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平花
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2、讓學生經歷探究數學的過程:猜測——實驗——結論,感受數學思想在生活、學習中的應用。
3、通過學生動手操作、想象猜測,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提高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想象、猜測、實驗,研究什么樣的三條線段能圍成三角形,發現三角形三條邊的關系。
教法方法:采用問題性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中心、以活動為基礎、以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為目標”。并結合先進手段實施教學,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學法指導:通過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等活動,達到主動探索,發現問題的目的;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使他們的思維得到了鍛煉;增強數學應用意識,合作意識,養成及時歸納總結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準備:課件、小棒若干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師:今天我們的教室來了一位學習合作伙伴-----小明,你們看,他在干什么?(課件出示p82的情景圖) 小明從家到學校有幾條路線?(觀察后指名說) 如果你是小明,你在上學時,會走哪條路線?為什么?(把你的想法和小組內的同學說一說,然后指名說)
師:同學們都有自己的想法,有的是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有的是用測量的方法知道的。但是生活中的這些路線我們是不可能用尺子去量出它的長度的,這個時候我們該怎么辦?
師:下面我們就用數學的眼光、數學知識看看能不能解決這個問題?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從小明到郵局再到學校近似于一個什么圖形? 那中間這條路線是三角形的一條邊,走旁邊的路線實際是三角形另外兩條邊的和。根據大家的判斷,走過的三角形兩條邊的和要比第三條邊長。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三條邊都有這樣的關系呢?下面我們來做個實驗。
設計說明: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給學生創設出認識的生活情景,很自然地引入課題,容易產生親近感。但后來的知識障礙讓學生感到用以前的知識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必須用一種新的知識來解決,從而激發求知欲望,為下一步的探索新知做好鋪墊。
二、小組合作,探究新知
1、實驗一:從準備好的小棒中任意取出三根擺一個三角形,看看你能發現什么? 學生動手操作。 交流結果。
師:有的同學用三根小棒擺成了一個三角形,而有的同學沒有,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下面我們就對這兩種情況做一個深入的研究。
設計說明:學生顯然已經知道什么樣的圖形是三角形,但對于什么樣的三根小棒能擺成一個三角形還處于模糊狀態。此時的兩種結果正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激情。
2、實驗二:深入研究在什么情況下能組成三角形?
(1)從小棒中任意拿出三根,看看能不能擺成一個三角形?把能擺成三角形和不能擺成三角形的情況分別填寫在實驗表格內。(課件出示表格) 能擺成三角形 任意兩邊的和是否大于第三邊 你的發現 不能擺成三角形 任意兩邊的和是否大于第三邊 你的發現
(2)匯報實驗結果
(3)分析探究: 觀察自己的實驗表格,說一說不能擺成三角形的情況有幾種? 能組成三角形的三條邊有什么關系? 是不是只要有兩條邊的和大于第三邊的都能組成三角形?
(4)小結:三角形任意兩條邊的和都大于第三邊。
(5)是不是每一個三角形的任意兩條邊的和都大于第三邊呢?請你們自己擺三角形來驗證一下。
(6)交流驗證結果。
設計說明:放手讓學生進行嘗試,獲得初步結論,再進行實驗驗證結論,獲得“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的結論。學生經歷了獲取數學知識的全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體驗了數學知識的科學性、嚴謹性,提高了學習能力,積累了從事數學活動的經驗。
三、運用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1、解釋小明選擇上學的路線。
2、游戲:紅燈停,綠燈行 要求:每組的三根小棒能組成三角形的,綠燈通過;不能組成三角形的,紅燈停止。(單位:厘米)
師:我們每次都是把三條線段中兩條線段相加后才判斷的,你們能不能想出一個更為簡單的方法呢?(用較短的兩條線段的和與第三條線段相比來檢驗)
3、找朋友:要求:下面的這些線段里面能組成三角形的三條線段是一組好朋友,找找看,哪三條線段是好朋友? 2厘米 4厘米 5厘米 8厘米 10厘米。
4、猜一猜: 現在有兩根長分別為3厘米、6厘米的小棒,能與它們組成三角形的第三根小棒長幾厘米?
設計說明:練習的形式多種多樣,讓學生感到不枯燥,提高積極性。通過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練習,使不同程度的學生在練習中都能鞏固知識、發展能力,充分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四、反饋、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案例分析:本堂課的教學,滲透了如下教學理念:
1、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 “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之內容是人教版新課標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的一個內容,它是在熟悉了什么是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我力求從實驗入手,讓學生通過擺小棒,判定如何才能搭成三角形,引導學生經歷“發現問題、大膽猜測、操作驗證、修改完善、得出結論”的探究過程,最終發現三角形中三邊之間的這一特殊關系。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既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學生積累了大量的操作經驗和研究經驗。
2、以活動為基礎,在活動中探究新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親身實踐”是學習數學的一種重要的方式,本節課的設計我改變了“教師重講知識、學生輕構知識”的模式,而是以教師指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發現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作為主旋律,使學生的主題地位得到了落實,學生真正地成了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