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楠
摘 要:隨著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師們更加注重為幼兒創設真實的環境進行感知,鼓勵幼兒用不同的方式去體驗,支持幼兒多種表達表現方式。為此我們開展了對周邊資源的研究,針對資源在美術活動中的利用?;顒又薪處焸兎e極地投入到對周邊資源的發現中,并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季節的變化等對資源進行篩選。依據《綱要》《指南》中藝術領域目標和教師指導建議,教師們建立與周邊資源的聯系,挖掘、研討出更加有針對性的小班幼兒在利用周邊資源開展美術活動達到目標,為之后教師指導策略的研究奠定了基礎。在反復的實踐中,每一條目標的策略進行分支實踐,體現策略的實效性、針對性。
關鍵詞:考察篩選;敏感度;體驗操作;個性表現;家園參與
幼兒園周邊有著各種各樣的資源,教師應該能夠把握資源的實效性,發揮資源的教育價值,讓其成為幼兒一日生活中的一部分。對此我們進行利用周邊資源開展美術活動的研究,在過程中我們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美術活動中的表現,依據《綱要》、《指南》等書籍,梳理制定小班的目標。對應目標我們明確活動基本方向,而活動中教師應該對幼兒如何給予指導,教師的指導策略對于幼兒的價值梳理如下:
一、教師前期考察,捕捉觀察方向
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觀察事物的持續性比較短,喜歡顏色鮮艷、動態的事物。在進行觀察的時候容易被其他的事物所影響,因此教師對于幼兒觀察的事物應該有所選擇。而對于利用周邊資源也是如此,周邊有各種各樣的資源,對于小班幼兒來說哪些是便于幼兒觀察,幼兒比較感興趣的,教師在前期都要進行計劃。對周邊的資源進行實地的考察,關注觀察活動場所的安全性,探尋所觀察事物的觀察點。因小班幼兒還沒有觀察的目的性,所以教師在與幼兒進行觀察的時候就要提出問題,幫助幼兒進行有目的性的觀察與發現。用一雙欣賞和發現的眼睛去帶動幼兒,明確觀察的方向。對于周邊資源的利用中教師有目的的篩選,讓幼兒的觀察有計劃性、針對性。
例:秋天來了,樹葉從大樹上面飄落下來。教師預設活動是觀察落葉,但是在上下班的路上教師發現幼兒園馬路兩邊的落葉并不是很多,于是教師進行前期考察,發現在不遠的石泉公園里面有很多的落葉。實地去觀察發現樹葉的品種并不是很多,樹葉大小、和樹葉的顏色變化卻很明顯,于是教師抓住教育契機。帶領幼兒一起來到石泉公園,進行撿落葉的活動。過程中請幼兒和同伴比一比樹葉的大小,看一看有什么不同。嘗試發現樹葉上面的紋路,幫助幼兒梳理觀察的方向,為之后的表達表現活動奠定基礎。
二、外出真實體驗,提高敏感觀察
大自然是幼兒最好的朋友,也是幼兒最好的老師。回歸大自然中的幼兒,能夠真實的感受、親身的體驗、實際的操作。真正的走出去,幼兒調動自身的多種感官進行感知,充分發揮幼兒主動性,給予幼兒寬松的氛圍。在這樣的環境中,幼兒的好奇心得到了保護和尊重,有一顆觀察探索的心,對事物觀察敏感化。
例:總是在活動中觀察圖片,幼兒停留在一個平面中。對于事物看到的就是單一的顏色、沒有對比的大小,觸摸不到實物本身。與幼兒一起真正去摘山里紅,幼兒看到了興奮地說:紅紅的山里紅。有的幼兒還聯想到了糖葫蘆。幼兒看到的是立體的事物,觀察到山里紅身上還有小點點。摘下來的比一比大小,幼兒能夠真實的操作。掰開看一看,神奇的發現原來里面是白色的,對于幼兒來說是圖片給予不了的。在過程中幼兒在用各種方式觀察,在反復的感知中提高感知度,幼兒從不同的方面對事物形成認知。
三、尋找豐富資源,充分調動參與
為幼兒提供的資源應該是多樣的,周邊資源的收集應該是有價值的。周邊的資源可以簡單的進行劃分,分為自然類和人文類。自然類中包括我們看到的各種事物、建筑物、公共設施、交通工具等,還有自然界饋贈給我們的自然物,如:樹葉、花瓣、石頭、樹枝等。人文類中包括從事各種職業的工作者、不同的社會場所、社會性的節日等,可以和周邊的社區溝通,參與一些節日的慶?;顒樱惺苊袼孜幕?。對此教師應該不斷地豐富感知的范圍,用自身的語言、動作、情緒去帶動幼兒參與其中,感受其美。周邊的資源不止停留在對事物的表現,用事物進行創作,還有對情景、情感的表達表現,讓幼兒表達對美的感受。
對于收集回來的自然物或是一些照片教師要善于把握契機,為幼兒創設情境環境或是一些藝術作品的欣賞氛圍,激發幼兒表達表現的欲望,讓幼兒能夠參與其中,獲得體驗。
例:教師在尋找周邊資源時,發現幼兒園附近有很多不同的商店,有飯店、有藥店、有超市等,如何將這樣資源利用上,教師們進行了思考。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他們喜歡顏色鮮艷,形象可愛的事物,于是我們將目標鎖定在超市。超市琳瑯滿目的商品中教師在尋找幼兒的興趣點——棒棒糖。幼兒尋找各種顏色不同、形狀不同的棒棒糖,通過收集和尋找幼兒主動參與到活動中。調動幼兒的感知,在之后用各種不同的泥進行創作,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感知的事物。
