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通過實例闡述信息技術與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有效整合優勢,為增強課堂的實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知識結構的完美,激發學生的情感,讓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活潑、趣意盎然,在課堂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關鍵詞:信息技術;品德與社會;整合優勢
近幾年來,以互聯網和多媒體為核心的信息技術與各學科的有效整合,推進了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因為信息技術的應用很大程度上革新了教育觀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學科教學聲情并茂、知情并重、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在有限的時間內,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加大課堂信息容量以及提高教育訓練水平,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想象能力、認知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學生潛力的開發,為學生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課業環境和時空條件。因此,信息教育與學科的整合是改革傳統教育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重要途徑。
一、信息技術與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整合,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
人類社會已進入信息化時代,互聯網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識庫、資源庫,它擁有最豐富的信息資源,囊括各領域、各學科的最新內容和成果,從一般的文字資料到難度很大的特效展示都可以通過計算機的網絡輕而易舉的獲得,為學生提供全面的感性材料,將抽象化為具體,將枯燥變為生動。
如:《新中國的象征》一課教學中,由于學生對國旗、國歌、國徽知識了解得少,尤其對他們出現的具體地點、來歷、含義了解得更是少之甚少。因此,我把《開國大典》的紀實錄像片和有關的故事、人物整合到課件中,使學生多角度、多層面理解國旗、國歌、國徽的內容,更有利于學生脫離枯燥的文本及圖片,深入感知和接受更全面的知識。再如:《春天里的自然》一課時,由于城里的孩子對春天大自然的變化沒有太多的感受,所以,在講這一課之前,我親自到室外、到大自然中拍攝許多真實的照片,又精心制作了一個動畫的課件,將相關的自然景物、初春的小動物一起整合到課件中,孩子們看到初春的小草、開滿枝頭的桃花,梨花、漫山遍野的映山紅、嫩嫩的樹芽,靜靜的小河,游來游去的魚兒,有動有靜,孩子們瞪大眼睛,滿滿的驚訝。看了一遍還想看,有的同學還想到前邊用小手摸摸照片……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的質量與效率大大提高,同時又拓展了學生知識面的廣度和深度,豐富了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內容。
二、信息技術與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整合,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有了興趣,產生欲望。在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只有創設一種最佳的學習情境,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來。信息技術與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優化整合,讓多媒體計算機的視聽功能全部展現出來,他打破了傳統媒體的“線性限制”,以隨機性、靈活性、全方位、整體化的方式把品德與社會知識形象地呈現給學生,原來呆板的文字變成了聲情并茂的具體場景,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華大家庭》一課,主要讓學生了解我國五十六個民族的基本概況,了解周圍少數民族的民風民俗。多數學生對我國的各民族的基本情況、風俗習慣不了解。課前我和學生共同上網收集資料,做課件,在上課伊始播放各個民族多姿多彩的服飾,孩子們看到這些艷麗多姿的服飾,一下子就來了學習的興趣,還想更多了解這些民族的相關知識,在講課過程中通過多媒體課件把一些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慣呈現在學生面前,像伊斯蘭教的“開齋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傣族的“潑水節”等等原來呆板的文字變成了聲情并茂的具體場景,課堂氣氛相當活躍,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濃啦。
再如:《江山如此多嬌》一課,為了讓學生更進一步了解祖國的悠久歷史和名勝風景,課前我把自己和朋友外出旅游的視頻和照片拿到學校制作成課件,隨著畫面的出現,音樂的響起,孩子們欣賞祖國美麗的風光,感受到祖國山河的美。課堂上,多媒體的使用打破了時空的限制,使學生看到了從沒看到的景色,怎能不使學生欣喜若狂,怎能不觸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學生又怎能不樂于去學習呢?
三、信息技術與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整合,有利于激發學生自主學習
《品德與社會》課標指出,在教學中,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理念不僅強調了學習方式的變化,而且強調了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學生,學生在課程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得到重新的確認。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一切都由教師主宰,從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到教學步驟,學生只能被動地參與這個過程,而信息技術與品德與生活課程的整合,徹底打破了這一局面。在多媒體計算機這樣交互式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類的學習資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學習內容、方法、策略和發展目標,學生在這種開放式的學習空間有了主動參與的可能,有了自主學習的天地。
如:《我有一雙巧巧手》一課時,首先,利用現代教學媒體為學生展示我國傳統面點圖片,水果拼盤圖片。通過媒體的展示說明制作形態各異,制作精美的面點不僅增加餐桌的喜慶氣氛,而且能鍛煉我們的手指靈活性及大腦創造思維的開發,以及激發學生制作面點及水果拼盤的欲望,激發學生自己的創意。創作面點和水果拼盤可以獨立完成,也可以幾個人合作完成一份作品。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信息技術介入課堂教學,構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學習方式,充分顯示了信息交流的多向性,豐富性和快捷性。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師機互動、師機生互動、生機互動、生機生互動的多種友好合作方式,為學生提供立體式的多向交流的機會,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合作精神。
四、信息技術與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整合,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思維能力
信息技術在教學情境的創設上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學生入情入境就會思維敏捷,適時地留有一定的空間,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
如:《未來的家鄉》一課時,我在教育網站上查找“未來城市”、“超級城市”、“巨型建筑”等各種各樣的設想方案展示給學生欣賞,幫助學生拓展思路,然后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調查、采訪時了解到的情況、發現的問題,設計自己心中美好的家園,學生潛能獲得了發展,想象的翅膀展開了,創造性思維也得到了提高,學生按自己的認識和想象畫出家鄉的明天。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與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優化整合,給我們的教學工作帶來了生機,豐富了教師的教學手段和向學生傳遞信息的途徑,我們的課堂因信息技術的應用變得生動有趣。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了學生知識結構的完美,激發了學生的情感,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活潑、趣意盎然。
作者簡介:韓麗宏,女,滿族,1967年1月出生,現職稱是小學一級教師。1986年7月幼師畢業并參加工作,在本校幼兒園工作兩年后調小學部,任教品德與社會課。在任教期間多次參加縣、市教學競賽并獲獎,多次縣、市、省優質課,獲得錦州市思品課十佳教師,遼寧省思品課優秀教師榮譽稱號。2012年擔任教學主任以來,帶領青年教師參加上級組織的教學競賽活動中獲得錦州市教師技能大賽一等獎,輔導教師參加網上曬課活動期中一節課獲得部優課。成績屬于過去,未來還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