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秋節作為中韓兩國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在兩國傳統節日文化體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為極具代表性的傳統節日,既能反應中韓兩國文化的發展,也透露出兩國文化有著同源異質的關系。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本文以中秋節為出發點,對兩國各自中秋節文化進行分析,歸納民族文化個性,以期理解更深層次的民族文化異同。
關鍵詞:中秋節;文化體系;同源異質;民族文化個性
引言:
在中國農歷八月十五稱為“中秋節”,韓國也是使用“陰歷”的國家,在韓國的中秋節稱之為“??秋夕”也稱為“???滿月正中”,對于韓民族而言,中秋節一直占據極為重要的地位,在韓國春節與中秋節同為三天的法定假日,但從大眾的關心角度、民俗方面來講,春節略遜一籌,這方面與中國存在差異。
1.中秋節概述
1.1. 中國中秋節起源
在中國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后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托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 ,中秋節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因處于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征團圓,又稱為團圓節。中秋節的傳說有許多種,其中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三個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1.2. 韓國秋夕起源
在韓國關于中秋節的起源,權威文獻一般這樣記錄到:“韓國中秋節的起源和由來,目前已經無法準確考證”。多數韓國學者推測,中秋節的出現與農耕社會時期,韓國民眾因秋收的喜悅而向祖先表示感恩,和周圍人們一起分享喜悅有關。
在韓國naver上查找中秋的起源,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回答都是“??? ??? ???? ?????? ???.(中秋的起源來源于中國)”。在韓國目前所能找到的有關中秋節的最早文獻記錄是著于公元12世紀的《三國史記》。按此記載,至少早在公元1世紀,陰歷八月十五就已經成為一個節日(嘉俳節),在韓國中秋節也叫做“嘉俳節”,有載歌載舞、享用美酒美食的歡慶活動。韓國《歲時風俗詞典》記載,新羅時代中葉之后,秋夕的叫法才開始流行。在新羅時代,漢文化已經在全國盛行,民俗當然也不例外。一般認為,可能因為當時中國將陰歷八月十五稱為“中秋”或是“月夕”,新羅才將這兩種稱呼合二為一而稱之為“秋夕”。
韓國的中秋節發展到現在,與最初相比,節日的形式事實上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不可否認,期間中國文化對韓國中秋節的歷史變遷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需要注意的是,近年來中韓中秋節的起源之爭愈演愈烈。而比起探溯起源更為重要的是如何將中秋節這一東亞人民共同的節日文化傳承下去乃至發揚光大。客觀的說,在對中秋節的重視程度和傳統保護上,目前韓國做的要比我們好的多。
2.中韓中秋節風俗異同點
中國傳統的中秋節,每家每戶會于庭中設供桌,擺放食品祭月。現代中秋夜,仍能看到人們在自家設供桌,置香斗供品,祭天齋月的情景。在中國,人們的團圓意識已與中秋節關聯,古時候中秋節已非常看重“團圓”二字,出嫁后的女兒中秋節需先回娘家與父母團聚,之后當天返婆家與夫君團圓,有“寧留女一秋,不許過中秋”的說法。象征和睦、幸福的“團圓飯”,是每個家庭中秋節的重頭戲,“團圓飯”一般為晚餐,除各種美食外,必不可少的是象征團圓的月餅。中秋月餅吃法十分講究,切月餅通常按照家庭成員的人數均切,每人分得其中一塊,以象征家庭團圓,如有人外出,也要留有一份,象征此人也與家人團聚。除團圓飯外全國各地會舉辦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廣東、廣西等地域,會舉辦大型燈彩;香港地區“舞火龍”則是香港中秋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中國南方一些地域還流傳燒瓦子燈(亦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游戲。
韓國的中秋節,在當天的清晨,家家戶戶都會擺好新谷、松餅、水果酒和各式各樣的水果祭拜祖先。韓國秋夕祭拜祖先時,均是兄弟們到大哥家里祭祖。祭拜時主祭者要向家人介紹祖輩的光榮事跡。祭拜完畢后,主祭者率領家族成員對祖宗行叩拜禮。之后大人們將祭酒喝掉,然后開始吃團圓早飯。除祭拜祖先外,韓國中秋還有掃墓的習俗,因韓國人的祖墳一般都在山上,所以祭掃祖墳被稱為“上山”。中秋節的“上山”是韓國人一年中最重大的事情,即便有天大的事,也會以“上山”為重。在中秋時韓國有與中國人過新年,穿新衣相似的習俗。中秋節對于韓國人來說最重要的是吃“??松餅”,松餅形如月牙,用米粉制成,因蒸煮時墊有松毛而得名。韓國人認為松餅會讓一家人“粘”到一起,團團圓圓,也有一種是連接自己與祖先的媒介,用以紀念祖先,求得保佑的說法。
3.結語
中華民族歷來就一個重視傳統、重視人情味的民族,中秋節也被中國人賦予很多不同的意義,它早已不再是一個簡單的節日,而是一個被賦予了民族情懷的獨特日子。近些年的中秋味越來越淡,但對于“中秋”的情結,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集體意識,成為了我們民族文化的記憶。傳統節日是的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的依托,承載著民族文化的血脈延綿。我們的鄰邦韓國對于中秋節的認識,客觀的講要比我們更加重視,中秋前后每個家庭都會載歌載舞,品嘗韓國最傳統的食品,傳承中秋文化。我們應更加重視傳統節日內涵,挖掘其精髓,發揚其神韻,讓傳統節日生動起來。本文通過對中韓兩國中秋節文化的分析比較,可以看出中韓兩國人民對于五谷豐登,合家團圓的渴望與心愿,中秋節的特色風俗活動也體現出兩國人民的文化傳統,作為文化大國,強國的我們應該與韓國互相持有尊重的態度,增進中韓兩國人民文化交流溝通,無形的文化遺產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中國的傳統文化被其他國家認同、接受、借鑒也是一件好事。而傳統文化的不同之處,源于民族文化深層結構和內在精神與心性。這是我們真正理解民族文化的關鍵之處,也是民族文化身份確定的標志。
參考文獻:
[1]孫雪巖,《不一樣的月光-中韓中秋節史料呈現及文化比較》,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0.
[2]???,《?? ?? ????? ??? ?? ??》, ????? ??????, 2018
作者簡介:張焓(1989.01-)女,漢族,四川西昌市人,碩士,主要從事韓國語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