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華
摘要:有一種游戲它打破了傳統的空間布置格局,重視幼兒的自主活動,重視幼兒與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重視在幼兒活動過程中教師與幼兒的互通。這就是區域游戲,區域活動這一高效的學習方式正在被越來越多教育工作者普遍接受并運用,成為現在幼兒每天都進行的特定學習的活動。皮亞杰常說的:“當我們教授幼兒某個東西時,我們正妨礙了幼兒的創造力的發揮。” 區域活動正是解放了孩子的天性,孩子們在玩中學,學中玩,教師則是引導者、支持者、傾聽者和欣賞者的作用,推動幼兒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教師;區域;游戲;時機
正文: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前進,幼教課程的改革也在不斷深入,傳統的教育模式早已不能適用于教師們的日常教學,教師們正在追求一種新型的、自由的、靈活的教學形式——區角活動。教師要懂得找到介入幼兒的活動的最佳時機,做到既不干預太多,又不錯失任何一個具有教育價值的教授時。以下是我在帶領幼兒區角活動時尋找介入幼兒活動的時機一些體會。
一、介入在“疑惑”出現時。
年幼的幼兒沉浸在游戲的情景中時,往往會因為投入而忘記自己是在做游戲。因此,將假想與現實混淆,以假當真。理發店里,佳佳悄悄的拿著盆子去衛生間取了水準備陽陽洗頭了,我急忙阻止。佳佳卻告訴我:“老師,我在幫他洗頭呢,洗頭就是要把頭發弄濕的呀。”孩子的話把我問住了,我跟她說:“這個水啊不能淋在小朋友的頭上,他受了涼會感冒,會生病的。”佳佳聽了我的話,還是有點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呀?家里洗頭就是這樣的呀?”于是我直接告訴她:“現在我們是在玩游戲,你是扮演的理發師,游戲里面是不能真的洗頭,家里媽媽幫寶寶洗了頭發,還要吹風機把頭發吹干,幼兒園里的吹風機是玩具,小朋友頭濕了會感冒的。”于是她明白了游戲和現實的區別,以后再也沒有出現過類似的情況。針對這樣的事,在小班的時候我們常常在交流分享中,讓孩子一起討論,讓他們熟悉游戲材料,知道區域活動中各項操作材料,有些“食物”是不能隨便放在嘴里的是不衛生的,有些“道具”的使用要注意安全,了解每一項材料的正確使用的方法和用途,教師此時的及時介入,加以引導,解決幼兒的疑惑,增強角色扮演意識,讓孩子在愉快的游戲中,健康成長。
二、介入在“矛盾“來臨時。
幼兒在探索和思考的過程中,遇到可能會使其行為受到阻礙后產生停頓的某個問題,于是幼兒在游戲時或停滯不前或方向錯誤,教師要注意到這些問題所產生的矛盾,并適時介入幼兒的活動,使這些矛盾成為幼兒注意的焦點,從而使幼兒對問題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如:幼兒們扮演“小觀眾”坐在“糖果音樂派”前面聽“小歌手”唱歌,這時有個“小觀眾”說:“你都唱了這么久了,好沒意思啊,我都不想聽了”這可難住了“小歌手”,眼看這位“小歌手”因為觀眾的質疑和冷漠馬上要停止游戲,手足無措時,教師以“糖果音樂派”經理的身份跟“小歌手”共同想辦法,商量對策,于是我們籌劃了招募公告,跟“小觀眾”宣布,現在“糖果音樂派”人手不足,急需招募新的歌手和伴舞,希望大家積極踴躍報名參與,獲得難得的表演的機會。將觀眾也拉到表演者的行列中,使游戲順利地開展下去了。在這里,教師的適時介入解決了觀眾冷場,歌手無法演唱的問題,把觀眾拉著表演的隊伍里,不僅使小觀眾感受到演唱的快樂,也體會了小歌手的辛苦,這次“矛盾”的解決不僅培養了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培養了幼兒與同伴的交往能力,使幼兒受到啟發后會在以后游戲活動中人際交往時遇到問題也會自己去學著解決問題,嘗試這種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意識。
三、介入在“激情”消退時。
