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琳淼
摘要:我國很重視垃圾填埋場的建設與開發,因為我國人口數量眾多,生活垃圾、工業垃圾的解決會影響居民的生活,因此我國重點開發垃圾填埋場。但建設垃圾填埋場會破壞我國的生態環境,也會對填埋場周邊居民的身體健康造成影響,如何完成垃圾填埋場生態修復成為我國需要思考的問題。因為國內外有很多垃圾填埋場生態修復的案例,我國可以通過分析目前垃圾填埋場生態修復的現狀,通過引進和研發生態修復技術,為我國垃圾填埋場生態修復提供保障。本文對垃圾填埋場生態修復技術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并深入思考我國就垃圾填埋場生態修復問題應當采取的措施。
關鍵詞:垃圾填埋場 生態修復 現狀分析
引言
垃圾填埋場的工作原理是將垃圾埋于土地,使垃圾隔絕空氣,雖然垃圾填埋場能解決我國大部分的生活、工業垃圾,但由于我國土地資源有限,而且我國迫切開發垃圾填埋場,所以我國將垃圾填埋場的建設地點轉移到偏遠的郊外。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垃圾填埋場逐步由郊外轉移到城區,有垃圾包圍城市的趨勢,而且填埋垃圾產生的各種污染物會影響到城市環境,并與城市生產的各種垃圾結合,這將不利于居民的生活和城市的發展。所以建設垃圾填埋場的同時,也需要維護城市的發展,保證居民的正常生活。
一、垃圾填埋場生態修復技術發展現狀
(一)人工種植生態修復
我國十九大會議提出要堅持生態文明的建設,加強生態修復能創造更多的土地資源,也維持生態系統的協調。通常垃圾填埋場生態修復主要依靠種植植物實現,因為植物可以對土壤中的污染元素進行吸收,這樣可以減少土地的污染程度,垃圾能為植物提供養分。通過種植植物,垃圾填埋場的土壤能形成植被,這樣能提高垃圾填埋場的垃圾處理效率,降低垃圾填埋場周圍生態環境的惡化程度,使生態環境得到恢復。垃圾填埋場生態修復除了種植植物外,還可進行封閉式處理,進一步減少垃圾填埋場對周邊環境的污染。
(二)自然植被修復
垃圾填埋場完成垃圾填埋后會使用土層對其進行覆蓋,可以起到很好的隔絕空氣的作用,同時土層包含自然修復植被的過程。自然狀況下,土層長出植物需要花費一到兩年時間,而且長出的植物存活率較高。如果垃圾填埋場采用自然植被修復技術,大約兩三年垃圾填埋場就會被植被覆蓋,而且能保證植物的存活率。
二、垃圾場填埋生態修復技術發展的思考
(一)生態修復技術的定位問題
根據國內外垃圾填埋場生態修復技術的使用案例,我國需考慮生態修復技術的定位問題,因為垃圾填埋場進行生態修復后可作為娛樂場所或者綠化場所,這些都需要國家完成規劃并且實施,生態修復技術定位的不同將影響生態修復技術的選擇。垃圾場填埋生態修復技術中,可行性最高的是人工種植生態修復技術,這能提高垃圾填埋場的綠化,而且綠化植物的選擇也沒有太高的要求。
(二)覆蓋材料的選擇問題
因為垃圾填埋場需要材料將其覆蓋,覆蓋材料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人工種植植物的生長狀況,甚至影響到生態修復的最終效果。覆蓋的材料既要阻止已填埋的垃圾的發酵,又要為種植植物的生長提供生長環境。垃圾填埋場的覆蓋材料可選擇污泥、沙土等材料,選擇時國家需考慮垃圾填埋場生態修復的成本,并且結合垃圾填埋場周邊的居住環境,才能順利完成覆蓋材料的選擇工作。
(三)種植植物的選擇
如果選擇人工種植植物的生態修復技術,國家需要對種植植物進行選擇,選擇的植物主要以草本植物為主,因為其具有生長速度快、成活率高等特點,同時為適應植物的生長,國家需選擇垃圾填埋場周邊生長茂盛的植物,這樣的植物具有土壤適應性,能更快的生長和更好的發育。同時國家可以根據垃圾填埋場的生態修復需求選擇恰當的種植植物,以提高垃圾填埋場的生態修復的效率。
(四)修復過程的管理問題
修復過程的管理包括生態修復技術的選擇和垃圾填埋場覆蓋材料的選擇,這些都會影響到垃圾填埋場周邊環境的恢復程度,同時增強修復過程的管理力度,有利于維持我國生態系統平衡。因為垃圾填埋場的生態修復過程相當漫長,而且生態修復系統相當脆弱,所以需要我國耐心的對生態修復進行管理。我國可以根據垃圾填埋場周邊的環境治理需求,為垃圾填埋場的生態修復制定方案,這樣有利于更快的完成垃圾填埋場的生態修復。
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的土地資源相對緊張,通過對垃圾填埋場進行生態修復能為我國建設和使用更多的土地資源,同時也能提高垃圾填埋場周邊居民的生活環境,以此達到最佳的生態修復效果。我國可以對垃圾填埋場生態修復的現狀進行分析,并由此展開思考,以此才能采取合適的對策解決我國土地資源缺乏的問題。如果我國想要提高垃圾填埋場生態修護的效率,就可以加強我國土地資源的管理,并重視生態修復技術的選擇與應用。
參考文獻:
[1]田靚,劉更生,王文燕.垃圾填埋場生態修復工程滑坡成因及應對措施[J].安全與環境工程,2017,24(04):43-46.
[2]孫向輝,周麗貞.垃圾填埋場植被恢復技術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2016,44(09):100-102.
[3]劉雅潔.生活垃圾填埋場生態修復環境影響評價中的若干問題[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5(04):145.
[4]方文君,周傳斌,康文星,龔哲.老垃圾填埋場采礦及其生態修復的研究進展[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23(S2):109-113.
[5]孟淳.垃圾填埋場好氧降解加速穩定化技術生態修復方法[J].建材世界,2013,34(03):145-149.