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亮

當前,我國教育發展還不夠均衡。為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加強校際交流與合作,成為促進教育質量整體提高的重要方法。近年來,教育界的校際交流出現新氣象:承擔新任務,解決新問題。
廣州:合作共建對口幫扶
2017年7月,廣東省廣州市與貴州省畢節市兩地教育對口幫扶座談會暨校際教育對口幫扶簽約儀式在廣州市教育局舉行。廣州市教育局副局長林洽生在致辭中指出:做好畢節教育對口支援工作,是推進畢節市教育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促進共同繁榮、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
兩地學校正式建立合作共建、對口幫扶關系,為進一步深化合作交流搭建了平臺,架起了橋梁,注入了活力。林洽生強調:要認真把握新形勢下對口支援和精準幫扶的新特點、新要求,加強銜接溝通,完善教育合作交流共享機制,形成部門統籌、分工協作、齊抓共管工作格局,切實把廣州與畢節教育信息平臺這一“亮點工程”建設好,維護好,運行好,切實使畢節市廣州的優質教育資源,全面提升當地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學生學習能力以及科研技術和管理服務水平,以一流的工作姿態創一流的業績,推進兩地教育事業不斷向前發展,為畢節市的教育教學發展做貢獻,實現廣州與畢節教育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目標。
自兩地教育局簽訂教育對口幫扶框架協議以來,廣州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與畢節市教育局、市直屬學校和縣(區)教育部門開展互動、互訪,開展交流合作、師資培訓、考察學習,不斷擴大幫扶成果。畢節市教育局長王發禮要求:畢節各受援學校要深刻認識廣州對口幫扶畢節教育的重大意義,高度重視廣州對口幫扶畢節教育工作,成立工作專班,落實專門人員,制訂詳細的工作方案和年度計劃。要加強兩地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溝通、協調、考察、互訪等工作,主動了解對方優勢,主動爭取支援,以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認真學習廣州在教育方面的好思路、好做法、好經驗,全面提高辦學水平。
目前,廣州、畢節兩地22所學校(幼兒園)己簽署結對幫扶協議書,雙方教師已就互訪、支教等具體工作進行了座談交流。
上海:聯盟推進組團式發展
上海市嘉定區南翔小學是一所有著悠久歷史和深厚底蘊的傳統老校。近年來,牽手黃渡小學、封浜小學、古猗小學共同組建了南翔小學新優質聯盟,打開校門,打破壁壘,強化學校之間的交流,搭建了“學習平臺、教研平臺、展示平臺”,探索并實踐“合分合”的校際協作發展聯盟模式,推動了區域內聯盟學校的發展,成為了嘉定區教育綜合改革的排頭兵。
以南翔小學為龍頭的新優質聯盟,成立了由四校校長組成的發展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學科組和專家組。學科組由聯盟各成員校分管教學副校長和教導主任組成,專家組則由上海市特級教師曹培英領銜。科學高效、民主務實的領導團隊為新優質聯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名師是一所學校的優質資源,也是推動學校快速發展的中堅力量。基于此,新優質聯盟推進組團式發展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上海市特級教師、上海市農村優秀教師標兵、南翔小學教導主任朱燕青的示范輻射作用,努力運用好靜安名師的資源,不斷總結梳理以高階思維為突破口的“靈動課堂”改革實踐經驗,聚焦學科核心素養,切實推動課堂轉型,打造出在區域內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靈動課堂”課改名片。
2016年上半年,新優質聯盟組織了兩次校長研討活動,初步統一了對“靈動課堂”的認識。“靈動課堂”的宗旨是減負增效,讓學生學得更輕松、更愉快、更靈活;“靈動課堂”的內涵則著眼于學科的核心素養,著重于師生的教學互動,著力于學生的學習能力;靈動課堂的特征是追求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策略靈活,追求學生的學習過程主動、互動、身心俱動。
在統一對“靈動課堂”認識的基礎上,新優質聯盟成員校紛紛結合各自學校的實際情況,不斷探索校本方案,豐富“靈動課堂”的策略:黃渡小學在打造靈動課堂項目中,找到了“美麗課堂”的切入點;封浜小學在打造靈動課堂項目中,找到了“陽光課堂”的切入點;古猗小學在打造靈動課堂項目中,找到了“和樂課堂”的切入點:南翔小學繼續以活語文、真數學、趣英語等課堂轉型項目為載體,打造以高階思維為突破口的“靈動課堂”。
