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亮
摘要:電影既是一種藝術形式,又是一項發明,更是一門技術。在傳播學中,電影作為一種媒介,向廣大的受眾傳遞著編劇以及導演希望傳播的思想和情感。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電影已經成為大眾生活中日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傳遞的信息和價值觀在現代社會上的影響也與日俱增。以往受困于技術手段,電影擺脫不了大眾傳播只能單向傳播的“通病”。本文從傳播學的視角,闡述了電影媒介發展的歷程。運用了議程設置理論、“涵化”理論、使用與滿足理論,從電影媒介對大眾的影響及大眾對電影媒介的反作用分析,當前電影媒介與大眾之間越來越緊密的聯系。
關鍵詞:電影;傳播學;議程設置;使用與滿足
一、電影媒介對大眾的影響
(一)電影劇本題材的議程設置功能強大
“議程設置功能”理論最早見諸于1972年美國傳播學家麥庫姆斯和肖在《輿論季刊》上發表的一篇論文——《大眾傳媒的議程設置功能》。其理論的主要內容是:大眾傳播具有一種為公眾設置“議事日程”的功能,傳媒的新聞報道和信息傳達活動依附于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的方式,影響著人們對周圍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斷。
電影的議程設置功能十分顯著,其效果在社會上的影響也是十分巨大。一部好的電影往往是建立在一個好的劇本的基礎上,如果把電影比作一個人,導演運用攝像機的鏡頭表達是肉,而編劇的臺詞劇本則是這個人的骨。一名導演在選擇劇本時可能只是出于自己對某個題材或劇本的興趣喜愛,然而隨著現今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和大眾對電影的熱衷,一部電影足以在受眾當中引起巨大的設置議事的功能,并通過各種傳播方式以及輿論領袖的作用,進而在整個社會上掀起對該議題的重視及討論,從而達到某些的效果。
例如韓國電影《熔爐》,《熔爐》的上映,在很大范圍和時間內引起了人們對未成年人性侵問題的廣泛關注,更加難能可貴的是,韓國政府與立法機構出臺了《性暴力犯罪法特別修正案》來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利,也廢止了在我們看來十分荒唐的“前官禮遇”。不難看出,一部好電影的議程置功能,可能會給社會帶來非常積極的現實意義。
(二)電影對受眾的“涵化”作用不容小覷
涵化作用,又稱培養理論,是由美國學者格伯納對電視受眾進行實證考察,得出的理論,其觀點指出,社會要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存在和發展下去,就要社會成員對該社會有一種共識,也就是對客觀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會的各種事物各個部分及相互關系要有一個大體一致或者接近的認識,只有在這個基礎上,人們的認識判斷和行為才會有共同的基準,社會生活才能實現協調。
格伯納在“涵化”理論中,尤其強調電視媒介在形成共識中的作用。而今,電影媒介涵化作用在大眾中,尤其是青少年中形成這種共識,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近年來隨著電影產業不斷發展,電影拍攝量、電影院、電影宣傳力度的增加,使得電影的受眾范圍越來越大,尤其是青少年成為觀影的主力軍,因此,電影對青少年受眾的涵化作用不容小覷。隨著電影院的設施越來越先進,已經具備了其他媒介所無法提供的,強烈的目擊感、現場感以及沖擊力。使得受眾在觀影的時候,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使得在受眾腦中,電影提供的“象征性現實”與客觀現實之間發生混淆。
二、大眾對電影媒介的影響
(一)“受眾即市場”
傳播學家麥奎爾將受眾看做信息產品的消費者和大眾傳媒的市場,他認受眾可以定義為特定的媒體或訊息所指向的、具有特定的社會經濟側面像的,潛在的消費者的集合體。這一理論如果單純用在一般的大眾傳播媒介中,可能還不是很恰當。但用于電影媒介中則是在合適不過了。
電影產業作為文化產業中十分重要的一環,其本身就是市場導向型產業。電影生產者和受眾之間的關系是很典型的“賣方”和“買方”的關系。而電影也是通過一種商品的形式被提供給大眾,大眾可以通過自己的喜好選擇不同的電影。所以,如何使自己的電影作品為更多的人所接受,換言之,如何使更多的人愿意花錢進入電影院來觀看自己的電影,則成為了眾多電影投資方和導演孜孜以求的。
如今,一部電影的成功,通常表現為“叫好又叫座”。“叫好”通常表現在觀眾在豆瓣網上影評或者人際傳播中的口碑,“叫座”則表現在影片的觀影人數及上映之后的票房上。圍繞著這個衡量標準,一部電影從劇本的選擇、演員的挑選、取景地、服裝、燈光、拍攝手法、剪輯、配音等后期制作以及后期的宣傳造勢、上映日期的選擇上無不講究。畢竟,隨著電影產業的不斷發展壯大,觀眾的審美也越來越高,越來越難滿足。但也正是觀眾的要求越來越高,為了更好地迎合大眾,刺激了電影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二)受眾“使用與滿足”心理造就電影地位
“使用與滿足”研究是把受眾成員看做有特定“需求”的個人,把他們的媒介接觸活動看作基于特定的需求動機來“使用”媒介,從而使這些需求得到“滿足”的過程。
基于使用與滿足理論,觀眾去電影院觀看電影也主要出于以下幾種需求。第一,心緒轉換效用,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的工作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壓力越來越大,而電影為人們提供了消遣和娛樂,幫助人們暫時擺脫日常生活的壓力和負擔,獲得情緒上的放松和解放。第二,人際關系,一方面,觀眾對電影中的不斷出現演員會產生一種熟悉感,另一方面,通過談論電影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圈。從一定程度善滿足人們對社會互動的需求。第三,自我確認效用,電影中展示出的人物、故事情節、矛盾沖突以及其解決方法,能夠給觀眾提供自我評價的參考,觀眾便可以在此基礎上反思進而調節自己的觀念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