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源
摘 要:在當今中國教育界使用最為頻繁的幾個詞匯恐怕非“創新教育、素質教育、減負”莫屬,它們三者之間的關系如何呢?我們認為,“素質教育”的核心就是創新教育,而減負是推行創新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基礎,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從何而來?這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社會原因,其核心是傳統的勞動人事制度。其次是教育體制的原因,其核心是高考制度與學校、教師評價制度。最后是教師方面的原因,人們一談到減負,就會說取消高考問題就能解決,實際上,高考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存在,當然需要不斷改革,尤其使命題更科學。
關鍵詞:數學教學;減負
筆者認為學生過重學習負擔的產生,或者換句話說,減輕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教師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人們經常談論小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其原因何在?其表現形式如何?我們認為可用四個字來概括――機械重復,中學尤其高中數學教學中,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主要表現何在?或者說教師該負什么責任?我們認為以下幾點值得特別注意:
一、無節制的擴展知識面
它的含義就是在教學中不斷地補充一些公式、補充一些特殊的解題方法,這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幾乎是屢見不鮮――尤其是在高三數學總復習中,正因為如此,高考考試大綱曾多次明確限制這種無限擴充知識面的行為。在教學中,這些補充的公式或方法往往只對一些極其特殊的問題有效,方法缺乏普遍性久而久之學生認為學數學就是不斷地套公式、套題型、一旦試題稍加變化,學生就無所適從,而且這些補充的眾多公式與方法大多是不加證明的――因為時間不允許,更沒有學生探索、分析、比較的發現過程,學生大多是憑記憶死記它們,這大地增加了學生的記憶負擔,這樣的學生會有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嗎?
那么這種補充是否有必要呢?有人一定會振振有詞地說補充后解決一些高考題非常有效,的確,我們一些高考命題專家就是上述無節制補充公式和方法的愛好者,但這絕不是高考命題的主流,即便是無節制補充公式和方法的愛好者為迎合某補充公式或某種補充技巧方法的“好題”,用我們的基本公式與基本方法是不難解決的。
二、施教不因材
因材施教是最基本的教學原則,但是我們現在的很多做法都是與之背離的,十幾億人口的大國,高中數學幾乎就是一本教材,高考幾乎就是一張試卷,這在教育發達的外國幾乎是不可想象的,就是因為這個一刀切,不知把多少有才華的青少年打入差生的行列,時下在中國各種媒體上轟動全國的“韓寒現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韓寒是上海一所重點中學的高一年級學生,因為多門學科――其中就有數學不及格退學在家,但同時他又是全國中學生作文大賽的頭獎得主并出版了近二十萬字的長篇小說,他在新民晚報上發表了不少對教育制度批評的文章,其中他的一句話我對此印象很深,他說“對他本人來說,數學只要學完初中就夠了”,也許他的話有些偏激,但是這卻道出了一個非常淺顯的道理:由于學生的基礎及智力結構的不同,也由于學生高中畢業后的去向不同,只有極少數的學生會繼續數學專業的學習,因此,在高中階段應讓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的數學,當然對我國這樣一個泱泱大國,要一下子改變教材及高考體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筆者要強調的是,在教材、高考試卷基本不變的情況下我們廣大高中數學教師,仍然是有所作為的,在不改變傳統班級設置的前提下,高中數學上課分為A、B、C、D四個層次――這也是一種與國際接斬,相反我們一些高中數學教師,不管自己所教學生的情況,眼睛只瞄準高考數學試卷,把學生當成容器,這也是造成學生過重學習負擔的一個重要原因,筆者認為,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我們應該根據所教學生的情況,在教學的深度與廣度方面加以區別,當然要做到這一點這對教師的要求比較高,它不僅需要足夠的勇氣,更需要正確的判斷,要充分了解自己所教的學生,要正確把握教材與高考大綱,由于篇幅所限,這里不準備具體結合教材來說明了,但這的確是一件很有必要也是很有價值的工作。
三、減負增效需要教師精心備課
作為教師,我們都知道,要想提高教學質量,必須堅持教學“六認真”,而備課環節排在第一位,它也是教師上好課的基礎和前提。因為老師和學生知識交流的主陣地是課堂,而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教師必須下工夫、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認真學習和鉆研新課程標準,理解和吃透教材內容,找準教學重點、難點,選擇科學的教學方法分解每節課的教學重難點,以此突破教學重難點。認真備課,不僅要備教材、備教法,關鍵還要備學生,這其中包括了解學生的雙基知識、認知能力、接受水平等。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把握住學生,駕馭好課堂,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課堂上就能消化所學知識,把學生過重的負擔減下來,學習的質量提上去。
四、減負增效需要教師科學設計作業
布置作業是每節課堂教學結束后,為了鞏固和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的一種常用方法?,F在好多教師布置課外作業存在“一刀切”和缺少自主性這種情況較普遍,作業過于注重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及重復的訓練,必然會有許多學生做“無用功”而造成課業負擔過重。要做到減負增效,讓作業不再是學生的負擔,就必須從學生的特點出發,去精心設計學生喜歡的作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推行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是時代發展的要求,減負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作,但是如果我們的廣大教師在教學中注意基礎知識的教學,重視通性通法的教學,并根據學生的程度適時調整教學的深度與廣度,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的那一天也就為期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