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振中
摘要:本文對當前我國初中英語閱讀教學課程的相關行為進行探討,進一步分析在閱讀的過程當中存在的問題,同時對當前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問題進行定位,進而提出相關解決策略。
關鍵詞: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教學活動;活動定位;活動設計
隨著當前我國經濟社會對外開放程度日益增加,我國參與到全球經濟化建設當中后,提高了自身對于復合型英語人才的需求,為更好的適應我國經濟對人才的需求,教育部對我國開展一系列的教育改革,進一步促進我國教育的迅速發展,為英語口語教學注入新鮮血液。前段時間聽了我市某中學的公開課,對課程的觀摩引發了對于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思考。
一、課堂教學內容回顧
1.前期導入與準備階段(耗時8分)
老師可以和學生進行興趣愛好交流后直接步入正題,該環節可以用時一分鐘。
T:What's your hobby?
S : I like singsing.
T: Yes,thats good.I like singing either.lets go singing.
S:Its a good idea,how about this Saturday?
T:Im so sorry,this Saturday I have something to do,how about next Saturday?
S:···
教師在授課的過程當中,可以通過視頻和課件為學生展示相關的興趣愛好的圖片,幫助學生進行選擇,同時還可以通過設置相關的游戲規則,用生動的語言告訴學生:出發之前我們可以通過游戲和比賽的方式,來進行一組活動,活動比賽的勝利方可以贏得相應的紙幣作為此次出行的旅游費用。
教師可以將全班同學分為兩組,進而開展以下兩個方面的相關活動。可以在課件里加入各地區的風景和名勝古跡,在圖片中可以有局部的和整體的風景,讓學生互相之間進行比賽,看看這些景色都是哪里的名勝古跡,先猜出的隊伍獲勝。
同時讓兩組小組的成員分別派出代表到講臺前,學生背對屏幕,在課件中呈現出世界各地的風景名勝,本組學生描述圖片中的內容,猜測正確后讓學生對此名勝古跡進行詳細的描述,隊員進行補充,每個小組都有兩幅圖片進行回答,用時較少,且回答正確,詳細的小組獲勝。
該環節涉及到的名勝古跡有:The Great Wall,The Imperial Palace,Pyramid,Eiffel Tower,White House,Notre Dame de Paris,Statue of Liberty等,大都是學生在課本當中能夠接觸到的內容。
2.閱讀理解方面(共耗時15分鐘)
結合前面提到的名勝古跡,對于英語教師而言可以向學生進行提問:Do you want to go to this places? But in today ,we can travel all of them in one day.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看課文的光盤,同時向學生進行提問:
(1)when did linda write this letter?
(2)How was the weather?
教師授課情境可以進行設置:linda is talking with her mother on the internet.help her to answer her mothers questions.同時還可以問以下幾個問題:
(1)where did you go today?
(2)How did you go?
(3)Did you enjoy this trip all the time?
學生在閱讀完成課文以后,教師可以針對性的進行提問,對部分的內容加以解釋,總共耗時六分鐘。
3.活動與展示(耗時22分鐘)
教師可以將全班學生分為八個小組,提供八張圖片,要求學生完成以下任務:
(1)每組學生選擇一處名勝,對此進行探討和交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
Where to go?when to go?how to go?why to go?
在整個活動布置中,共耗時12分鐘。
每組推薦的學生對本組的內容進行介紹和宣傳,授課教師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名勝古跡,跟隨導游出發,一直到課程結束。
二、本節課程的優點
本節課程思路設計十分清晰,整堂課程內容分為三個教學環節:導入與前期準備、閱讀與理解、活動及其展示內容。
通過對教學時間的安排來看,教師在進行課程導入的時候總共用時8分鐘,閱讀材料的時候總共用時15分鐘,兩個環節加起來總共是23分鐘,與后期的讀書活動總共耗時時間接近,因此,我們可以得出,教師在講課的過程當中將教學的重點放在了活動環節。在完成此次活動課程以后,通過和授課教師進行交流,得知授課教師的意圖是為了通過這種方式有效的活躍公開課程當中的課堂氛圍,同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本節課程閱讀課程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亮點:
(一)直接進行課程導入,有效帶動學生閱讀興趣
從上文中的三個教學活動環節和教學設計方面來看,授課教師在導入課程的環節當中的處理方式是值得肯定的,在這個環節當中,授課教師通過簡潔的語言,在短時間內提高課堂的活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在后期涉及的活動中,既能夠有效的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內容,為接下來的閱讀做好準備,同時也能夠充分考慮到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讓更多的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此次活動當中,在該節課程當中,還集中體現了閱讀材料當中容易出現的名勝古跡類的專有名詞,為后期的閱讀掃清障礙。
(二)分層閱讀,多角度解讀課程內容
在閱讀理解的過程當中,授課教師通過設計教學課程內容對閱讀的材料進一步進行處理,學生在這個過程當中可以深入的接觸到課程的內容,進而分別以不同的角度來完成此次任務。首先可以通過視聽說對課文的基礎內容進行了解,對課文的內容進行初步的感知;其次可以對課文進行閱讀,假設自己就是課文中的主角,回答相關問題,這一環節的目的在于讓學生通過對問題的內容進行尋找答案,進而徹底的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捕捉文章中的關鍵信息,學生想要完成此項任務,就必須要對文章精細閱讀,完成相關的配套訓練,設計練習的目的是為了引導學生更加深入的關注課文的內容,同時對課文內容進行精細化閱讀,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第四部,總結課程內容,了解在整個文章當中主人公的心情變化,這一環節的設計巧妙的讓學生找到文章的邏輯,同時也有助于學生進一步理清文章思路。
(三)延伸活動內容,貼近學生生活
在閱讀本節課程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向學生介紹北京的世界公園這一主題,為學生呈現出更多各個地方的名勝古跡,同時,教師可以在課程的展示環節,為學生提供相關的變現方式,讓學生將家鄉的名勝作為教學的資源,引導學生進行講解和介紹,進一步的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針對性的加強學生的訓練,幫助學生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三、本節課程尚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內容呈現是否合理
在本節課程當中,學生首次接觸材料的方式是通過圖片和看動畫的方式,而不是提前進行無聲閱讀。教師通過這種方式進行授課,目的是為了通過直觀的形象動態的畫面幫助學生深入感知課程的內容,同時豐富課程的組織形式,然而在具體的實施過程當中卻違背了課程閱讀的基本原則,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實際閱讀能力,在閱讀中,往往屬于一種沒有聲音的活動,閱讀關鍵在于理解和把握,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有意識的默讀材料,并加強對文字信息的獲取的關注。
(二)教學任務設置是否有效
在初步了解課程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回答以下兩個問題:
When did linda write her letter?
