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克淑
摘要:積極心理學是一門專門研究人的積極的品德、力量以及情感體驗等積極方面的科學。老師要將積極心理學運用到語文課堂教學中,既可以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素質,又可以讓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體驗到積極情緒帶來的主觀幸福感,同時還能有效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的認知體系、提高人際溝通能力、培養和發展各項綜合技能和素質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小學;語文課堂
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門新興的研究領域,是一門專門研究人的積極的品德、力量以及情感體驗等積極方面的科學,是以積極待人、積極思考、創造積極的精神與態度,提供積極的機會,肯定積極的價值,使它的服務對象在感受積極的過程中學會創造積極、給予積極并最終獲得一種實實在在的積極力量。
小學語文是作為基礎學科,對小學生的道德素質培養和意志品格鍛煉都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語文教師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可以挖掘教材積極心理教育因素,促進小學生全面發展。本文將通過分析積極心理學的作用,著重闡述積極心理學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運用。
一、挖掘語文教材,滲透積極心理學
小學語文教材是小學語文教學大綱的具體化,是小學語文教師組織教學的主要依據,是教學內容的載體。小學語文教材涵蓋的內容廣泛,既有語言文字訓練的內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作為教師就應善于挖掘教材本身的價值,把語文課本中那些充滿正面力量、有利于學生精神成長的因素挖掘出來,融入學生的心靈。
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幸福是什么》時,我把教學重點定為:什么是幸福以及三個牧童是怎樣弄懂幸福是什么的。教學時,我沒有作多的講解。而在學生大體了解課文內容后,抓住三個青年和智慧女兒的話,讓學生思考,并在小組內討論交流。學生通過交流明白了是勞動讓他們感到了幸福,只有付出勞動,做對別人有用的人,才是幸福的。之后讓學生聯系他們平時看到的,聽到的,做過的,說說自己對幸福的看法,自己什么時候感到最幸福,學生暢所欲言,讓學生在說中,在讀中品味幸福的含義。最后讓學生交流自己對幸福的理解。有的同學說“在學校里認真聽講,按時完成作業是幸福的”、“在學校里遵守紀律,與同學和睦相處是幸福的”,有的同學說“有家里幫爸爸媽媽做力所能及的事是幸福的”、“做好自己的事,不讓爸爸媽媽操心是幸福的”,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個學生說“我們全班同學能一起坐在教室里學習是幸福的”。有的說有一次在路上幫助了別人,人家對我說謝謝時,我感到了幸福;有的說我在家里幫媽媽作家務時,媽媽夸我時,我感到了幸福……在不知不覺中,深化了對學生進行熱愛勞動,助人為樂的積極性教育。。
二、 創設積極課堂氛圍,誘導學生積極情緒
積極心理學認為,“人類進行各種有意識的心理活動或外在行為,都必須依賴自己已有的心理資源。”因此,課堂教學中,注意創設良好氛圍,關注學生的心理感受,誘導積極情緒,對于提高語文學習質量,提高學生積極品質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注重課前引導,創設快樂情境
有教學專家指出,教師在剛走進教室的幾分鐘內,對于學生 的情緒引導具有重要的影響。 比如說 ,有的教師笑容可掬、滿面春風地走進教室,一張嘴就會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 ,就能讓學生感受到快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下子就會高漲起來;也有的教師一臉嚴肅甚至面若冰霜地走進教室,沒等開口就讓學生感到害怕、緊張 、壓抑 ,學生自然而然難以調動起學習的興趣,教師的職業道德要求我們,在生活中無論遇到了什么樣不愉快的事情,教師都絕不能將良情緒帶到教室當中,因為這種不愉快的情緒一定會傳染給學生,那么這堂課注定失敗無疑。 教師在講臺上展露出微笑的面容,用親切的目光與學生渴望求知的眼神碰撞,就能夠給課堂定下一個愉快而和諧的基調,為學生創設一個積極的學習環境。
(二)改善教學方法,豐富教學手段
教師要構建積極的課堂,就一定要改善傳統的教方法,用豐富 有趣的教學手段活躍課堂的氣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實現積極教學。
如在教學中五年級下冊《普羅米修斯盜火》時,我這樣導入:“什么是偉大?是承受巨大的痛苦磨難之后,對向間撒播善和愛的堅持。我們可能會看到巨人肩膀上的重傷,但恰恰是這一點,反而讓我們知道了什么是無畏,什么是奉獻。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樣的人物!”這時學生們會積極翻書,積極研讀,用積極的眼光打量這位神話中的人物。而在教學過程中我組織學生組成學習小組,采取合作式學習,鼓勵學生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合作,不僅能促進知識技能的學習,還有利于目標分享,信任與責任感等方面的社會學習,形成競爭與合作并存的人際關系。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使他們覺得“別人能做到的,我也能行”,讓他們在成功的體驗中產生積極、愉快的情緒,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三、改進教學評價,增進學生的積極體驗
小學生的求知欲與智力往往會隨著情緒的變化而變化。而小學 生情緒的變化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源自于教師對他們的評價。換而言之,便是教師的心理暗示會對學生的情緒產生很大程度上的影響。有學者經研究表明:如果教師以批評、責罵等方式對小學生進行教育,非常容易讓小學生產生自卑的心理。由此可見,在評價體系上,教師要用一種欣賞的、開放性的、發展性的眼光來看待每一個孩子的潛能、動機和力量。因為,每一個孩子的過去不等于他們的未來,他們都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在課堂上教師要及時地、科學地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給予學生肯定和激勵,增進學生的積極體驗,讓學生獲得內化意義的成長。
俗話說:“好話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適時恰當的評價能恰到好處地推動學生的進步。在教學中,我常常采用“鼓勵加希望”的做法,如“你回答的非常正確,如果能夠把語言表達的更加流利就更好了。”“你的回答真棒,希望你今后經常舉手發言”“你很聰明,如果在仔細一點,克服馬虎的毛病,一定會更優秀的。”……學生從老師的這種評價中既看到了自己的閃光點,也看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而且感受到了老師對自己的熱忱關注和真誠的期盼,從而對學習充滿了信心。
其實不管是語文教師還是其他學科老師,都要有善于發現事件中美的、善的、健康的因素和它積極的意義,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滲透去影響學生 ,使之自覺摒棄心理上不健康的因素,逐漸形成積極的、健康的心理結構。語文課可能比其他學科更有優勢之處, 如果每一節語文課都能讓積極心理學潤澤課堂教學 ,那么我們的語文課就不再是停留在學習語言和文學 ,更在培養有一定文學功底且心理健康的優秀學生,這才是我們教師作為教育者希望看到并為之努力奮斗的事。
參考文獻:
[1]丁翠翠《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小學生問題行為轉化研究》山東師范大學.2013年
[2]乾潤梅《積極心理學及其在教育實踐中的運用》華中師范大學.2006-05-01
[3]陽志平《積極心理學團體活動課操作指南》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