己成為雙師型人才,而是可有可無,因為與自身的職稱評聘并沒有太大的關系。
3.民辦高校缺乏有實踐經驗的教師
民辦高校師資本來就是很匱乏,同時從專兼職師資比例看,兼職教師的比重在逐年上升。很多專職教師畢業就直接走向講臺,缺乏社會實際工作經驗及崗位經驗。講授課程以為強調理論,而對實踐卻知之甚少。另外,兼職教授一方面經驗豐富,但是又不固定,缺乏責任心,并且沒有經過專業的授課能力的培養,上課隨心所欲,沒有教學大綱,不懂課堂把控能力等。最終的結果是嚴重降低了民辦高校的辦學質量。
4.教師個人因素制約雙師型教師的培養
目前,很多民辦高校對雙師型教師的需求量較小,無長期雙師型團隊建設的戰略發展。沒有積極的獎勵政策及激勵考核政策是高校雙師型教師團隊一直沒有建立起來的主要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一直以來高校教師重理論輕視實踐教學模式,對雙師型不重視甚至出現了認為雙師型就是考證的錯誤認知。
1.尋求政府及社會企業的支持
民辦高校在雙師型教師團隊建設中應該遵循政府相關法律、法規以及政策的支持,將在教育部門相關的文件中獲取的相關信息傳達給高校教師。
2.高校應該真正把雙師型教師團隊提上日程并落實建設
高校雙師型教師團隊建設首先是要建設好評價體系。培養體系與認證體系。三個體系共同作用,幫助雙師型團隊建設更加完善。在培養教師的時候,應該統一雙師型團隊的定義與內涵,根據自身學校的環境擬定評價與認證標準。其次就是激勵機制。雙師型團隊的建設需要激勵機制。對于教師需要知道評上雙師型教師的切身利益是什么,這樣,不用學校推廣,教師自己就會積極主動地準備把自己轉變為雙師型教師。
[1]王桂紅.地方高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研究[J].未來與發展,2017(9):97-100.
[2]張建芳,虞曉君.民辦高校“雙師雙能型”教師內涵及認定標準研究[J].科技經濟導刊,20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