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麗娜 王志忠 徐皓
摘要:學生評教已經成為高校對教師課堂教學質量進行評價的主要形式之一,學生評教在我國從萌芽至今已有30多年的發展歷史,可以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在現實中學生評教卻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以D師范大學為例,學生評教存在前期宣講力度不夠、評教組織實施不完善、評教成績失真等問題、評教指標體系合理性欠佳等問題。結合實踐,我們以D師范大學為例分析問題存在的原因,為下一步研究學生評教的有效性提供依據。
關鍵詞:學生評教;高校;困境
“學生評教”亦稱“學生評價”,是高校教學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學質量監控的重要環節,是學生對教師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簡稱。因此可以看出學生評的是教師教學活動中的“教”,而不是評價教師本人,具體講就是對教師課堂教學的態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等方面進行的評價。目前對教師的評價主要有同行評價、專家評價、學生評價、業績評價等方式,學生評教是教師評價的一個重要途徑,既可以為教師發展提供幫助,又可以體現對學生權益的尊重,是“以學生文本”的重要體現。
學生評教自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推廣至今,從整體效果看對教學質量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困境,值得我們深思,下面以D師范大學為例加以說明。
一、評教前宣講力度不夠
D師范大學根據學校相關的評教制度規定,在每學期第15周組織實施學生評教活動,評教時間持續到期末考試前一天。學生評教工作開展之前由相關職能部門向各學院教學秘書下達關于開展學生評教工作的通知,然后教學秘書通知各班班級干部,再由班級干部通知各班學生,在學校規定的時間內登陸學校教務管理系統對本學期自己授課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進行評價,學生如果在規定的時間內沒有完成評教工作,任課教師在教務管理系統則無法錄入其期末考試成績。從這種做法上看,學生評教僅僅是為了期末成績能輸入,這樣做極有可能是由于學生對評教的標準、指標體系等相關基本知識的不了解,導致無法保障評價結果的真實性、客觀性。而又有相當一部分教師認為學生評教的態度不端正,對評教結果持懷疑態度,存在著一定的抵觸情緒和排斥心理。座談中,有學生表示學生評教對于他們老說更像是走過場,沒有起到任何的實質性作用。教師則認為學生評教的結果不真實、不準確。由此看出,前期宣傳動員、指導與培訓工作不足,反映出的是學生對評教的重視不夠,對評教的目的、意義和作用認識不足,對于學生評教能提高教師教學質量、改進教學、優化教學管理等的作用毫無認識。有相當一部分學校則把學生評教看作是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一項單純的教育測量和不可或缺的行政管理工作,對學生評教結果改進教學所能發揮的實際作用關注度不夠,沒有真正重視學生評教,因此就出現了學生被動地參與評教、教師被動地接受學生的評價,教師游離在評教之外這樣的困境,結果則是學生認為評教可有可無,甚至覺得僅僅是一種形式,走過場,教師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排斥心理和抵觸情緒。
二、評教組織實施不夠完善
目前,學生評教的方式主要有問卷調查、網上評教和訪談,這三種評教方式,各有優缺點,各個大學采用的方式也不盡相同。有的學校會釆取其中兩種評教方式相結合,有的則只采用其中的一種。以D師范大學為例,只采用學生網上評教這單一評價方式,有教師表示應與其他評教方式適當結合或改變評教的時間及覆蓋面。由于是網上評教,學生只需在規定的時間段內登陸教務管理系統完成評教即可,從整個評教的過程來看,較為松散,沒有一定的組織體系、評教過程不嚴密,歸結起來,主要是由于學校未形成一套相對較為完善的學生評教制度,廣大師生對評教工作沒有正確的認識,同時重視程度也不夠。
三、評教成績失真
這里所說的評教成績“失真”指的是學生的評教成績沒有真實地、客觀地反映出教師課堂教學水平的實際情況。通過調查發現主要原因有,一是學生怕得罪老師,由于評教工作的開展時間是在期末考試前期,所以學生擔心一旦對教師的評價令教師不滿意,教師會在期末成績上對其進行報復,學校在教務管理系統中有不允許所有的選項都選擇A的設定,所以大多數學生都是選擇一個B,其他的選項都選擇A;二是學生對老師課堂教學水平的評價有失公允,個別學生對于那些要求嚴格的、自己不喜歡的老師打極低的分數;三是一人代勞的情況,一個寢室派一名代表去對老師進行評價,導致教師的學生評教成績“雷同”。以D師范大學2017-2018學年第一學期學生評教成績為例,本學期評教涉及任課教師603人次(591人)。其中評教成績95分以上的任課教師585人次,占被評教師總數的97.01%;評教成績90-95分之間的任課教師18人次,占被評教師總數的2.99%。最高分為98.9,最低分為90.4,均分為97.20。從這些數據及占比可以看出,學生對教師教學質量評價成績的區分度不高。以上存在的幾種情況都導致學生評教成績失真,教師對學生給予自己的評價結果不滿意,這就致使學生評教的信度和效度大打折扣,學校對學生評教工作產生質疑。
四、評教成為獎懲性評價的工具之一。獎懲性評價與發展性評價是當今社會上兩種不同的評價觀,前者重視的是被評價者在評價前的表現,以獎懲為評價的目的。以D師范大學為例,對于教師教學質量評估排名在一定比例之前的老師給予獎勵,對于排名在一定比例之后的要采取相應的懲罰。可以說這種評價觀是我們應當反對的傳統的評價觀,這種評價不利于教師的發展。
五、評教指標體系合理性欠佳。評教的指標體系可以說是學生進行評價教師課堂教學質量的依據,指標體系設計的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學生評教的質量。大多高校學生評教的指標體系隨意性較大,以學生為本、以教師為主的思想體現的不充分。以D師范大學為例,學生評教的指標體系涵蓋教師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態度、教學效果等方面,沒有考慮到具體專業和課程、文科與理科的差異性,而是使用一致的評教指標,在教師中存在質疑的聲音,而且學生評教指標體系已使用多年,在學校轉型發展過程中沒有結合實際及時進行調整與修訂。
綜上所述,我們以D師范大學為例,看到了目前學生評教工作的困境,并分析了困境產生的原因。除了文中談的問題外,還有像評教的管理制度等問題都值得我們做進一步的研究。
總之,評價本身就是一種評價者(學生)與被評價者(教師)共同建構的過程。我們應當認識到學生評教工作有其合理性,而且在教師教學質量評估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如果我們想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評教的積極作用,在評教工作的具體實施中就必須充分考慮到各種影響因素,并有效地解決出現的各種問題,盡量使學生評教結果客觀、公正、真實的反映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只有這樣學校能夠有效地利用學生評教結果,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進而不斷提高學校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更好地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
參考文獻:
[1]梅萍賈月.近十年我國高校學生評教有效性問題研究述評[J].現代大學教育,2013(4)
[2]董澤芳申曉輝.高校“學生評教”的困境反思與價值重構[J].大學教育科學,2013(2)
作者簡介:
蘇麗娜,1979年生,女,黑龍江省大慶市人,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高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研究與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
王志忠,1960年生,男,黑龍江省大慶市人,副教授,主要從事高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研究。
徐皓,1978年生,女,黑龍江省大慶市人,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高校教學管理研究與教育學研究。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地方應用型本院院校學生評教的效果研究”(項目編號:GJC1316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