當幼兒出現困難時,我們先不要急于介入,而是給予一定的等待時間,讓幼兒通過充分的操作、探索,盡可能自己解決問題。幼兒的探索興趣無窮無盡,他們經常會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困難,教師這時要“學會等待”,只要當幼兒的探索興趣即將消失時,教師的干預才是積極的、有效地。如:教師在數學操作區“想想吧”設計了一個小兔子找家的游戲,引導幼兒探索不同的圖形排序的方法,重點是要求幼兒自己尋找小兔子回家路上鋪路石的規律,進行簡單地排序,將現成的圖形擺放在圖紙上,將路鋪好,小兔子就可以回家了。好長一段時間的探索結果,幼兒都是根據圖紙上的圖形,選擇相對應的圖形進行擺放,一段時間過后,隨著大多數幼兒都能被快速的拼擺圖形后,幼兒的探索的熱情也慢慢地開始消退。這時,教師適時地介入幼兒的活動,指導幼兒嘗試不僅要按照圖形擺放,還可以按照顏色的分類進行排序,幼兒通過操作探索,發現了多種的排序方法,可以單一純色的擺放圖形,還可以多種顏色根據制定的順序的擺放圖形,教師這時候的介入拓寬了幼兒的探索途徑,提高了幼兒學習的興趣。 重拾激情,再次投入到探索的樂趣中。
四、介入在“探索”顯現時。
在區角活動中,教師要經常參與加入到幼兒的探索過程,成為幼兒探索、發現過程的目擊者和共同參與者。教師不要生硬地去搶幼兒的問題過來解決,只是在幼兒有問題咨詢自己時,以適當的方式去轉化,并再次以問題的形式回給幼兒。在這個過程中不露痕跡地促進幼兒的發展,起到介入的目的。顯然這種介入是支持的,而非干預性的。如:我在美工區“藝術暢想館”中投入了許多大小不一的廢舊紙杯,鼓勵幼兒制作玩具。幼兒根據自己的原有經驗擺弄著各式各樣的盒子思索著,拿起筆添畫上眼睛、鼻子、嘴巴成為了紙杯娃娃后,高興地展示給老師看。我在肯定幼兒的同時,啟發幼兒試試用剪刀剪一剪,用膠水黏一黏,把紙杯拼一拼,就把紙杯組合創作出更多的玩具。在幼兒在老師的啟發下,幼兒制作出了各式的紙杯花、紙杯汽車、小紙杯房子......在這里,教師時刻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創意,對于幼兒只是單一的紙杯繪畫造型給予充分肯定。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幼兒而進一步嘗試空間思維的探索,材料工具的豐富,激活了幼兒天性中的大膽想象,從而取得了豐富的和更有價值的創作成果,有效地促進了幼兒發展。
五、介入在“成果”出現時。
在區角游戲活動中,孩子熱情投入,積極參與每一次活動,通常會有不同效果的“成果”,這時我們教師可以介入進去,幫他們將“成果”總結和美化,讓他們在活動中得到經驗的提升和情感的共鳴。比如“精彩瞬間照相館”也是孩子們非常喜歡去的區角,其中的彩繪師是一個很具有挑戰性的角色,不僅需要細心觀察每一個顧客的打扮和妝容,還要將他們的有特征的樣貌速寫下來,但是往往小顧客拿到了自己的肖像照時會覺得好像不怎么好看,經常會有彩繪師跟我抱怨這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于是我和彩繪師一起設計,制作了一面攝影照片墻,和彩繪師們一起將原本的簡筆畫做一些邊框裝飾,布置在墻面上,瞬間質感提升了不少,并且和他們一起構思創意,將每一個小顧客的畫像制定成冊,并配上封底封面,精美的畫冊深受小顧客的歡迎,彩繪師們也在每一次的活動中得到了經驗的提升,也體會到了成功的愉悅。
現在,區域活動這一高效的學習方式正在被越來越多教育工作者普遍接受并運用,成為現在幼兒每天都進行的特定學習的活動。它打破了傳統的空間布置格局,重視幼兒的自主活動,重視幼兒與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重視在幼兒活動過程中教師與幼兒的互通。
因此我們教師應樹立正確的區域活動觀念,采用正確的方法介入幼兒的活動,真正體現教師的引導者、支持者、傾聽者和欣賞者的作用,推動幼兒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徐艷.淺談我對幼兒游戲與教學游戲化探索[J].少兒科學周刊,2014(05).
[2]陸小敏.淺談區域游戲中培養幼兒的主體性[J].新課程,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