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夢紅
摘要:田徑項目作為一個運動大項,其競技水平的高低對我國競技體育水平具有重大的影響。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陳定獲得男子20公里競走冠軍,其他田徑項目均沒有獲得獎牌;2016年里約奧運會女子田徑項目取得1金3銀2銅的成績,相比過去兩屆奧運會取得了明顯的進步。整體水平而言,我國田徑運動水平不高,與世界田徑大國存在較大的差距。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方面就是對田徑后備人才培養的忽視。為了縮小與田徑高水平大國的差距,完善田徑后備人才培養模式,本文對我國田徑后備人才多種培養模式進行研究,希望對我國田徑運動的發展提供部分理論依據。
關鍵詞:田徑運動;后備人才;培養模式
1、我國田徑后備人才培養現狀
我國田徑后備人才的培養模式主要以地方體校、省隊、國家隊組成的金字塔型田徑“三級”后備人才培養機制,這是我國競技體育富有特色而又成功的舉國體制,這種模式成功地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具有高訓練水平且具有高度責任感的教練員,也培養出了一大批頑強拼搏、為國爭光的優秀運動員,包括奧運冠軍陳定、王軍霞、王麗萍,打破世界紀錄的鄭鳳榮、倪志欽、朱建華、曲云霞等,更包括近些年眾所周知的劉翔、蘇炳添等。這種培養模式取得過很多輝煌的成就,但同時也存在許多問題。
1.1運動員選材范圍狹隘
田徑后備人才的選拔與培養,主要是通過田徑“三級”培養模式。這種培養模式在選材在范圍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選拔方式較單一,能夠參與選拔的人數相對較少。如果青少年選材的注意力只是集中在現階段成績較突出的運動員上,這會造成田徑后備人才的大量浪費。
1.2運動員文化素質偏低
青少年運動員的文化教育和體育專業訓練存在一定的矛盾,有時運動員競賽時間與文化課時間沖突,且運動員經常訓練,身體疲勞,上課效率低,所以運動員的文化素質偏低一直困擾我國競技體育的持續發展,也是“三級”田徑后備人才培養模式下的一種普遍現象。
1.3訓練方法不科學
在“三級”培養模式下,地方體校、省隊、國家隊的教練員水平是參差不齊的。有些教練只看到眼前利益,“拔苗助長”在訓練和比賽中常見,嚴重違背科學訓練和公平競賽的原則,導致很多優秀少兒田徑選手運動壽命過早天折。有些教練員觀念保守、訓練方式方法缺乏科學和創新,導致訓練水平及比賽成績難以得到很大的突破和提高。
1.4缺乏有效激勵機制
一方面,現有的教練員的激勵制度不完善,影響教練員帶隊訓練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我國有大量的體育后備人才,但只有少數成績優異的可以繼續參加更高層次的訓練和比賽,因此有大量的運動員因為成績相對較差或者傷病問題不能夠繼續進行體育訓練進而退役。
1.5各培養環節脫節
現“三級”培養模式中,各環節間相互脫節,缺乏銜接和交流。致使各環節間缺乏科學與創新,缺乏系統的相互交流學習與指導,不能將先進訓練理論、方法、手段和經驗的推廣與共享。就教練員水平而言,地級體校的水平較低,省隊甚至國家隊教練應下隊指導,相互交流,并保證運動員的輸送與培養不脫節。
2、我國田徑后備人才培養模式的展望
2.1學校系統培養模式的發展
21世紀以來,國家體育總局大力提倡和推進“體教結合”的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模式,并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功經驗。這種方式,使得運動員的選材范圍擴大,并且依托各級各類學校,利用學校教育的強大影響力,加大了對田徑運動的宣傳普及和訓練力度,吸引廣大在校青少年學生積極參與到田徑運動當中,從而建立以高校為核心,以廣大中小學為基礎的另一種培養體系。此外,國家還要在各地方學校中有選擇性的設立一些重點項目學校,以此來帶動田徑運動訓練和比賽在各級各類學校中的開展,從而盡快實現項目參與人數的提高和訓練比賽成績的突破。
2.2體育俱樂部培養模式的構建
我國田徑后備人才培養模式相對于國外來說靈活性大為遜色,比如美國主要是以教育體系學校體育為主培養后備人才,德國、日本主要是通過體育協會、學校、俱樂部之間相互銜接模式,北歐的一些國家一般是采用體育俱樂部的形式。而體育俱樂部主要是為大眾體育服務,沒有成為競技體育人才選拔的對象。但是體育俱樂部也能為祖國培養優秀的運動員,如我國家喻戶曉的網球運動員李娜。
體育俱樂部的培養模式在管理上相比學校系統和“三級”培養模式較為寬松和自由,但是運動員的個性得到了充分的發展,不受限于教練員單一的訓練方法,有自己的訓練體系。并且體育俱樂部的運動員綜合能力較強,大部分有自己的工作和事業,經濟基礎相對較好,不會擔心受傷或者退役后的憂慮,有一定的物質保障。體育俱樂部是“三級”訓練與學校系統培養模式的輔助與補充,能完善運動員的選材系統。
2.3“一體兩翼”多種模式共同運行
“一體兩翼”即以“三級”訓練的舉國體制培養模式為主,以學校系統和體育俱樂部為輔,三者有機統一,相互合作,共同運行。“三級”訓練模式,教練員訓練水平較高,競賽體系完整,但選材范圍受限制,并且運動員的文化素養得不到很好的提升。學校系統培養模式選材范圍廣,運動員的文化知識也能得到很好的學習。體育俱樂部培養模式下的運動員都是自身對于田徑某些運動項目的熱愛與興趣,個人物質基礎較好,并且不受限于傳統的訓練方式,個性不受限制,更能彌補前兩者對于選材的空缺,完善運動員的選拔制度。“一體兩翼”多種模式的共同運行,將會完善和優化選材體系,提高選材的質量和科學性,使更多的有潛力的運動員被選拔出來,也能提高教練員的訓練水平,推進我國田徑項目取得新進展,獲得新突破。
3、結論
(1)目前,我國田徑后備人才的培養模式是以“三級”訓練培養模式為主,雖取得了很多成績,但是也存在諸多問題:運動員選材范圍狹隘、運動員文化素質偏低、訓練方法不科學、缺乏有效激勵機制各培養環節脫節等。
(2)21世紀以來,以“體教結合”為特點的學校系統培養模式,取得了初步的成功經驗。但是只有在大學才發展得較好,應推廣學校系統培養模式的應用范圍,形成“小學—中學—大學”完整的培養體系,三個層次相互聯系、合作,保證人才的輸送與質量。
(3)體育俱樂部培養模式在我國競技體育的人才選拔方面沒有得到實踐,但體育俱樂部是“三級”訓練與學校系統培養模式的輔助與補充,能完善運動員的選材系統。
(4)“一體兩翼”多種模式的共同運行,將會完善和優化選材體系,提高選材的質量和科學性,使更多的有潛力的運動員被選拔出來,也能提高教練員的訓練水平,推進我國田徑項目競技水平取得更大的進步。
參考文獻:
[1]王海宏.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模式的對比分析及整合策略[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1,23:531-535.
[2]劉亞云.社會轉型期中國競技體育人才培養培養模式研究[D].博士學位論文,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3]王飛,張加軍.國內外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2013,29:182-184.
[4]秋鳴,馮少兵,段娟娟,孫敬.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模式SWOT分析[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0,29:44-47.
[5]姜曉珍,劉志民.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3,42:743-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