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語文教育研究的不斷深化,中學語文教學方法也在相應的進行改進。就我國目前中學語文教學來看,仍然存在著教學方法老套、單一;只重教法不重學法;不重視現代化教學手段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不結合實際機械照搬國外教學方法等等問題很多。嚴重地影響了語文教學的實際效果,阻礙了語文教學目標的實現。因此,對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方法的進一步研究和探索,對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的指導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中學語文;教學方法;語文教學方法
語文教學是由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要素構成。正如古代著名學者朱熹所說:“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師舍是則無以教,弟子舍是則無以學”。由此,可以看出,在這個龐大的語文教學系統中,教學方法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因此,語文教學方法是教育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隨著語文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語文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語文教學方法也應有相應的變化。
一、中學語文教學方法的內涵及其特征
1、中學語文教學方法的內涵
國內外的學者專家從不同的視角和側面給出了有關教學方法的定義。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眾說紛紜。正如列寧所說:“定義可以有多個,因為在對象中有著許多側面”。筆者通過對資料的搜集整理,現列出目前在我國對“教學方法”的定義具有代表性看法的三種觀點。一種是,“教學方法是指為達到教學目的,實現教學內容,運用教學手段而進行的,由教學原則指導的,一整套方式組成的,師生相互作用的活動。”另一種是“為了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師生在共同活動中采用的手段,既包括教師教的方法,也包括學生學的方法。”最后一種,“教學方法是為了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師生在共同活動中采用的工作方式。它既包括教師教的方法,也包括學生學的方法。”
2、中學語文教學方法的特征
①依存性。所謂的依存性,就是語文教學方法不能獨立的存在,而是受各種語文教學因素的影響和制約。首先,語文教學方法受制于教學目的。有什么樣的教學目的,就有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其次,語文教學方法依存于一定的教學理論。最后,語文教學方法還要受到語文學科的性質、教師自身素質與風格以及學生的感知能力、知識規律等的制約。因此,語文教學方法具有較強的依存性,既不能主觀隨意地盲目設計又不能機械效仿。
②靈活性。所說的靈活性也就是指語文教學方法在運用上有較大的伸縮性,即“教無定法”。任何一種語文教學方法既有優點也有缺點,不存在絕對好的,絕對壞的方法。教學方法的靈活性要求語文教師在選用教學方法時應采用相應靈活的態度,既可以繼承一些還有生命力的教學方法,又可以移植一些國外先進的適合于我們的教法,更應總結自己或他人的教學經驗,遵照教育教學原理,結合實際,別出心裁地設計創造出新的教學方法來。
③交互性。語文教學方法的交互性,即教學方法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互作用而發生的。從“教”這方面看,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即扮演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從“學”的角度來看,學生要發揮“主體作用”,即扮演“學習的主人”的角色,以表現出“自主學習的意識”,逐步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二、語文教學方法的歷史回顧和思考
1、語文教學方法的萌芽時期(1904—1949)
1904 年到 1949 年這一時期,它是我國語文作為一門獨立學科以來,其教學方法發展的第一個黃金時期。主要表現為:(1)我國的教育界掀起了學習西方教育教學理論的熱潮,流派紛呈、形式各異的西方教學方法也紛至沓來,在我國的語文教育界得到了移植、引進和推廣。(2)我國的語文教育工作者認識到在語文教學方法上的保守、僵化、貧乏,自創了符合國情和時代發展的語文教學方法。(3)國人注重將心理學理論和方法引進語文教學方法領域,為我國語文教學方法的科學化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4)具有了初步的反思意識。
2、語文教學方法的探索和曲折發展時期(1949—1978)
這時期給我國日后的語文教學方法帶來的影響不可估摸。在這一時期形成的較為成熟和完善的“講授法”是語文教學中最基本的教學方法。“講授法”是以唯物主義認識論為基礎,闡明了感性經驗與理性經驗,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辨證關系,使系統知識得以有效傳授。但是它僅僅從哲學認識論的角度來談論語文教學,而忽略了人的情感,缺少了對人心理層面的分析,在語文教學實踐中也逐漸暴露出過分強調書本知識,忽視能力培養,使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和脫離社會生活實際等弊端。
3、語文教學方法的全面建設和發展時期(1978 年—至今)
20 世紀七十年代末以來是我國語文教學方法發展的第二個黃金時期。首先,我國的語文教學法逐步的擺脫了單一的“講授法”,呈現出多元發展的態勢,不同目的,不同類型,不同方式及不同規模的教學方法實驗蓬勃開展。其次,語文教學方法從單純的注重知識傳授和能力訓練走向對學生的情感關懷。然后,語文教學方法從單純的經驗描述走向體系化建設。最后,語文教學方法中的技術化成分增加。
三、優化中學語文教學方法的思考
1、優化中學語文的背景分析
新興理論的興起,促進語文教育方法改革的深入。建構主義理論是由西方國家興起的一種社會科學理念。在教育方面,建構主義者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受到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建構主義理論運用到語文教學方法上,就要求語文教師積極的鼓勵學生運用意會、感受等方法,豐富詞匯,領悟語法,形成自己的富有個性的語言風格。語文教師要承認存在語文知識中的不確定性,改變語文教學中尚存的“灌輸主義”傾向,把學生從知識的精確性、客觀性標準中解放出來,尊重學生的可能不大規范但卻完全正確乃至創新的見解。課程改革的力量,推動語文教學方法改革的深入。新課程所提倡的課程新理念從以下四個方面對語文教學方法的變革趨向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首先,從“書本知識為本位”到“以學生發展為本位”。其次,從“教師教教科書”到“教師用教科書”。
然后,從科學理性至上到科學與人文素養兼顧。最后,從“注重教學結論”到“經歷過程與記取結論并重”。在知識經濟背景下,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迫切需要開發、培養青少年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教學方法就必須引導學生從學會走向會學,從繼承走向創新。
2、優化中學語文教學方法的策略
第一,理念策略。在認識論上要由客體走向主體,注重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自我意識和創造性。語文教學方法應構建多元性和綜合性的理論基礎。把語文教學由單一、封閉向多樣、開放的轉變。由傳遞接受式為主向以引導探究為主要特征的多樣化教學方法轉變。新課程特別強調教學方法的轉變,特別強調學生自主探究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形成。這就要求語文教師高度重視“引導探究”的教學思想,以“引導探究”精神整合教學方法,選用教學方法。
第二,行動策略。繼承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并賦予其現代的教學理念。引進借鑒國外先進的教學方法并結合漢語文教學規律,力求創新。依據實際語文教學,對多種教學方法靈活多變,優化組合。因此,語文教師怎樣從教學實際出發,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并讓多種教學方法交替配合揚長避短,優化組合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也是語文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吳文侃. 當代國外教學論流派 [M]. 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