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振德
《選擇理論》于2009年由譯林出版社出版,作者阿林厄姆在該書中就如何在各個情境中理性地選擇行為進行了探討。當選擇理論與學生教育進行碰撞,在發酵的時間里,在無數教師的工作探索中,教育事業的未來會越來越好,在探討什么是適合學生教育的路上,中國教育事業也會變得越來越好。
選擇理論的提出
教育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業,對人類的發展、對世界的推進都有著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更好地進行教育呢?這同樣成為了一個世界性的難題。現在,世界上的教育方式大致可以分為兩種籠統的方式:一種是中國式教育,即通過試卷的方式檢驗學生的學習程度,甚至通過成績將學生進行層次分析;另一種是典型的西式教育,即將選擇權全部交給孩子,給予孩子學習的機會,同時,對于孩子的約束也并不是很強,極大地開發了學生的興趣愛好。
然而,這兩種模式都存在著致命的缺點:中國式教育可以培養出擁有扎實的知識基礎的人才,但是缺乏創新精神;典型的西式教育培養的人才,雖然具有一定的創新性,但是這種基于興趣愛好培養的人才,在龐大的人口基數中,卻是十分稀少的。那么,如果換一種理論去看待學生的教育,去進行更好的探索甚至是改變教育模式,使教育模式不再僅僅局限于中西方的差異,而是通過一種全新的理論結合中西方教育的優點,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加優質的教育。由一種完全理性的思維去分析教育的好壞,這就是基于選擇理論的“適合學生的教育”,下面就選擇理論對教育探索的作用進行探析。
選擇理論對于課堂的作用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對于課堂的把控性,僅僅只是根據學生學習進度的快慢,結合教學大綱進行教學;學生的學習方法和老師的教學方法過于局限性,一切都是按照傳統的理論。而選擇理論不同,在進行教師之間的學科探討的時候,可以發現有些教師的一些方法可以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到一個很高的水平,不過,這些方法可能會與正常教育方法出現很大的沖突,正因為如此,一般來說,這種類型的教學模式便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選擇理論,就是基于學生的興趣和特長,經過理性地分析后,在不影響正常教學進度的情況下,進行實驗甚至是實行。所以,一旦運用選擇理論的模式,當教師發現和提出好方法的時候,其他教師可以根據自己學生的情況來分析這種方法是否適用,并開始將這種方法逐漸地運用于自己的日常教學活動中,一旦發現這種教學方法對學生好,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就開始在學校全面推廣。
選擇理論對于學生心理狀態的影響
由于現代課程的復雜性,使得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往往會承受過大的學習壓力,而學校對于學生壓力過大這種情況,更多地表現為一種無可奈何的狀態。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到位,導致部分學生出現了些許不正確的發展態勢——或是對學習過于執著,認為其他的事情都不重要,或是由于一時失利而徹底放棄自己。面對此類極端情況,教師應及時發現并引導處理。不過,在學生的心理障礙不嚴重的時候,基于教師不是專業的心理咨詢師,有的即便是心理咨詢師,那在沒有詢問狀況的前提下,也很難找到學生是否有心理障礙。
選擇理論僅僅只是一個基于理性思考得到最佳解決方案的理論模式,貌似與心理狀態好壞無關,但是,任何心理狀態的變化與選擇不無關聯,比如在學生學習失利的情況下,教師可能來不及告訴學生如何去面對學習失利,若沒有人開導,加上學習壓力的逼迫,很大程度上會導致學生自暴自棄,甚至會走入極端。因此,學校可以開設有關選擇理論的相關課程,培養學生在逆境中學會如何自己前行,自己找尋到問題的根源,結合自身狀況去分析現在問題的最優解決方案,這是一種思想模式的傳遞。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句話的意義就在于此。一時的幫助終究不是一輩子的庇護,我們要教會學生如何直面困境,并在困境中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案,而選擇理論恰恰就是這樣一種方法。它可以很好地開導學生,讓學生在逆境中學會自己找到問題并解決問題,這也是教育的目的之一。
結束語
選擇理論對于學生教育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在課堂效率的提高上,由于其具有的選擇性,使教師舍棄往常的教育模式,使教育不再僅僅局限于傳統。我們應結合傳統,革新現有的教育理念,給學生營造更好的學習環境,讓每一個孩子都可以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選擇理論帶給學生的還有面對困難的勇氣,這項生存技能不僅能在學習方面使用,還將會影響學生的一生。困難并不難克服,難以克服的其實是面對苦難時,心里的那份迷茫;如何在迷茫中找到出路,選擇理論為學生帶來了一個方法。教育的路依舊漫長,依舊有無數教師為了更好地教學而努力著。我們也堅定地相信,在眾多人的努力下,我國教育事業的未來將會是一片光明,而應用選擇理論,“適合學生的教育”這條探索路,也會越走越平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