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誤笑話是指在日常交際中,因偶然性的言語錯誤而造成的笑話,是說話人對其試圖表達的一種偏離。本文試用語言學理論從說話人及聽話人兩方面角度對口誤笑話進行分類分析,探究其逗人發笑的內在機制,引導讀者認識和理解自身的言語行為。
一 說話人角度分析
(一)口誤笑話分類分析
1.語音層面的口誤
例一 和別人鬧的時候說了句:“滾啊”因為語速太快,我就在眾目睽睽之下大吼了一聲:“呱!”
例二 給我爸打電話,心里想著該叫爸比還是daddy,然后就叫成了:“呆逼!”
例三 小妹叫姐姐:“屁屁姐姐(迪迪姐姐)”
如例一所示,因為滾啊(gun a)快讀,誤念成呱(gua)。話語中缺失了本該存在的成分(n),這樣的誤讀結合日常情景,常常令人啼笑皆非。而例二屬于混合情況,兩個成分各取了其中的一個部分結合另一部分說出,因其構成的新詞違背了說話人本想表達的禮貌原則,同樣產生了令人發笑的效果。如例三,兒童在語言習得的過程中,比起舌尖中音(d)更容易發雙唇音(p),周圍大人接到語音信息解碼后,由一個音聯想至和其相近卻具有另一含義的音,這一種笑話更帶有長輩對小輩親昵成分。
2.符號層面的口誤
例一 師傅,來碗子彈菜花湯!”(紫菜蛋花湯)
例二 “那些911 285(211 985)大學的學生果然不一樣。”
例三 我以前的數學老師有一次上課的時候一邊畫圖一邊說:“這是X軸,這是Y軸,我在這兒放一個P。”
例四 家里的魚死了,浮到水面,我大叫:"爸爸浮上來了!"
例一例二都屬于因為某些話中個別字詞位置顛倒,而產生了新的意思,這種意思違背正常邏輯,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構成一定的夸張達到了一種引人發笑的喜劇效果,營造出強烈的幽默感。例三例四所列的笑話,是由于說話人省略了部分字詞,造成語義不明引起歧義。說話人的背景與聽話人聯想到的語境信息之間強烈的不對等從而產生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
二 聽話人角度分析
例一“大家注意了,不要搶的太快,等我說完再舉手。”
然后開始念題目,女主持:“現在開.....”
這時候,一個選手搶答了。
主持就說:“這位同學太著急了,我始(屎)還在口里,你怎么就搶了呢?!”
有相當一部分笑話的產生并不因為說話人在語音語法上犯了過錯,而是聽話人本身違背了合作原則,學者認為:“人們最喜歡使用會話的原因,就是他隨時可以被取消或否定。”因此,笑話的內在機制一方面也由于交際中聽話人在會話含義理解上采用了不合作的原則,或曲解對方的含義。如例一即為一典型案例,就主持人本身的話語而言并無大錯,但是聽話人利用音同的特點將該字進行轉化,才產生令人發笑的意思。
總結
通過筆者對于口誤笑話的整理,我們可以初步了解口誤笑話形成的原因,在日常交際中也可以經一步避免言語失誤。此外,笑話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藝術,掌握了口誤笑話的內在機制后,我們也可以利用口語笑話來避免陷入比較棘手的尷尬境地。
作者簡介:
鄭璐 1997年10月 女 漢族 浙江寧波 學生本科 浙江師范大學行知學院 漢語言文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