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宗濤 高啟立
摘 要:新時代背景下,我國教育事業穩步發展,作為高校教育領域重要工作內容,思想政治不斷展現做人的工作這一本質,并逐漸成為督促國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關鍵因素。基于此,文章全面剖析思政工作和學生工作兩者關系,堅持以思政工作為先,全面帶動學生工作水平和質量,形成思政工作和學生工作互相促進的局面,體現出高校思政工作的立體架構。
關鍵詞:高校教育;思政工作;學生工作
一、高校思政工作與學生工作關系
隨著新教學模式在全國教育領域的廣泛普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陷于“無本之木”“無水之源”,并且在高校思政工作不斷探索過程中,給學生工作的有效開展帶來巨大影響,為確保高校學生工作的正常活動,鞏固已獲得收益,思政工作應著手于各個方面,全面監督各項工作政策實施力度,為高校學生工作開辟蹊徑。目前,各大高校將思想政治工作擺在教育結構中的核心位置,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學生切身利益息息相關,而教師和學生作為思政工作的主要參與者,兩者在教育活動性質上具有巨大差異,但教育目的大抵相似,即培養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接班人,引領社會和諧穩定發展。因此,高校思政工作的首要任務是將新的工作理念,以高校自身思政教育體系構建,促使高校思政工作和學生工作的相互融合、相互促進,促使高校思政教育實踐效果的全面提升。
二、思政教師意識的樹立
一方面,教師教學目標的明確和自身身份的樹立。近年來,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模式受到極大沖擊,促使高校學習氛圍隨環境變化而不斷變化,扭轉了學生對傳統價值觀的認識,認為老師作為授教者應清楚了解學生內心真實想法,只有這樣才能夠使教學內容符合學生實際需求,對于教學過程中教師所制定的教學內容,學生也更加有信心完成,并且對在某種程度上有助于教學效果的提升,教師在明確學生內心動向后,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真實需求相結合,共同完成學生工作。此外,有助于提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水平,如,當國內文化遭受國外文化沖擊時,列舉出一些具體案例,可增加課堂教學的真實性及活躍性。總的來說,針對高校學生內心進行全面分析,了解在學生內心,對于國內傳統文化的認識與態度,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師制定出具有針對性及目的性的教學內容,同時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效果的提升。
另一方面,學生意識的樹立。與其他專業課程的不同之處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成績的評定,不是試卷和分數所能夠決定的,更多的是體現在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實際開展之前,教師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干部意識,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仔細傾聽學生對學習知識的認識與評價,站在學生角度,對學生心理動向進行全面分析,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將學生對知識的評價逐漸拓展延伸,進而從真正意義上得到教學目的,提高課堂整體教學水平。
三、充分利用教學資源
一是加強課堂管理工作。在教師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學生干部應積主動發揮自身管理效應與督促效應,并且對學生學習全過程進行積極的引導。當前,高校思政教育課程過于單調、乏味、枯燥,對學生的吸引力不足,在教學活動課程開展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出勤率低、上課睡覺等現象,針對思政課消極的教學效果,學生干部應進行適時的引導。高校思政工作是一項極為復雜且漫長的教學過程,教育成果及作用無法隨時顯現,應確保每一個學生積極參與到實際教學活動中來,努力配合教師思政教學工作,幫助教師順利的完成教學任務,并通過這種方法不斷的自身思想政治水平進行強化及完善,在學生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目的以及教學成果的全面提升。
二是優化考核方式和考核機制。目前,傳統以筆試和口試為主的考核方式,無法從真正意義上達到考核的實際目的,應實行科學的管理標準,對考試形式進一步優化調整,建立高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從品德發展、身心健康、創新精神以及實踐能力等方面對學生進行記錄評價,力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注重能力導向,提高學生實際解決能力和實踐創新素養。
三是利用現有的數字媒體組織教學。在教育信息化外部環境的影響下,我們的教師都能夠熟練操作多媒體教學設備,并且能夠得心應手地查閱班班通平臺上豐富的教學資源,能夠借助平臺上大量的資源信息進行備課和授課,教師的精神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學模式不斷創新,教學效果日新月異。
四是注重發揮社會實踐、校園文化的作用。注重發揮社會實踐、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將理論涵養與社會責任感、實踐能力培育統一起來,通過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和高雅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使學生在生動鮮活的實踐與文化活動中獲得更真實、更具體的體驗與認知,真切地領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深刻涵義,真正感受到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的現實召喚,更加自覺地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立足點和出發點在于樹人成人,即促進廣大青年學生更好地成長,成為黨和國家的棟梁之材。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應就樹人理念、助人過程、成人方式等凝聚共識。學校方面如何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如何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學生方面如何有序參與、如何發揮主觀能動性、實現教學相長,都需要通過創新互動機制積極探索、形成共識。
參考文獻:
[1]張學禮,廖小芳,張雪麗.論高校思政課與學生工作的人才培養有機結合機制[J].繼續教育研究,2011,14(12):209-210.
[2]尹小華,陸新.如何巧用網絡來加強高校學生工作——以武漢工程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為例[J].改革與開放,2010,06(14):14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