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解讀
人工智能,是研究、開發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人工智能”一詞自1956年提出至今,其發展過程曾幾經起伏。近幾年,隨著大數據分析,神經網絡和深度學習算法的優化,人工智能從“實驗室”里走了出來,在諸如語音識別、人臉識別、圍棋對弈、無人駕駛等一些人們所熟知的領域中嶄露頭角。人工智能在這些領域取得的突破性的進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作為科技領域最具代表性的技術,人工智能的發展將如何影響包括教育領域在內的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這是當下人們必須面對的問題。
新聞背景
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的陸續發布,我國教育信息化的建設步伐不斷加快。目前,己初見成效:中小學互聯網接入率從25%上升到90%,多媒體教室的比例從不到40%增加到83%;老師和學生網絡學習空間數量從60萬個激增到6300多萬個。與此同時,我國在線教育市場規模也在蓬勃發展。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2023年中國在線教育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末,我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1_38億,其中手機在線教育用戶規模為9798萬人;2016年在線教育市場規模達到1560億元,同比增長速度為27.32%。
2017年7月8日,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指出人工智能成為國際競爭的新焦點,應逐步開展全民智能教育項目,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能相關課程、逐步推廣編程教育、建設人工智能學科,培養復合型人才,形成我國人工智能人才高地。根據規劃,未來我國將加強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我國將建立大規模超級智能計算支撐環境和在線智能教育平臺。教育部副部長杜占元在近日召開的2017未來教育大會上表示:人工智能將對教育產生革命性影響,將為教育界與產業界更加廣泛的跨界合作提供發展空間。中國將在推進教育信息化的過程中,進一步推動人工智能在教與學、教育管理、教育服務過程中的融合應用,利用智能技術支撐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支撐教學方法的改革,支撐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中國將把教育信息化作為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強大動力和教育制度變革的內生要素,推動實施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
國家在“人工智能+教育”上的一系列布局,足以見得我國政府發展人工智能的決心。從國內教育上市企業的布局來看,越來越多的教育企業相繼公布了人工智能的推進計劃,教育領域人工智能市場一片火熱。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人工智能作為連接未來的教育,面向大眾進行普及,特別是在中小階段的學生中開展,很大程度上帶來的是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和思維方式的改變。未來依靠人工智能技術的支撐,我國人工智能在教與學、教育管理、教育服務過程中的應用將逐步得到推廣。人工智能的發展將對我國未來教育產生革命性的影響。
在深圳市南山區,目前包括麒麟小學、園嶺小學、南山外國語小學等在內的眾多小學已經率先開展了人工智能的普及化教學,將其設置為年級普及課程。麒麟小學是南山區最早開設人工智能課程的學校。2017年秋季開學后,就有部分班級開始上課,經過一個月的學習,學生便完成了兩個項目——天黑自動點亮的智能彩燈與人體紅外感應的幸運大轉盤。“原來兒子的課程,我都可以輔導,現在輪到他教我了。”一名學生家長看到孩子做的自動感應南瓜燈時喜不自勝。
把人工智能課程開進小學,深圳南山區走在了全國前列。其問,南山區教育局推動全區創新教育的部門——南山少年創新院發揮了積極作用。在南山少年創新院負責人崔柏震看來,由精英化的小眾教學轉為大眾化普及教育,倡導“無邊界學習”,是目前開展的人工智能課程的特點。所謂“無邊界學習”,其理念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家庭分享式學習,每堂課的作品學生可帶回家與家長進行分享,讓家長與學生共享人工智能學習的樂趣;二是項目持續分享,每三堂課進行一次項目總結,讓學生的思維相互啟發與交流,并以獎勵的形式不斷進行刺激與鼓勵;三是興趣課后任務,每堂課布置一個課后任務,區別于傳統的家庭作業,讓學生主動而充滿樂趣地進行科學探索。
本刊點評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應用,科學技術正在極大地改變著教育者和學習者之間的互動方式,甚至正在推動著教育形態的改變。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專家組秘書長、華東師范大學教授任友群表示:“我們無法準確預測人工智能時代教育的確切形態,只能立足當下展望未來。充分發掘人工智能的優勢,解決當前教育教學中的典型問題,進而驅動教育的變革和發展,是當前教育研究者和人工智能專家應當著力去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