2017年7月2日,上海市臺灣同胞聯誼會主辦的“舞動青春唱響未來”——第十二屆滬臺中學生才藝交流在上海舉行。來自上海市大同中學、新和中學、甘泉外國語中學的師生,與臺北市大同中學、桃園市新興高中、臺東高級商業職業學校的師生,共計200余人參與交流,其中絕大部分臺灣學生是第一次來到上海。
滬臺中學生才藝交流自2004年創辦以來,先后有近百所學校、社團參與,數以千計的青少年在這個平臺上以各類藝術形式溝通思想、傳遞友情,兩地多所學校以此為橋梁,開展了校際交流與合作。2016年11月,這項才藝交流作為2017年的41項兩岸交流項目之一,通過“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對社會公開發布,并獲得臺灣多所學校和多個社團的熱烈響應。
交流活動期間,來自臺灣新興高中的師生一行38人,來到上海市甘泉外國語中學,與甘泉的師生一起,開展由于上海市臺灣同胞聯合會舉辦的第十二屆“舞動青春唱響未來”滬臺中學生才藝交流的校際交流活動。
學校精心安排了兩堂文化體驗課程《中國建筑知多少》和《身著漢服唱詩經》。在《中國建筑知多少》中,學校教師沈倩帶領兩校的學生走近中國傳統建筑,并由兩校學生合作分組完成一件世界著名建筑的模型搭建,大家在動手和動腦中學習文化,學會合作,其樂融融。而《身著漢服唱詩經》課程更具傳統文化特色,由侯玲成老師向同學們介紹漢服的知識,并請學生們親身實踐穿戴漢服,學習正確的作揖方法,最后還學習詩經名篇。同學們一起吟唱,老師吉他伴奏。炎熱的夏日午后,在甘泉外國語中學富有特色的“讀懂中國”教室里,兩校學生深深沉浸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海洋里,互相學習、交流。
天津:同步教學網絡上線
2016年8月29日,天津市多個學校新建校區開學當天,校際網絡同步教學項目就已全面推開。在和平區新星小學,三年級(3)班的同學們通過網絡視頻的方式和岳陽道小學的學生一起上了一節“開學第一天,培養好習慣”主題課堂。通過大屏幕,同學們不僅能看到正在講課的來自岳陽道小學的老師,還能看到岳陽道的同學們。大家跟隨老師一起回顧假期生活,寫下新學期寄語。
一位新星小學的學生說:“我覺得挺有趣。他們拿小紙條寫自己的壞習慣,然后放到壞習慣垃圾袋里扔掉。”另一位學生則表示:“他們座位都是一小組、一小組的,我覺得特別好。要改掉很多壞習慣,還要有新的愿望。”
新星小學校長張淼認為,這種校際網絡同步教學的方式讓老師們開闊講課思路,也打通了校際之間的界限。張淼說:“結合著教學的現場可以即時互動和評價,確實可以讓我們老師有更大的收獲。更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互聯網+下的教育跨界與融合,形成了沒有圍墻的學校。”
天津市是全國首個全面推動網絡同步教學的省級平臺。一個學期之內,網絡同步教學在天津全面推開,1400多所中小學將通過校際網絡同步教學系統共享優質教育資源,逐步實現跨學科、跨區域的教育資源共享。天津市電化教育館館長丁樹峰表示:“臺上,就是實時互動的課堂。比如說9月3日昆明路小學要和安徽的滁州一所學校進行互動,同上一節課。浙江路小學已經和英國的羅森德爾小學進行了實時互動。這表明,線上的校際交流可以打破文化的界限,跨國家、跨區域應用。”
在線同步教學,讓名校開辦的分校水平得以保證。南開中學生態城分校、天津一中濱海學校、高新區第一中學、天津實驗小學濱海學校等新校區,在2016年8月29日同時投入使用。坐落在空港經濟區的天津一中濱海學校是一所寄宿制學校,首批高中學生達160人。該校區有中央空調,黑板是電子白板,宿舍比較寬敞,有獨立衛生間。學生們每天晚上5點到6點可以去圖書館,機房還有信息查閱室。樓里面還有健身器材,體育館有游泳池。一切都是嶄新的。天津一中濱海學校的師資隊伍全都是來自于天津一中的骨干教師。副校長王晶表示,他們將把一中的理念、方法全都移植到新校區。王晶說:“我們和一中同步備課,每周都有一中的名師過來講座,教學管理、師資隊伍建設、教科研、競賽、藝術體育類課程都會與總校保持高度一致,培養目標、育人方略都將移植到濱海學校,將成為整個濱海新區基礎教育重要的生力軍,讓更多的學生享受優質教育。”
福建泉州:建立閩南話推廣機制
在福建泉州,當地教育部門已經與臺灣5所中學建立了校際閩南語推廣合作機制。泉州市教育局局長鄭文偉介紹說:2017年3月起,第一批臺灣中學生來到泉州,與泉州多所中學就閩南語傳承展開交流。其問,兩岸年輕人用閩南語吟唱唐詩宋詞,有一種別樣的韻味。
在泉州教授閩南語古詩詞吟唱的臺南文化基金會執行長蔡金安介紹說:“泉州是中國首個東亞文化之都,閩南語氛圍最為濃厚,駐足街頭,‘咿呀成韻的閩南語不絕于耳。”蔡金安介紹,目前臺灣大部分小學規定每周至少上一節閩南方言課,教材內容涵蓋一年級到六年級的相關知識。而閩南語文學方面,已經初步形成了戲劇、小說、散文等品類齊全的“小眾文學”。
然而,目前亦越來越多的泉州土生土長的中小學生己無法流利地使用閩南語。而閩南語的根在福建,泉州保護與傳承閩南語刻不容緩。鄭文偉局長對此表示:“臺灣非常重視閩南語。我們計劃與臺灣部分中小學結成‘姊妹學校,建立長期合作機制。”鄭文偉指出,閩南語的交流,也將促進兩地文化交流,共同推動兩岸的傳統文化的發展,讓臺灣人民明白,閩南語的根在福建,臺灣人的根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