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病原菌的復雜化及感染途徑的多樣化,廣泛流行于密集人群中,從而形成日益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尤其是高校的人群更為密集,已成為常見傳染病的高發區,并呈明顯的季節性。流行病學發現高校的常見傳染病病發率與高校的寒暑假存在密切關系。由于種種原因,高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頻頻發生,傳染病在高校暴發時有發生。高校一旦發生傳染病疫情,如果防控不當,疫情將會迅速漫延,造成嚴重后果,不僅影響到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學業;疫情嚴重時,還會影響到高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如被迫采取停課、停學等措施。高校是一個特殊的場所,具有社會性和相對獨立性的特點。對此,提高高校的常見傳染病的防治水平,對于防止常見傳染病的大范圍傳播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分析高校的特點及其與疫情發生的關系,有利于人們了解、認識高校傳染病發生與流行的特點及其規律,為減少高校傳染病的發生、控制疫情暴發提供理論依據。
一、高校常見傳染病
高校是人口密集的地方,近年來據初步統計,高校中病發的常見傳染病主要有流行性感冒、結核、腮腺炎、菌痢及肝炎。
二、高校傳染病防控存在的問題
1、對常見傳染病不夠重視
(1)對健康教育宣傳的程度不夠
高校是一個特殊的場所,以教書育人為目的,國務院頒布的《學校衛生條例》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 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都確立了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雖然各高校相繼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健康教育活動,但由于健康教育資源極為匱乏,而且缺乏系統的健教教材和專業指導,很多大學生對健康防病知識仍缺乏深入的了解,相當一部分學生對某些傳染病的傳播途徑和癥狀缺乏認識。有調查顯示,學生對傳染病知識的整體知曉率普遍偏低。另外職能部門缺乏防患于未然的意識,無疫情“藍、黃、橙、紅”四級預警及相對應的預案、對策等。全員缺乏預案啟動后的配合及服務意識,在疫情開始前缺乏疫情報告制度,疫情過后監管放松,難以堅持長效落實。
(2)對常見傳染病的認識不充分
不少師生員工對傳染病的認識僅僅停留在肺結核、肝炎等上,對其他傳染病的認識不充分,認為肺結核已消滅,艾滋病、甲型H1N1流感等離自己還很遙遠,卻不知近年來肺結核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耐藥的結核桿菌越來越多,越來越難以控制;而艾滋病的漫延速度超出大家的想象,國內高校中已經確診發現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
2、高校醫療衛生機構基礎建設不健全
隨著高校大規模的擴招,而校內醫療機構建設卻并未加強,雖然上級疾控部門和教育行政部門多次建議學校設立相應的防控機構,但大多高校醫療機構難以按照要求設立傳染病隔離區、發熱診察室及獨立區域,未能形成可以發揮實際作用的防控機構,無法及時、準確地獲取傳染病信息,以迅速消除高校傳染病流行的隱患。特別是有些高校著重于辦學的經濟效益,忽視社會效益,未能在學校傳染病防控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3、專業人員和經費的缺乏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一些高校雖然建立了傳染病防控方案,但只是用來應付上級相關部門的檢查,停留在紙上談兵的層面上,具體執行起來卻不如人意。首先是沒有配備專業人員,由于傳染病防控的專業性很強,責任心要求高,缺乏專業人員就沒有辦法進行具體的操作和實施;其次是經費難以配套,傳染病的防控需要準備不少防控用物品、器械等物資,以做到有備無患,防患于未然,而這些物資的準備沒有配套的經費是無法解決的,而且也需要經常對這些備用的物資進行更換,確保其在有效期內能正常使用。人員和經費的缺乏,人財物配套的不完善,將無法及時、正確地對校園內的傳染病進行處置,無法應對各種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
三、高校傳染病防控對策
1、系統開展健康教育工作和防控宣傳教育
有調查表明,高校學生獲得健康知識的途徑依次為網絡、報紙、學校、廣播,學校健康教育仍然是學生獲取相關知識的最好方式。獨立課程設置的學校鍵康教育模式在提高學生健康知、信、行上顯示出優勢,該教育模式更有益于促進學生獲得系統的健康知識,表現出更加重視健康和更為積極的良好行為。建議高校相關部門及早組織編寫統一的大學生健康教育教材,對授課人員進行定期培訓。將健康教育課納入全年的教學計劃,保證健康教育課時數。使健康教育成為有計劃、有目的、有效果評價的教學活動。在系統健康教育的基礎上,還結合本校具體情況,充分利用校園內的多種新聞媒體,如廣播、電視、網絡、宣傳欄等。再進行不定期的健康教育講座,采取一般宣傳和重點宣傳相結合,教職員工教育和學生教育相結合等多形式開展健康教育工作,逐步提高大學生防控傳染病的自覺性與技能。
2、建立健全高校傳染病預防控制體系
近年來,早起發現并識別傳染病疫情已是我國公共衛生監測最主要的任務。對于高校來說,首先要建立健全傳染病預防控制體系:首先是要設立相應的防空機構,可設立校領導負責的傳染病防控領導工作小組,下設傳染病防控辦公室,校屬各部門都需設立相應的防控機構;其次是制訂相應的規章制度,明確有關部門及人員的分工與職責,一旦發生傳染病疫情,要做到有章可循、有條不紊;最后是要建立傳染病早期監測預警系統,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現代應用教學理論,做到對校園傳染病信息及時、準確地進行收集、分析和處理,要能以更高的特異度和靈敏度對疾病疫情進行預測,將傳染病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3、增加專業化人員或醫護人員培訓并擴大專業經費投入
首先高校應增加醫護人員數量,,使其熟悉各種傳染病的癥狀,提高業務素質。按學生人數一定比例增加醫護人員數量,并組織相關人員有針對性地進行各種傳染病防治知識的培訓,使其掌握傳染病的臨床特征、診斷標準、治療原則和防護措施,保證一旦有疫情能及時發現并妥善處理,避免漏診、誤診;其次是在財政中設立專項資金用于傳染病的防控,進行常用物品、器械等物資的購買與定期更換,保證有備無患、防患于未然。
作者簡介:曹慶瓊(1965.08.05-),女,漢族,籍貫:四川攀枝花,學歷:大專,單位:攀枝花學院,研究方向:校園衛生安全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