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城市雕塑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聯系得越來越緊密,其中帶有設計的城市雕塑更容易讓觀賞者產生互動,拉近藝術與公眾的距離、增加城市公共空間的活力,使城市雕塑更好地為公眾服務,進而實現城市雕塑的價值。因此,城市雕塑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
關鍵詞:城市雕塑;設計;理念;發展;前景
一、城市雕塑的概念與特點
(一)城市雕塑的概念
理解城市雕塑之前,對“城市雕塑”這個概念,很多人認為這個稱謂本身不夠嚴謹,用“城市”作“雕塑”的定語,但并不代表鄉村的雕塑就不屬于城市雕塑了。也有一些人認為,城市雕塑就是公共藝術,但是公共藝術強調的是藝術的公共性、社會性;雖然說城市雕塑有一部分在觀念上與公共藝術是重合的,但不代表所有城市雕塑都可以稱作公共藝術。有人主張用景觀雕塑或者環境雕塑來代替城市雕塑這個概念,這種說法僅僅是強調了城市雕塑的環境屬性,但是部分的城市雕塑具有較強的社會性和紀念性,而不僅僅是環境、景觀的問題,比如人民英雄紀念碑,就不能僅僅說成是景觀雕塑或者環境雕塑。還有一個說法,稱城市雕塑為“戶外雕塑”,但是目前的建筑形式千資百態,城市雕塑也不一定就是放置在戶外空間的,所以用“戶外”“戶內”來界定是否是城市雕塑也不準確。所以,“城市雕塑”這個概念,它只能算是一個俗成的說法,目前還不能形成一個令人滿意的定義,在本文中,“城市雕塑”就是指立于公共空間中的雕塑作品。
(二)城市雕塑的特點
1.親和性。城市雕塑作品,因其獨特的特性,能使公眾在欣賞、體會時產生易于接受的心里體驗,這種體驗,使雕塑作品具有很強的親和性,能夠進一步為公眾與城市雕塑作品之間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不銹鋼的材質上能夠映射出城市的建筑、天空和觀眾,游客可以自由穿越、觸摸,并從多個角度觀看自己的影像,影像會隨著雕塑橢圓的外形而扭曲,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游樂園里的哈哈鏡。這件雕塑作品因其極具親和力吸引了很多的市民,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藝術愛好者的參觀。
2.生動性。人們經常說某件東西生動有趣,也就是說生動了才能算是有趣。生動能給人帶來心靈上的震撼與溝通,引起人的興趣,激發人的審美欲望。
3.創造性。城市雕塑更容易為公眾提供一個比較輕松和愉快的精神空間,在這樣的空間中就更容易發揮出公眾的創造能力。公眾可以通過自身的參與,結合自身對美的感受和理解進行精神領域的創造,使作品呈現新的狀態,具備新的意義。
4.寓教于樂。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觀念里,“化民成俗、藝以載道”一直被認為是藝術的根本。因此,教化的職責也不可避免地落到了與公眾聯系最為緊密的城市雕塑身上,同時很多實踐也證明,優秀的城市雕塑作品能夠很好的完成這一使命。
二、城市雕塑的產生背景與發展現狀
城市雕塑藝術在其發展的過程中,經歷了不同的歷史時期,每個時期由于社會背景和文化的不同,也導致了藝術家創作觀念的不同。人的生存狀態以及審美觀念也必然隨著社會形態的發展、生產力水平的進步而進步。
20世紀下半葉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因為科學技術的大幅進步,經濟的飛速發展而改變。人們更傾向于追求自己的精神生活,這種情況下,類似于滿足個人審美需求的、反映人們自己喜愛的題材的帶有趣味性設計的雕塑作品便應運而生,它迎合了人們的趣味審美心理,雕塑也就成為了現代主義雕塑以及之后的后現代主義雕塑的一種新的創作方法和創作手段。至此,雕塑因為可以滿足人們對五花八門、千奇百怪的新鮮事物的好奇心而大量出現。近些年以來,雕塑家們更是開始借用大眾文化的資源,強調與大眾之間的交流,表現當下生活。
在這樣的生活里面有諧趣、有荒誕、有調侃,這些都是易于被公眾理解和接受的內容。雕塑家們從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從生活細節中發現過去不為人關注甚至不齒的生活場景和生活道具,進而表達出來的對社會問題的關注是具體的、瑣碎的,而不再是假、大、空的。更重要的是,隨著以人為本,創造出人性化的、真實的、豐富多彩的藝術作品,更加突顯出城市雕塑的重要性。因此,城市雕塑發展到現在,創作手法的應用在城市雕塑發展中越來越具有舉足輕重的、不可取代的地位。
三、城市雕塑的發展前景
隨著城市雕塑建設在全國范圍內的火熱進行中,城市雕塑建設的項目越來越多。而在這些城市雕塑中有一些雕塑作品非常容易引起公眾的關注和喜愛。這種設計不僅與現實聯系緊密,但卻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利用夸張、反常的造型手法使雕塑具有詼諧的效果,激發觀賞者主動欣賞、參與、探索、思考這些作品中所蘊含的內涵和精神,從而實現城市雕塑的價值。首先,城市雕塑拉近了藝術與公眾的距離:城市雕塑是存在于公共空間中的雕塑藝術,強調藝術的公共性、互動性。當人們面對城市雕塑藝術時,自然而然會轉換一種新的視角來欣賞和探索,在此過程中人們通常能體會到一種對更深層意義的探索的快感,并且得以擴展自身的眼界,公眾的情感和才智在此過程中也被激發和釋放,行為和心理都處于一種極度放松自由的狀態。城市雕塑的創作更注重與大眾溝通的零距離,在創作的過程中就十分注重大眾的審美情感和欣賞能力,并考慮到觀賞者的接受水平、參與程度、心理愉悅效果等。所以,讓人產生這種無拘無束的自由感及探索欲的城市雕塑相比較莊嚴肅穆的其他類型的城市雕塑能夠更好的拉近藝術與公眾之間的距離。其次,城市雕塑增加了城市公共空間的活力。城市公共空間是城市雕塑與公眾發生互動的地方,它承載著公眾參與、體驗城市雕塑過程中的全部行為。城市雕塑作品對城市公共空間氛圍的營造往往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吸引公眾的到來,從而讓城市公共空間更具有活力。并且,城市雕塑因其互動更能增強公眾的參與程度,可以促使公眾駐足、停留去欣賞、去感受、去參與、去體驗其帶來的愉悅感和自我滿足感。城市雕塑作品的介入讓原本只在公共空間中休息、散步的公眾擁有了更多的娛樂活動,讓公眾的行為模式得到了良好的拓展,行為模式的拓展也增加了城市公共空間的活力。
總結:當城市雕塑秉承著“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用藝術的方式滿足公眾在公共空間中的審美需求和交流需求,來表達對公眾的心理需求的關懷時,必定深受大眾的喜愛,所以作為具有如此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功能的城市雕塑,在未來城市公共空間的藝術格局中,將會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王中.公共藝術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傅春禹.后現代文化語境中的雕塑[J].新視覺藝術
作者簡介:張俊帥(1992.5-),男,滿族,籍貫:遼寧省本溪人,大連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17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美術學,研究方向:環境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