教師在美工區添加一個自然物收集小火車,將盒子進行簡單的裝飾后連接在一起,幼兒在尋美活動中收集來的材料分類擺放進去。在每天的區域活動中能夠根據自己的需要自主選擇,教師還將一些有特點的事物進行組合。如:將一些造型比較特別的樹枝插在花瓶中,幼兒可以用泥來做葉子或是花朵進行裝飾,資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豐富幼兒想象力、創造力。讓幼兒感受到事物組合的美、創造體驗的美。同時幼兒在情景中有了體驗的動力,有了操作的積極性。
四、積累生活經驗,提供自主機會
在觀察中、表達表現中教師不能單純的就是知識的傳授,活動中知識不是追求的結果。過程中幼兒觀察能力的提高,對事物的敏感度,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這些比起知識更加具有價值。在認知中幼兒知道對于事物如何進行觀察,在對比中發現事物的不同,在持續觀察中發現事物的生長,在環境中事物的變化,事物與人之間的關系都是在一次一次的觀察中不斷的積累,不斷的重組經驗體系。對于幼兒來說是在反復中,一次一次的進行各種嘗試,一次一次的建立關系。給予幼兒充分的自主機會,讓幼兒做活動的主人。
對于不同的周邊資源,進行不同形式的表達表現,過程中材料、工具的使用幼兒逐漸熟悉。在操作中幼兒對材料的性質進行了認識和感知,對于不同的工具進行了體驗,同時幼兒在使用過程也會出現一些問題,而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幼兒經驗積累的過程。
例:用幼兒撿回來的樹葉進行拓印活動,在活動中教師沒有告訴幼兒要用葉脈凸出來的進行拓印,鼓勵幼兒進行自主的嘗試。在過程中幼兒會發現葉脈不凸起的那一面,拓印在紙上是一片顏色。而有葉脈凸出來的拓印出來,上面是有花紋的,而花紋就是樹葉的葉脈。幼兒能夠清晰的觀察到葉脈的形態,在自主的探索中幼兒獲得了相應的經驗支持。之后幼兒將已有的經驗進行遷移,尋找生活中可以進行拓印的材料,其中的一個條件就是要凸起的,幼兒有了經驗基礎。
五、鼓勵大膽表現,回歸幼兒本真
對于幼兒的表達表現教師要給予尊重、支持和反饋,每一名幼兒對于事物的理解是不一樣的,所以表達出來的也是不一樣的。教師所要做的及時給予幼兒表達表現的機會,提供各種材料、工具來支持幼兒創作,讓幼兒有一個對內心感受反饋的平臺。而這樣自然、寬松的氛圍中你會發現孩子們一個一個都是畢加索、都是梵高,也都是他們自己,他們放下了心中的包袱,愿意去表達、敢于去表現,那作品中留下的都是本真。
例:冬天漸漸到來,樹上的葉子都沒有了,只剩下光光的樹枝。教師和幼兒一起進行觀察沒有樹葉的樹,可以更加清楚的觀察到樹枝的樣子。一棵樹的身上有著粗細不同、長短不同的樹枝,每個樹枝的形態也是不同的。在之后的表現活動中有的幼兒在紙上畫了一棵粗粗的樹干,在樹干兩旁整齊的畫著細細的樹枝。幼兒說:樹枝在排隊,一個一個排的很整齊。有的幼兒在紙上畫了一棵粗粗的樹干,在樹干的上面畫了不同方向的樹枝,有的還重疊在一起。幼兒說:你看,樹枝們好朋友手牽手。聽到幼兒的表達,回想起欣賞時教師的語言,教師用擬人情景化的語言來描述樹枝的狀態,幼兒在進行表現時有自己的理解和表達方式,教師要給予尊重和支持。
六、調動家園參與,搭建廣闊平臺
任何活動都不是教師和幼兒之間的雙向互動,一定有家長的參與,三者相互的關系才會使其更加穩固和諧。在對于周邊資源的利用中,有些家長生活在幼兒園周邊,對周邊比教師更加了解??梢韵蚪處熖峁┮恍┵Y源進行探討,其資源的豐富性慢慢擴大。向家長們拋出問題進行討論和研究,家長們發揮奇思妙想,在相互的碰撞中迸發出火花,也是搭建一個互動的平臺。
例:甜甜的媽媽送孩子來幼兒園的時候,教師和孩子們都發現她變了一個發型。孩子們有的好奇地一直看著,有的鼓起勇氣上前進行詢問。原來是幼兒園旁邊新開了一個理發店,甜甜的媽媽去里面剛剛做了一個頭發。家長看到孩子們如此的好奇,蹲下來和孩子們聊了起來,讓孩子們摸一摸。教師對此有了新的想法,何不抓住這個機會,請家長帶我們去感受一下,讓幼兒走進理發店。孩子們之前很多都是在家里剪頭發,去理發店就是簡單的剪短一點。對于理發店的各種發型幼兒并沒有感知,于是利用此機會和幼兒一起進行體驗。孩子們一進去就被看到墻上各種發型吸引了,好奇的小眼睛到處看。理發店的阿姨為孩子們在假發上演示,還邀請孩子們來體驗各種小工具。
教師們在實踐中不斷的嘗試,在嘗試中不斷的梳理。針對幼兒的年齡特點,活動中的表現和幼兒的需求,從幼兒的角度出發,提煉有價值的策略。幫助教師在活動中有抓手可尋,有參考,并讓教師能夠將總結的策略在實踐中進行驗證和調整,使其不斷的完善。
參考文獻:
[1]北京市貫徹《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實施細則.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編制.
[2]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