How was the weather?
對比文中的材料我們可以得知,這兩個問題屬于細節的問題,一個是屬于方式,一個是屬于時間,本文的文種是屬于書信,時間大都是在固定的位置,學生不需要對全文進行閱讀即可直觀的搜索到答案。另一個問題屬于關于天氣的內容,文章中的第三小節包含的有此方面的內容。因此,很多學生都能夠很容易的找到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學生很多時間都屬于無任務的狀態,這種課程的涉及不能夠讓學生有效的關注到課文整體的內容。
(三)任務完成是否到位
教師讓學生對課文進行閱讀,并完成相關的課后練習,目的是為了引導學生關注事件的主要發生順序,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但是教師在進行此個環節的過程當中,不能夠有效引導學生關注圖片下方的文字說明,并不能夠通過練習幫助學生進一步挖掘信息,梳理清楚此次旅游的先后順序,因此不能夠達到此次目的。
四、對閱讀教學內容的思考
(一)閱讀課程的目標及其任務
所謂閱讀,是讀者根據自身的知識背景構建的活動,同時也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語感,幫助學生積累語言經驗。確定閱讀教學目的直接關系到課程的質量。閱讀不僅僅是為了學習新的詞匯和相關知識,同時也應當是為了獲取新的知識和內容,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和閱讀能力,增強學生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總體而言,閱讀課程更應該側重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教師設計閱讀任務的過程當中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首先,提高學生捕獲全文大意的目的。教師在設置問題情境的過程當中,可以加強對學生的鼓勵,讓學生通過自身現有的知識來對課程內容進行大膽預測,同時在閱讀課文當中尋找相關的證據來證明之前的推測,進一步獲取文章正確的主旨大意。同時通過多層次和多角度的方式來對閱讀內容進行分析,進一步落實對于語言知識和文章結構的理解。
(二)閱讀課程的活動及其實施
為取得有效的教學目標,教師可以通過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來設計教學活動內容。
在課前閱讀活動當中,盡可能的做到簡潔有效,同時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時間基本把握在五分鐘以內,比如可以通過以下的方式來進行:
頭腦風暴:可以讓學生對于文章閱讀的內容有這基本的了解,讓學生大致猜想出此次活動的主體和目的,同時教師需要在學生猜想的過程中記錄學生的思路,有效的幫助學生激活自身的知識,幫助學生在后期的閱讀中印證自己的預測,增加個性化的感悟,有效調動學生參與到閱讀活動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討論:通過組團方式讓學生對閱讀材料的內容和圖片展開討論,推測閱讀材料可能出現的人物和事件發生的經過,進一步預測結果等。
提問:通過讓學生閱讀整個材料給出的插圖或者題目等內容,教師圍繞文章將會講述的內容為學生提出大膽預測,既能夠鍛煉學生的提問能力,同時也能夠激發學生在閱讀中答題的愿望。
五、小結
短時間內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水平較難,在閱讀教學活動當中,教師需要從學生的實際能力出發,對教學目標進行精準定位,進而有效開展教學活動,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才能夠從根本上提高閱讀課程的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高中英語口語課堂學生活動的探究[J].王祥國.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11)
[2]中學生在發生課堂問題行為時的體驗研究[J].胡碩.科教導刊(中旬刊).2018(02)
[3]體育教學中問題行為的控制研究[J].馮云青.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2(02)
[4]從問題行為入手:對何謂“問題學生”的思考[J].張人杰.中國德育.2012(17)
[5]教師“問題行為”對“問題學生”形成的初探[J].鄢洪強,羅孝花,辜大慶.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0(03)
[6]初中生多重問題行為調查[J].王成全,董奇,張紅川,趙希斌.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